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15 08:28:0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读后感


我们日常都追求亲密,希望你和我是亲密无间,相亲相爱的,但是很多时候,越亲密,越容易相爱相杀。最好的关系是有一定的空隙,让彼此都可以自由的呼吸。

在亲子教育中,我们也常常做到的是,对孩子事必躬亲,有求必应,或者彻底放手,在感情需求中空缺。而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就特别的给我们讲解了我们需要的边界而又不至于疏远的距离,让我们既能好好的解决问题,又不至于把自己搞的一团糟。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其实是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个过程,也是我二次成长的过程,在心理上,学习中,生活里,我们一直相互鼓励和前进。

这本书不但内容丰富有趣,还有许多的案例分析让我忍不住就想实践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对于读好一本书的灵魂。

在书中,一共有6部分的内容拆解,不越界,不批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自我调节。

                  🌷 不越界🌷

不越界,顾名思义就是不跨越界限。

不跨越很容易,但是界限的判定却不容易。

书中最先就列出了中国式越界的几种常见情况:坚持给对方夹菜,不顾老人感受到“尊老”,以“都是为你好”的爱幼,拉帮结派站队伍,催婚,用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劝说等等,都是我们做过或者正在做的越界行为,我也不例外。

上述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我们被越界,也越过他人的界,这些在生活中都在所难免,但不同的是,读完以后,现在我会时刻带着觉知,提醒自己不越界。

比如,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吃的,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先让他自己努力去完成,而不是指指点点,在照顾老人的时候,先认真倾听他们的需求再做决定怎么做,朋友亲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

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如张德芬所说,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就像前一段时间,因为突发疫情,不习惯住校的大女儿,先是在学校封闭了20多天,然后连夜和同学们被拉到隔离点隔离了14天,情绪的不稳定和突如起来的惶恐肯定有。

在还没有联系上孩子之前,我选择信任老师,在联系上孩子之后,我选择信任孩子,在问题出来以后,积极的处理问题,而这些在班级群,老师的反馈中,都无形的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也快速的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目前的状况。

在整个过程中,不越界去干涉老师的工作,不越界去主导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回来以后孩子无形中成长了许多,经常在厨房问我,妈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么,妈妈,我和弟弟来刷碗吧,这些都是主动积极的帮助,我内心都是满满的感动。

在这一章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接除“都是因为我”的魔咒,这个真的是解除我自己的魔咒。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每次和别人产生矛盾,我都会先反省自己,是不是我自己又做错了什么,要是我没有这样做,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每次都陷入自我的漩涡,然后开始自问,别人凭什么要这样对我,每次都痛苦的自己在洗手间哭泣思索,没有结果。

那天,早饭后,我和老公因为孩子的问题,说的呛了起来,最后他还狠狠的踹门,我和孩子一起路,安抚好孩子以后,我想,要是我一开始不和孩子打闹就不会有后面的这些问题了。

忽然我觉得哪里不对,不是因为我,我和孩子打闹玩,每天都在发生,不是我制造的问题,第一次,我心情豁然开朗,不是我的错,想通了这些,我认为这不应该是三个人的问题,我和儿子讨论了一会儿,他已经调整好心态,然后我做了我俩喜欢的午饭,吃完饭一起开开心心玩游戏,一起学习,我们两个都没有问题了,现在只有爸爸一个人处在问题中间。所以,他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

我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界限,和孩子一起走出问题区,相信爸爸也会在反思中明白,父母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不评判🍀

刚刚我儿子让他的小奥特曼吃肉肉,结果小奥特曼脏了,他又带着去给它洗澡,结果刚进去,小奥特曼的头盔就冲到下水道冲走了,他哭的嗷嗷的就出来了。

他自己去沙发那里哭了一会儿,我感觉情绪释放的差不多了,叫他过来一起吃西瓜,他吃完和我说,奥特曼头盔好可怜啊,被冲走了。又想哭了。

我说,也许它会被冲到别的小朋友那里,给别的小朋友带来快乐。他有些哽咽的说,我希望别的小朋友可以还给我,我说我们大街上有几千万人,会有个小朋友在大街上拿着一个小头盔问别人,这是你的奥特曼头盔么,我加了一点小动作,他咯咯咯的笑起来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手中的另一个玩具头盔,以后我们还会有别的,都要好好珍惜哦。一起抱一抱。

一开始,如果没有倾听他的需求,就用自己的想法去评判他的行为,大概会鸡飞狗跳,他哭的更厉害,大家更急躁。他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一些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不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分享自己的看法。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一颗糖,他就能伤心好久,一句话,他就能大哭一场。

一件大人看起来不需要害怕的小事,在孩子那儿,害怕的程度可能超过大人的想象。如果不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由感受产生的情绪能量就会被压抑。

作为大人,我们倾听,回应,不让孩子在心理上陷入绝境,也是倾听最根本的意义所在。如武志红老师说的“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对大人孩子都是如此。

                     🌸  负责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时常看到这样的悖论行为,父母一边责备孩子不够独立自主,一边却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孩子说我想这样,父母说,你不能这样,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替孩子决定他的事情,小到吃喝拉撒,大单孩子的所思所想。

