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想写读后感而写不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看了一篇很触动你的小说,或者一部很有共鸣的电影,你感觉心中澎湃不已,有万丈豪情想要表达,把你心中那些与作品的共鸣与察觉到的作品的细节说出来,但是每当你坐在电脑前想要写点东西的时候,要不就因为难以言表,要不就因为想写的太多而精疲力尽,最后写的东西都扔在了草稿箱中。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一直认为我的文字总是半身不遂的原因就是我的文学评论与文学鉴赏能力还不够,导致我无法精确地表达与概括性的叙述。我相信很多朋友也是这么想的。
但最近我渐渐觉得,如果你因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而觉得自己的作品一般,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以为自己的水平不够而没有产出,那么要不是你懒,要不就是你不懂得怎么把文章写短。
其实把文章写短是一个很难也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它的意涵要比它的字面意思多得多。
其实写文章有点像是用摄像机拍照,如果你要拉开距离拍摄全景,那么牺牲的就是其细节,而如果你要聚焦在细节之上,就不得不做内容物的取舍。
我有时候写文章,有点狂妄。比如在看完《兄弟》之后,汹涌澎湃,想要写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评论文章,上到兄弟创作的历史背景,下到人物关系意象写作手法叙事结构主题情感,都想包罗进去。然而我的水平,也可以理解为相机的画质,不允许我进行这么宏观而又细节的拍摄,于是我写一半就力竭了。
然而如果你去看一些比较厉害的人写的评论,你一定能够注意到,他们一定是在自己实力的“清晰度”内去寻找自己的聚焦对象。如果一个大评论家ta有拍摄既清晰又宏大的图像,那么ta可以选择写一篇论文,里里外外地把文章剖析个透。如果ta是一个正在学习文学的爱好者或者学生,ta则可以选择一个小的方向,如语言特点,叙事结构,意象,创作背景,主题等等专门分析。这,也是把文章写短的要义。
把文章写段可重要了!它代表着我们无论什么水平,都有能力产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再也不会出现写一半而力竭的情况。而我们平时看到朋友、或者自己在pyq写的那些小作文,其实也是下意识遵循这条规则之后的产物。
因此,在每次开始创作之前,我们都应该想想,自己的聚焦点在哪,自己的画幅是多少,再开始你的创作。因为只有完成一个文章,才能够谈论自己是否能够进步。
为什么你想写读后感而写不出
TAG标签: 读后感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赞赏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