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是这样写读后感的,也是这样教儿子的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17 10:46:40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是这样写读后感的,也是这样教儿子的
看着儿子坐在书桌前,辗转来回,手足无措的样子,我就知道儿子今天一定是有“写作”的作业。“一怕作文,二怕日记,三怕手抄报。”这是儿子写作业的常态。今天的作业要写一篇《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读后感写了很多,不至于无法动手,细细询问之下,原来是想说的太多,想写的太多,最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写读书感悟是常写的,我仔细想了想我平时是怎么样写的。
首先是读懂作品,这是写读后感的基石。当然了不同体裁有不同的写法。针对一些文学作品,主要就是理清主线情节与人物关系,关注那些印象深刻的点,最后思考那些主题与情感共鸣点,相对专业的实用类书籍来说这样的读后感是好写的,容易言之有物,不至于入不了手;那对于专业书籍来说感受点大多来源于实践中的共鸣,例如“提取核心观点与知识框架、评估内容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判断论证逻辑是否严谨”就像暑期共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样的著作,如果不是拿来“用”,单单看其语言文字的表述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在有触动的段落旁做标记,简单记录当时的想法,这些即时感悟会成为写作时最鲜活的素材。
其次要有清晰的结构,一个完整的读后感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引—述—感—结”。

“引”即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最触动你的点。也就是要简洁开篇,亮明基调,用较短的篇幅引出所读作品,并概括你的总体感受。

“述”就是要精选内容,服务观点,简要介绍与你的感想最相关的作品内容。必要的时候要有选择几个具体细节或原文,但是有个至关重要的点就是,这一部分不是要概括全文,而是为接下来的有感而发做铺垫。

“感”即深入剖析,真情实感,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需要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生活体验,由书中的一个“小切口”深挖下去谈思考。这个过程一定是要有自己的真实实践感受而来,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最后一定是“空想主义”。例如我曾在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经验改造部分想到了儿子之前足球课的“骨折焦虑”。我个人认为大部分的感受都是为了拿来用的,如果感受不能落地,失去“实用”价值,那就没有其实际意义了。儿子从“骨折焦虑”到自我疗愈——杜威“经验改造理论”在亲子危机干预中的实践启示

“结”就是回扣总结,升华主题,不需要多么广大的篇幅、华丽的辞藻,只要重申核心感悟就好,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疑问或者值得思考的方向就更值得肯定了。

第三是如何让感想脱颖而出。文章既然写了就是为了“拿”得出来,既然有感受,那就一定要有好的语言来凸显它。在读后感中更加注重细节的力量,因为细节让感受更可信,就像生活就是无数个点滴拼凑而来,抛开这样的点点细节,去谈高大上的东西最后只能是“空中楼阁”;善做总结,将本书与同类作品比较,凸显其独特价值,这在实用类书籍的读后感中最为常见,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的教育的目的与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层层深入,比如从“书中的观点”谈到“自身的观念与其相匹配的地方”,再由个人到集体、社会的普遍认知。

总之,好的读后感是自己与作品的深度“对话”,是自身独特视角的展现。那些被文字触动的瞬间,也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

教小学生写读后感,关键在于化繁为简、有趣易懂。我们要把那些“大道理”变成孩子能理解、能操作的“小步骤”。我们还是用上面“引-述-感-结”的方法来看一看儿子今天这篇读后感要怎么写。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只要能点清题即可,有时候只要一句话就够了,“如: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更是在我的心上,烙下了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开门见山,定下了本篇读后感的感情基调。

文中描绘的圆明园,曾是“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是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想象力的瑰宝。我无法亲眼见到它当年的盛景,却能透过“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些文字,想象出那是怎样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然而,这一切的精妙绝伦,都在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的抢劫与熊熊烈火中,化为了灰烬。最让我心痛的不是他们抢走了无数珍宝,而是他们为了掩盖罪行,竟将无法搬走的瓷器、玉器肆意打碎,最终付之一炬。这种毁灭,充满了傲慢与恶意。“述”就是要精选一些细节,为后面的感想做铺垫。

对于这样的读后感的“感”的环节首先是一定要联系历史,抒发悲愤之情;其次联系自身,反思内在原因;最后一定是要联系现实,升华时代责任。(为了避免儿子生搬硬套我便不做具体阐述了)

总结全文,回顾主题,并展望未来。“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但它在我们心中点燃的火焰永不熄灭——那是铭记历史的火焰,是自强不息的火焰,是民族复兴的火焰。那座废墟,是永恒的伤疤,也是永恒的教科书。它教会我,最美的园林可以毁灭,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只要永不屈服,就必将迎来复兴的黎明!”(其实也可不做专门的总结,这一部分是儿子“豆包”而来)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写读后感可以更简单一点,那就是从“读”到“感”。

可以直接点题,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心里非常难过和生气。接着抒发情感,圆明园本来是非常非常漂亮的皇家园林,课文里说它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山乡村野的风光,还收藏着很多珍贵的文物,就像一座大宝藏。可是,这么美的地方,却被英法联军抢光、烧光了,真是太可惜了!他们是非常坏的强盗。最后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国家的宝贝需要强大的军队来保护,以前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所以被别人欺负,现在我们的国家变强大了,有了厉害的军队,就没人敢来抢我们的东西了;第二,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长大才能发明更厉害的科技,造出更强大的武器,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强大,不让圆明园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虽然圆明园被毁了,但它会一直提醒我们,要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回到文本中分析就是“读”到了什么?事实:圆明园曾很美 → 被英法联军毁灭 → 现在是一片废墟。 情感:课文语言中传递出的惋惜、悲愤之情。

“感”从何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层层递进)第一层感(最直接的情绪):看到美好事物被毁灭,我感到________(难过、愤怒、惋惜);第二层感(深入的思考):他们为什么敢这么做?→ 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落后。→ 所以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三层感(联系现在的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么做?

儿子做最后总结:说白了“阅读事实 + 自己情绪 + 深入思考 + 联系现实(自己) ”今天就能写成一篇不错的读后感了!

最后写给家长和小朋友关于写作的三点小建议:

①鼓励为主:只要孩子动笔写了,就大大表扬!不要过分纠正错别字和语法,保护表达欲最重要。

②先能说再写:让孩子先口头说一说,他说顺畅了,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③真心话最宝贵:告诉孩子,读后感没有标准答案,自己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哪怕是觉得封面吸引人都是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