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3-23 08:19:2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是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

本书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作者反思: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渴望服从,向往权力”的心理根源从何而来?人们追求自由,可又为何如此轻易逃避自由?本书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从心理机制角度解剖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机制,并在最后提出了获得真正自由的办法。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观点: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

                              前言

作者指出: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作者开篇指出“近现代欧美历史的中心便是谋求自由,摆脱政治、经济、精神的羁绊。”

为了获取自由而做出种种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实证明人类不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法设法逃避自由。原因在于人天生渴望自由,也天生渴望臣服。

有人渴望臣服,就有人渴望主宰。是什么原因使人追求权利呢?这背后的原动力的心理条件有哪些?这些心理条件又建立在何种社会条件之上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必须理清人性的问题(性恶论,他认为人基本上是反社会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关系认为:人为了满足天然生物满足而与其他人发生关系。换句话说,其他人只是自己完成满足的工具。)。

作者否定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理论,指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动态的,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文化产物,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创造了人。换句话说。人性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美好和丑恶是在社会的动态关系中弹性变化的,人性不是静止的。

人是要适应环境的。作者区分了静态适应和动态适应。

静态适应是指模式上的适应。动态适应是在模式上的适应前提下,还会在人身上产生新东西,即个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认知发生变化。

人性中的某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生存需求、避免孤立与精神孤独

最高级别的孤独是精神孤独。

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不等同于身体的接触。一个在物质意义上与世隔绝多年的个人可能在观念、价值或者至少在社会模式上与外界相连,让他有归属感。

所以,小龙女并不是绝对孤独。

所以有人会说,我与上帝同在。

人为什么需要归属感?

一、只有与同人进行某些合作才能生存。二、主观自觉意识,会天然地知道自己会面临确定的死亡的结局,感受到个体的渺小,若没有归属感,若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人生意义的信念支撑,就一定走向灭亡。

所以,人性是动态的,受天生欲望本能左右,同时也受社会文化影响。

图片​
所以,自由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讨论主题:现代人的自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又是如何逃避它的?

先决概念: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其含义是动态的,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自由: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在行为上摆脱本能决定的控制。

1.自由是如何产生的?

观点:自由是伴随着人的个体产生而出现的概念。

比如,婴儿出生前,和母亲是一体的,是通过脐带连接的,婴儿没有自由。出生以后,婴儿和母体分离,成为独立实体,但是这只是生理上的分离,其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婴儿还是要依赖母亲,他们在功能上仍然是一体的。之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才会逐渐独立,脱离母亲,发展自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是个人的成长过程,但其实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成长过程和婴儿很像。

物质脐带(孩子未出生前)

始发纽带(孩子完全独立进入外面世界前的那些安全感归属感的精神力量。或者叫根)

始发纽带:联结母子,原始共同体成员,部落及自然,中世纪人与教会及其社会阶级的纽带。(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个人才真正产生。)

始发纽带的作用: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人依赖。

缺点:被束缚,自由度低。

儿童的年龄越大,达到断绝始发纽带的程度越高,他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愿望就越强烈。

儿童个体化进程:在肉体、情感和精神上发展。

优点:自我力量增长。

带来的弊端:孤独日益加深。当意识到个人无法对抗世界,个人极其渺小,意识到个人行动的可能性和责任,成为具备独立精神的个人,就会产生独立面对社会的无力感和焦虑。

因此,为了克服孤独与焦虑,个人产生放弃个性的冲动,把自己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臣服于权威。

臣服权威的优点: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缺点: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逃避自由,结果又加重不安全感及反抗权威的叛逆情绪。

因此,这种方法不可取。

第二种方法:与人和自然积极自发联系——爱与劳动。

所以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