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永远追随星光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09 08:34:29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永远追随星光

永远追随星光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化州市良光中学八年级 潘青妍

我追随的光,是五星红旗的星光。

——题记

翻开《红星照耀中国》,透过那一张张薄页,我仿佛成为了斯诺,成了那位不惧危难,坚持要探寻苏区真相的记者。我走进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追寻那颗照耀中国的红星。

历史在此刻近在咫尺。

我听着革命先辈诉说他们的经历,感叹着他们的大无畏;看着一个个有志青年为反抗剥削走上革命道路,心中的疑惑已一一解锁……

读毕,合上《红星照耀中国》时,我却又觉得历史遥不可及。我无法想象红军历经磨难的二万五千里,也无法想象过草地时“一条人命换头羊”的惨烈。但我知道,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我可以想象出他们曾怎样用火一样的爱国情怀,去燃起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怎样用铁一样的坚定意志,去斩去旧中国的病根毒瘤。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革命的伟大意义,也令我对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肃然起敬。他们将一切事物置于理想之外,不懈奋斗,终于实现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理想。在生活中,我应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书中的长征之难,以及信念之力都勉励着我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以坚定信念投入到每件事情中去,即使困难险阻,也要无所畏惧。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事实证明,斯诺的预言已经实现。革命先辈历经千辛万苦,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救了全中国。

走出大门,看着周围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明白:风雪终会散尽,征途依旧漫长。灰蓝色军衣虽不再随风扬起,但我们会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继续扬起,心怀一颗炽热红星,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让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摘自《源流》,指导教师陈建芳)

要做中国的脊梁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英特初中九(1)班 苏雨嘉

君去矣,甘将鲜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

——题记

战乱、贫穷、民不聊生。20世纪初的中国,脆弱、腐朽、不堪一击。

但有黑影的地方必定有光,革命先烈们像火炬,像炸弹,唤醒了沉睡着的人们,惊醒了一片又一片的群众。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撑起了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

翻开埃德加•斯诺先生所作的《红星照耀中国》,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在向我们诉说。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有平实无华的叙述,却勾勒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革命先烈。

斯诺先生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延安―这被人刻意歪曲、遭到天罗地网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根据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笔去写,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将这一点一滴真实记录,呈现在人们面前―

共产党人是当时中国的脊梁!这些共产党员,很多曾是留学东洋、西洋的才子,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等名校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中国革命者,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付出了自己的智慧、青春和生命,为国人今后的幸福生活披荆斩棘、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斯诺先生笔下的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左权将军等革命先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光明磊落、视死如归的形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属斯诺与毛泽东的会见了,他们在一起聊了许多个夜晚,也从红军的口中知道了关于他的不少故事。毛泽东作为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天生睿智,而且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品格,在生活上竟然与所有的普通战士们都一样,不管是穿衣、吃食还是住宿,每天至少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到深夜才休息。我不免对他肃然起敬,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毛主席夜晚在灯下饶有兴致地摆弄飞蛾,百姓不慌不忙地在田里劳作,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斯诺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延安,这些看似简单的场景,无一不拨动着我的心弦,这些就是我们中国的脊梁!

我们的民族在路上——

正当前途皆迷雾,死生无定数之时,仍有探路人在前赴后继,他们穷极一生去追逐,只愿能照亮前方的漫漫长路,只为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他们带来的幸福。

其实,早就有一批人在寻找救国药方的路上了。他们为了人民能拥有人的权利和尊严而“捐躯赴国难”。他们用殷红的热血染红了希望,用无论何时都笔挺的脊梁撑起了国家,唤醒了人民。为我们打下了属于人民自己的国家,中国人民也向世界证明―我们泱泱中华,这头东亚雄狮站起来了!

正是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祖国的强大。80多年后的今天,“我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科技兴国,为国争光!困难来临,视死如归;灾难面前,一马当先!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自然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

“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耀整个世界!”以芳华立誓,不负眼前繁荣盛世,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要做一名战士,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战,为先辈们的寄托而战,撑起祖国的未来,做中国的脊梁!

