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6-25 07:08:1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书本简介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书本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写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但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写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这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写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这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己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写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但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儿子身上 ,他不再绝望,看到了希望。

书本的最后一部分,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读后感想


《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是萧红在濒临死亡的那段时期,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面对死神如此之近的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从它,我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人内心的独白,和一段童年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的美好的回忆。它值得我用一生去慢慢回味。萧红正用她的笔,向我娓娓道来,萧红笔下的故事,充满了苍凉之感,即使是在书写童年,却也难掩其中寂寞。读完呼兰河传后,我只觉得原本舒适、娴静的心也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沉郁之感。

呼兰河传给我的印象是悲哀大于欢愉、无知大于有识、粗鄙浅薄大于小城中的一切,然不可不说的是封建迷信对人们的迫害程度之深,迫害范围之广。整个社会形成同一种价值观这并不罕见,罕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价值观之后,仍有异样的声音出现,幸运同样又不幸的是这里不存在这种现象,可一旦全社会都弥漫着愚昧、蠢钝、令人压抑的空气时,你又会痛恨此时社会中存在的这种戮力同心的统一,它会逼你走向癫狂、甚至灭亡。我虽然从没见过萧红祖父的样子,但是从这一描写中,我可以感受到祖父的和蔼可亲,温顺老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描写,我想,祖父所代表的应该是中国社会中最最底层的人民。他们忠厚老实,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他们虽然地位不高,受人歧视,但是却时时刻刻乐观开朗,在昏暗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那种来自大地的美,犹如一阵清风,让受蒙于内心欲望的人们,感到生活的希望。除了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亲人们,呼兰河这个地方也让萧红看到了旧中国对平凡百姓的残害。

呼兰河传中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团圆媳妇,花一样含苞欲放的年纪、满是青春与活力。关于嫁人,我想她还没有概念,她还没有感受过少女时代的情窦初开,她还没有和家人好好的看遍人间烟海,她还没有享受过这个世界的认真对待,她——却已在“人间风雨”中一瓣瓣凋零。她或许有“罪”,“罪”在她初进婆家便吃的比婆婆多,“罪”在她年轻走路铿锵有力,罪在她“心甘情愿”忍受婆婆的动辄打骂。就连在她生病期间还是没有逃掉婆婆对她的“迫害”,跳大神——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惩罚,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惩处,大庭广众下的三次洗澡,同样令本就不堪一击的如临深渊、去履薄冰,可偏偏这却是整个村子里的人“为她好”、“在救她”,只能说封建迷信,着实害人不浅。不仅是团圆媳妇这一个人,还有很多人,都深受封建迷信的迫害,大多数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一众平庸的看客,可也正是这一众平庸的看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不仅仅包括因为经济能力低下所导致的人民生活困苦,还有旧的习俗引发的一系列的让人心痛不已的悲剧。人们的生活枯燥闭塞,哪家有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能激起小城市民们极大的好奇心。胡家接来小团圆媳妇,成了全城顶要紧的新鲜事。所有人都要去看热闹,这“看”是一种约定俗成,这“热闹”是呼兰小城难得的娱乐。人们见面打招呼的用语,都统一成了“那小团圆媳妇,去看了吗?”小团圆媳妇的到来,像个“炸弹”,把呼兰小城平静而无聊的生活炸开了,人们都兴奋地指指点点,东家长西家短开始谈起了小团圆媳妇。那些淳朴善良的居民们,不过是因为团圆媳妇的到来给他们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加入了某种刺激,而他们想要让这种刺激长久一点,好让他们的生活不要太快的趋于平淡。于是他们嚼舌根,指指点点。他们并无恶意,他们也是封建时代的受害者与受困者。而小团圆媳妇的悲哀正在于,那些迫害她的人,正是那些与她朝夕相处,善良淳朴的乡民。团圆媳妇是个仅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她被父母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为婆婆家劳累操心,却总是被婆婆和嫂子说行为“不检点”“不像个姑娘样子”;嫂子将她打得得了病,一家子人用了各种办法帮她治病,无奈当时的人民太过愚昧,虽然很多人帮忙想办法,但都是一些神鬼之说,毫无科学依据,活活使得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 “又黑又长的辫子”,“黑乎乎”“笑呵呵”等等,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着向往。而回头看看,她的结局竟是如此悲惨。封建礼教真的害死人,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怵然。

当时的人们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与毒害,他们人人害怕成为被欺压的对象,可是当有人比他们更弱小时,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加入欺人的行列。萧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多么希望这些卑微软弱的小人物能够挺直脊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当时的整个中国,都真正地挺立起来。这正是萧红痛恨的弊病,作者渴望有一天,人们能够觉醒,国家能够重新健康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从愉悦到沉痛,我看到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虽怒其不争,但庆幸这终已成为历史,只希望我们今后永远不要重蹈覆辙,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书本摘抄


1.人一过去泥坑子可就精神饱满,哈哈大笑着,回头向那后来的人,向那正在艰苦阶段奋斗上的人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叫英雄。”

2.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似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3.黄昏时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微微的白光。

4.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以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5.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明显越觉得荒凉。

6.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7.塑泥像的是男人,他把女人塑的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的很凶猛,似乎对男人很不好。其实不对的,塑泥人像的人为什么要把男人塑成这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还要心服。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

8.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

9.至于那些还没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在人间被吹打着。

10.凡是过去的,就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么积极的希望着。

11.但孩子是最容易忘记的,也就随遇而安了。

12.陶醉在灯光河水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发亮。水上跳跃着天上的月亮。

13.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上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