午后的阳光漫过窗户,在地板上织出一片暖金。整理书柜时,那本经典名著——《西游记》再次吸引了我的注意。俗话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如同攀一座高峰,攀得越高,风景就越开阔。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吴承恩。整本书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一路拨荆斩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
若细看取经路上的兵器变化,便会发现师徒四人的成长密码就藏在器物里。
孙悟空的金箍棒最耐人寻味。刚出世时,它是东海龙宫的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象征着未经驯服的原始力量。三打白骨精时,棒子总带着火气,打跑妖怪也打碎了师徒之间的信任。可到了真假美猴王之后,金箍棒渐渐少了戾气,在狮驼岭打穿阴阳二气之时,多了些“该出手时才出手”的沉稳。这根铁棒,其实是孙悟空从“暴躁”到“通透”的度量尺,每一次挥动,都丈量着成长的刻度。
猪八戒的九齿钉耙更像是一面照见本心的镜子。这兵器本是太上老君亲手锻造的礼器,却总被八戒用来翻土找食。前期在高老庄,钉耙常沾着荤腥气;后来到了女儿国,虽馋在国王的美貌,却始终没把兵器对准无辜者。那九根齿刃慢慢磨掉了贪嗔,留下了“虽不完满,但守底线”的实在。原来,钉耙的每一道豁口,都是八戒与自身欲望和解的印记。
连沙和尚的降妖宝杖都在蜕变。最初,它是卷着的,像团没舒展的心事;后来渐渐挺直,行李越来越重,杖杆也越来越稳重了。陪着沙僧从谨小慎微的卷帘大将,长成取经队伍里可靠的“后勤官”。
唐僧的锡杖最不起眼,但最见心性。刚出发时,锡杖被他紧紧攥着,像个需要被保护的符号;到后来,杖尖不再发抖,竟有了“放下执念”的从容,映照着唐僧从“执着于相”到“悟透本心”的修行路。
而这不正似我们自身吗?从原先的贪玩、无知,再在挫折中磨炼,到现在的成熟稳重。如果不能坚持努力,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师徒四人,把“外在武器”磨合成“内在武器”,把求学之路走成“与自己和解”、不断成长的修行。
02
读《西游记》有感
作者:贾子絮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书中奇妙的世界吸引,而其中,孙悟空这个角色更是让我深深着迷。
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他大闹天宫时,对十万天兵天将也毫不畏惧,这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让我十分的敬佩。虽然孙悟空经常毛毛躁躁的,有点冲动,但他对师父的忠心,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动人。哪怕唐僧没有明辨是非,对孙悟空念紧箍咒,赶他走,孙悟空还是会在师父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
猪八戒虽然平时好吃懒做,但在紧要关头也十分靠谱。沙僧忠厚老实,是队伍里名副其实的“老黄牛”,但他也缺乏主见。唐僧,说到他,我就又气又急。在刚开始西行时遇到一伙强盗来谋财害命,孙悟空把强盗全打死了,唐僧却指责孙悟空赶尽杀绝。我是真不明白,放走这些杀人强盗,不是放虎归山吗?可后来慢慢懂了,唐僧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只是这份善良有时用错了地方。
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告诉我:成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白骨精的诡计多端、火焰山的熊熊烈火,都需要我们一个个用智慧和勇气去克服。这也让我明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永不放弃,用智慧当武器,凭勇气做铠甲,咬咬牙,总能迈过去。
《西游记》不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教会我们做人的教科书。孙悟空从顽劣的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这个蜕变的过程让我懂得,真正的强大不是法力无边,而是能约束自己并能担当责任。这本书帮助我战胜生活中的“妖魔鬼怪”,坚持我的“取经之旅”。
这真是一本充满奇幻、充满哲理的书。
03
读《西游记》有感
作者:徐昊阳
清晨,拉开窗帘,阳光悠悠散进我的房间,悄悄落在书桌上。我坐在书桌前,翻开《西游记》,再次踏入那个神奇的神魔世界。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护送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部作品选材于唐代贞观年间玄奘赴西域取经,途经一百多个国家,历经十九年,经吴承恩融入奇妙神话,最终成为明代熠熠生辉的文学瑰宝。
在众多情节中,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西天取经时,师徒四人来到一处荒山野岭,山中的妖怪——白骨精,三次分别变成村女、老妇人、老爷爷来欺骗唐僧,想吃上唐僧肉长生不老,却被孙悟空一一识破打死了她。唐僧却不明真相以为孙悟空又滥杀无辜,一气之下把他逐出师门,赶回花果山。看到这里我拍着桌子,跺着脚,觉得唐僧太可恶了,明明是孙悟空帮助他斩妖除魔,他却将悟空赶走,真是是非不分呀!