(摘自《新作文》,指导教师宋春丽)

红星在望,引领成长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C1810班 罗茹靖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杀,硝烟四起,烽火连天。有人逆火前行,将一个鲜为人知的红色中国带到了世界眼前,并留下了一本宝贵的著作,他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近一个世纪以后,在阳光下幸福生活的我们又捧起了《红星照耀中国》。

一九二七年之后,国民党突然反目,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虚伪的面具,并想置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连同情他们的人也会遭受严厉的惩罚。但是,仍有更多人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追随共产党。这些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原因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且当时,国民党恶意诋毁,把共产党说成是一小群反动暴民。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尽管心中十分忐忑,但他还是毅然决然踏入这个被蒋介石描绘成“充满血腥、暴力,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斯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些红色区域绝不是国民党所说的那样。正相反,这里有着人民真正支持的政府。由于外界的封锁和造谣,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不为外界所知,国民党不停地在炮制他们的“恶行”,并多次报道要将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进行缉拿。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外国人。在红色区域,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且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他坦诚相见,为他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与国民党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加入共产党,为什么人民会如此支持着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逆转局势,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才会胜利,因为红军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着这一本书,透过这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共产党员们流下的鲜血,以及他们无私的精神。我走近了他们,一幕幕就如同放映着的电影一般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摘自《十几岁》,指导教师杨秀梅)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第三中学 黄永杰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名著,使我受益匪浅,对我终身有益,因为它让我了解到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红色革命。

在我看来,《红星照耀中国》的成功不仅靠它“独家新闻”的轰动效应、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高度的文学艺术价值。

其文学艺术价值的突出表现在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上,全书对受访者从外貌、心理、个性等方面都有细致的表现。其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将领: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态龙钟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等,这些传奇人物几乎人人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不忘。

作者埃德加·斯诺在这本书上共写了十二章节。每个精彩片段都是斯诺不畏艰辛、甘冒风险获得的成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保安那一章节,当时斯诺经历千辛万苦,通过重重考验,见到了毛泽东。斯诺介绍了很多他了解到的毛泽东的事迹,包括他的传奇、他的妻子、他的影响力、平时的生活包括日常的伙食等等,特别说明了他的性格:有趣、天生精明、精力过人、自尊心极强。

还有长征也是我最喜欢的片段。它一开始讲斯诺去了解长征的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红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江西根据地等等。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渡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夺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

说到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兄弟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确实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同一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我喜欢斯诺写的书,更喜欢他个人不朽的品质。他不但保持了混乱形势下的清醒,更是凭着敏锐的嗅觉和超常的判断力,毅然决然独闯红区,这才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就有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本向全世界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共和国和红军真相的书。

(摘自《初中生辅导》,指导教师王贤高)

英雄的力量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祝崧龄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本看了无数遍都不会感觉枯燥的书。我心中也有一本这样的书,那就是我最喜爱的《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一名美国记者,是第一个来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西方记者。他就是共产党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着一个传说:一支红色军队会打倒剥削者,给广大农民带来土地和财富。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们依旧在中国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不畏艰险,团结奋斗,一直为中国革命做出牺牲。他们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这本书,记录着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贺龙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以及红军长征、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等一桩桩动人心魄的事件。“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息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乐观的情绪,像烈火贯穿一切……”这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强烈地感受到,红军战士在生死面前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他们的汗、泪、血凝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精神与信仰。

斯诺用亲身经历而得到的大量素材,向我们展示着当时中国的面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人民……许多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更是成为他笔下充满血与肉的人物与场景:战斗经验丰富、能吃苦耐劳的“红小鬼”;平时用来学习和娱乐的红军图书馆、红军戏院、红军工人俱乐部等。这些都让我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对学习是如此渴望,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是如此坚定。

躺在舒服的沙发上看着电视,可能还嫌没有足够的时间玩游戏;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可能还嫌学校设施不够现代化……联想实际,我感慨万千。试想,是谁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是谁让伟大的新中国成立?是那些革命先辈,是他们前仆后继,用鲜血筑就了新中国。

在弥留之际,斯诺同志说:“我爱中国!”这般深情而又铿锵的话语,叫我如何不为之感动?作为现代中国青少年,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的事来报效祖国,但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在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所以,我想大声地说:“我爱读书,更爱中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与书中的伟人为伴,内心的民族使命感与自豪感越来越强。在安定中重温历史,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摘自《高中生》,指导教师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