于是,孩子渐渐觉得,我不需要为自己负责,反正都是父母说了算。“他人会为我负责”的惯性养成,孩子会变得依赖,父母又开始埋怨孩子一点都没有主见。

就像是最常见的,我们平时给孩子把一切都打理好,回头又埋怨他不能自理,我们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的就直接自己下手完成,还说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

我家老二女儿特别喜欢做烘焙,每次我发出来都贵有父母留言,你家孩子怎么那么厉害,我家的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其实从她喜欢开始,我都是放开支持她,让她自己来做,而每次我都会默默的在后面收拾他最后的烂摊子。放开手,让孩子自己造成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许多的大人还在疗愈童年的伤痕,真正的疗愈是,客观看待你曾经产生的一些错误的信念,并做出调整,而不是在心里去想象一个孩子,然后去陪伴这个孩子,或者把这个孩子养大。

疗愈就是已经成人的你学着负起责任,去表达曾被压抑的感受,用成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某种信念。

把内在孩童具象化,反而可能会让你深陷其中。若相信你内在有一个受伤害的孩子,活在受害者的角色里,沉溺其中,那么内在孩童不但帮助不了你,反而会成为逃避成长或不为自己负责的一个好借口。

                       🌾无伤害🌾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是我们不能接纳时,我们需要向孩子发送我信息,随着我们无伤害地表达,孩子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不会遭到破坏,孩子也会有所成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儿子在屋里的地板上玩奥特曼的时候,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担心楼下受到影响,爸爸总是很大声的说,别制造噪音,儿子不听,爸爸又说,最后爸爸愤怒,儿子哭泣。

我坐下来和儿子说,宝贝儿,你这样做声音很大,楼下的奶奶会被吓一大跳的,这会儿奶奶午睡,是不是就不能好好睡觉了。儿子说,是的,可是我很想玩奥特曼打架游戏。那我们开想想怎么办。儿子说,我在地上铺个垫子,不就没有声音啦。于是我们一起把垫子铺起来,他坐在上面开心的玩起来。

许多时候,我们正确的表达,孩子自己就会找出解决方法。

对于大点的孩子或者成人,我们尽量把做出调整和改变的责任留给对方。

大溪英语不好,她考试完,英语成绩很不好,我说,你英语没考好。他说,就没有好过。我说,你觉得是英语拉下了你的总成绩,他说,那肯定的。我说,那看来你要想个好办法解决了。她说,我多问问老师,我多背背单词。

一个没有责备,没有攻击性的,无伤害的我信息,传递出来的良好的沟通,我想是没人会抗拒的。

我们尊重孩子作为单独的个体。尊重不等于放纵,面对孩子的一些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会让孩子由内产生一种责任感,而内外一致的表达我们的感受,也会让孩子有机会感知和了解他人,走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而不会变成一个只顾自己需求的人。

                     🌴 一致性🌴

真实一致,意味着不欺人也不自欺,武志红老师说“不欺人,需要勇气,不自欺,需要智慧”。我深以为然。

我们成人许多时候都是在带着一个面具生活,自欺太深,我们都已当真。有一个词被用来形容这种自欺,叫做强迫性假装。

作者有一回跟女儿探讨什么是强迫性假装,女儿给他打了一个比方。强迫性假装就是你原来是一匹斑马,可是你一直告诉别人和自己说你是长颈鹿,终于有一天你完全忘记了斑马这回事,认定自己是长颈鹿。

好人,贤妻良母,专家,矜持的人,谦卑的人,胆小的人,坏人。。。。现在许多人的强迫性假装成为人生戏码,演着演着,入戏太深,装着装着信以为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其实你不是长颈鹿,你是斑马,你一定会以为对方傻了。

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初心,再加上我们的发心,那么做真实父母,做内外一致的人,即使难,我们也可以做到。

                  🍃   自我调整🍃

    一只鸽子老是不断地搬家,他觉得每次新窝住了没多久,就有一种浓烈的怪味,让他喘不过气来,所以它只好一直搬家,这种状况让他很烦恼,便向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鸽子诉苦,老鸽子说你搬了这么多次家,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那种让你难受的怪味并不是从窝里发出来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

不管是从情绪的情面,还是从信念的层面,探索自己这条路,都需要自己去走,没有人能够代替。修行是深入自己的一个过程,是回家的旅程。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可以使用的工具~转念,通过转念,我们既可以走出头脑中的故事,也可以从过往的限制性信念中解脱。

当我们有困扰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下列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第二个问题,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第三个问题,当你只有这个想法时,你是怎样的?

第四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是怎样的?

回答完这四个问题就可以进行反向思考。

在读书群里,我们也做了一念之转的一些练习,一些消极的事情,在我们的转念描述里,就变成了很积极的事情,甚至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浪漫。

可以和孩子进行转念作业专念的时候,不是让孩子放下他的念头而是跟他一起去探索,带着好奇和尊重去进行还记得某些念头如同困扰他的情绪一样,只有被共情被了解,被看见才有转化的可能。

期待以后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做起来。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确实让我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了解了许多不同的想法,让我对自己的成长和对孩子的了解都更加深入。

欢迎你来和我一起读书,在书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