这个故事让我得知了悟空的神通广大、勇敢无畏,哪怕被误解,也坚守除妖的初心。而唐僧虽然善良,但善恶不分,让人心急。而我十分羡慕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立马看穿任何伪装。
在现实生活中,像“白骨精”一样善于伪装欺骗的人还有很多,如诈骗分子就善于用各种方法骗取金钱,而我们也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这些骗局,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多思考明辨是非,遇到可疑的事,冷静分析,不被表面迷惑。而学习不也正是一场“取经”之旅吗?在学习路上,我们要像唐僧一样坚持不懈,也要像孙悟空一样勇敢冲向困难,在学业上取得“真经”。
《西游记》真是一部能让人身心都得到感悟的好书,它不只是讲神话,更是生活的镜子!
04
读《西游记》有感
作者:李檬希
秋风拂过,窗外的枫树簌簌轻响,阳光透过缝隙,在书柜上跳跃成细碎的金斑。我将手伸向书柜上的一本书,这书有点陈旧,不知已被主人翻了多少次,书页间似还留存着往日翻阅的温度,熟悉的故事如潮水般再次漫涌而来。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战二郎神。它讲述了托塔李天王奉命率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铩羽而归。二郎神奉旨出战,和孙悟空斗得你来我往,却不分胜负,还是太上老君偷袭才勉强将他擒住。
在这个故事中,孙悟空好强斗胜、桀骜不驯,就如同我,在生活中很喜欢与父母顶嘴,父母回骂两句还会越顶越勇,常常把父母气个半死。现在想来,自己还是过于任性执拗了。
这本书中的其他人物也个性鲜明。唐僧——心地善良、勤敏好学,但耳根子软,不免有些优柔寡断;猪八戒——好吃懒做、搬弄是非、耍小聪明;沙和尚——正直无私、任劳任怨,有时没有主见。
这间接性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不堪。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的腐败和世风的颓靡,另一方面也在呼唤着人们奋起反抗。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虽然社会中仍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国家的强大,让这些问题被有效遏制。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如同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迎接无尽的磨难,在磨难中挣扎,最后脱颖而出终成大事。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要不断地经历磨难才会成功,才会越来越强大。
放下这本书,那些精彩的情节仍在心中盘旋。《西游记》这本书,不只是一本魔幻小说,更是一面映照社会与人性的镜子,让我们在阅读中审视自我,洞察历史,收获成长与思考。
05
读《西游记》有感
作者:陈皓轩
金波说:”真正的阅读是人的一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真正的阅读需要沉下心来,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补充,用思考去拓展,让人走进书中,让书走进心中。”读《西游记》时,我便真切体会到这样的阅读魔力。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玄奘)在取经途中收服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被护送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途中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十九年到达西天极乐世界取得真经。途中的妖怪们个个诡计多端,好在孙悟空本领高强,在取经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将唐僧从水深火热中营救出来。
一路上,猪八戒与孙悟空形成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地称王,遨游于精神世界;猪八戒在高老庄入赘为婿,沉迷于世俗生活。高老庄之于猪八戒,一如花果山之于孙悟空,都是性格的铺垫和预演。猪八戒是带着随时可能回高老庄做二回上门女婿的想法参加取经的。取经途中,他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饥饿,一路上猪八戒也始终没有改变好色的毛病。不过,话说回来,猪八戒虽然有懒惰好色的毛病,可是他也有优点,比如他知错就改,对师父忠心耿耿。
细想下来,我身上也有不少书中人物的缺点,唐僧的善恶不分,孙悟空的偶尔鲁莽,沙僧的缺少主见,我或多或少都有。读完这本书,我不光看清了自己的不足,更懂得人生如取经,要带着目标和勇气,一路修正,一路成长。
《西游记》于我,是一场奇妙的阅读旅程。它让我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也看见成长的方向。
06
阳光·社会·腐败
——读《朝花夕拾》有感
作者:郑歆睿
阳光照进窗前,照在书桌上,也照在了我的心里。窗外小鸟在叽叽喳喳地鸣叫,树叶“沙沙”作响。我从书柜里拿出了一本书,轻轻翻开,开启这场与鲁迅先生文字相遇的奇妙旅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展示了他的个人成长和心路历程,抒发了对昔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翻开书页,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他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解剖老师,虽然平时着装不是很得体,但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经常关心鲁迅的学习,无私地帮助他,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温暖,是他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尽职尽业的老师。他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到有的同学的成绩不理想,没有批评,而是细心地逐一为他们讲解、分析错题,让班级的平均成绩有了显著提升。这一份份师恩,多珍贵呀!
但在后来,鲁迅回国后发现,就算有了再高超的医术水平,也无法医治愚昧的中国人,于是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剑,创作出了一个个作品,如《彷徨》《呐喊》等,希望能够叫醒那些在黑暗中麻木的人,和他一起抵抗这个腐败的社会。
我突然想到,如今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科技是如此发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想到这儿,我由衷地为鲁迅先生发出感叹:如今这盛世太平,如您所愿!感谢您的呐喊,让中国人觉醒!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主斗士,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坛巨匠。拾起朝花,走进大师的童年世界,似乎与他又近了一些。
《朝花夕拾》里,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像一首深沉的歌,唱着过去,也照见现在,值得大家一读。
07
击破封建社会的黑暗
——读《朝花夕拾》有感
作者:汤赞辉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书桌上的《朝花夕拾》,我翻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作者是鲁迅,是鲁迅先生对童年到青年片段的回溯。字里行间,藏着对往昔的珍视,也裹着对旧时代的深刻审视。
这些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了。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对阿长繁琐的封建礼节的反感,再到因为她踩死了隐鼠而憎恶,最后却因为她给鲁迅买了绘图的《山海经》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有了敬意。
长妈妈这种质朴、无条件的爱令我感触颇深,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不也像长妈妈那样在默默用行动,把深沉的爱融进生活琐碎里吗?
相比起长妈妈,鲁迅的父亲的教育则显现出当时封建教育对童性的禁锢。《五猖会》中,鲁迅迫不及待想去看五猖会,但父亲却要他背《鉴略》,背不出就不许去看会,可等到背出去看会时,小鲁迅已经感觉索然无味了。这一情节,撕开封建教育压抑天性的残酷面目。
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旧时代的阴霾,困住了太多人,后面的范爱农也是如此。怪不得鲁迅要以笔做武器,拼尽全力击破黑暗的封建社会,唤醒麻木的群众。这一支笔,承载的是对民族的大爱,对不公的抗争。
我感慨道:“生活在现在的幸福时代,我们要感谢那些敢于与旧社会搏斗的勇士,使我们不再受封建枷锁的束缚。愿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也传承这份为正义、为光明奋进的力量。
08
《西游记》读后感
作者:张月珣屹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正在整理书柜时看到了那本尘封已久的《西游记》,我情不自禁又拿起这本书,踏上了西行取经之旅,进入了梦幻的神魔世界中……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这本书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遭遇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孙悟空有越挫越勇的精神,但有时有些冲动与暴力;猪八戒虽然有些懒惰,还爱占小便宜,贪图美色,但他心胸宽广,幽默风趣,是取经路上的搞笑担当;沙僧在团队中尽职尽责,是勤奋的“老黄牛”,但做事缺乏主见;唐僧虽然心地善良,关爱众生,但是他有时也过于片面不分是非。其实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也有时候不分原因就过于冲动。我要学习着去改变,“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西游记》中还讲述了许多师徒四人与妖怪斗智斗勇的故事。每一章都让我回味无穷,但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打白骨精”这一章了。它讲述了在取经路上唐僧遇到了白骨精这个妖精,白骨精先后变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姑娘、一个老婆婆和一个老公公,但三次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了。正当我沉浸在打死白骨精的喜悦中时,旁边的唐僧却不分是非,说是孙悟空生性残暴,于是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看到这里的我又气又恼。气唐僧没有火眼金睛看不出妖怪误会了孙悟空,也让自己陷入妖怪之手。在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很多骗子如白骨精一样伪善,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能像唐僧一样被白骨精伪善的外表所迷惑。
这本书不仅描写了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还讽刺了当时社会官员的腐败,将善意的嘲笑,辛辣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令人回味无穷。这让我大呼过瘾。
《西游记》这本又有趣又奇幻的神魔小说让我着迷,我推荐这本书。
09
那些年的事
——读《朝花夕拾》有感
作者:孙锐阳
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往昔岁月的烟火。这篇散文集里,没有太多剑拔弩张的批判,只有在记忆长河中打捞的那些零零散散的碎片,拼凑出旧时光的模样。
翻开书,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比如说鲁迅的保姆——阿长,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本来阿长不姓长,而是之前他们家有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工,大家都叫她阿长,因为大家都叫惯了,所以大家就没有改口,连她的姓氏都没有留下,体现出女工在当时的卑微地位,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其中,也有对鲁迅很有帮助的人,就像藤野先生,恰似暗夜里的星子。他没有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歧视他,虽然他经常不修边幅,但是他对工作事业极其上心,还会关心学生的情况。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他虽其貌不扬,但是对待工作很认真,为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的学习如有神助。
鲁迅发现国人的“病”医术难医,便弃医从文,用笔尖化作利刃,去批判那些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就像一名真正的战士冲锋在前。
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战士,用散文化的笔调在这篇文章中娓娓道来。
初读《朝花夕拾》时,我像一个懵懂的看客,囫囵吞枣地把故事读完。只有在再次阅读后,那些藏在文字褶皱里的深情与呐喊,以及一位先驱者灵魂的深思才得以显现。不妨一起翻开《朝花夕拾》,让老故事里的光影,在心底激起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