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当美拯救我们》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7-13 07:50:2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当美拯救我们》读书笔记

这是法国新锐哲学家夏尔•佩潘围绕“美”这个主题所撰写的一本旨在激发读者追求“生活之美”的哲学主题书。我们有太多需要选择的时刻,那些非此即彼的选项,每次都在拷问内心,让我们恐惧未来,怀疑自己,在现实面前不知所措。这一次,放下对自己的怀疑,让美的愉悦指引我们直面自己平常害怕的东西,直面神秘,直面自我的黑暗面。

我们需要美,需要美让我们将神秘容纳于掌心。

通常情况下,神秘的东西会让我们感到害怕,我们总是害怕自己不懂的东西。但是美却给我们带来了有关神秘的美好体验,这也许才是美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学会去爱上自己不懂的东西。

不论在外部世界还是在人类心里,我们灵魂深处总有一些东西在反抗着被解释,这也正是心理分析的意义,即帮助我们认真倾听那不可解释的部分。我们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接受这不可解释,进而去倾听不可解释,但美却仅需要一秒,在一个产生审美情感的瞬间就能让我们懂得:世上存在着不可解释,我们也能爱上这不可解释。美能将我们从追求可解的热情与获得掌控的强迫症中解救出来。

我们什么都不需要理解,或者说,我们要理解的一切从不会让美的神秘减少一分一毫。

在审美体验中,我们通常抗拒或害怕的东西似乎反而带给了我们愉悦,诸如不可解释的、陌生的东西以及我们内心的模糊面与阴暗面,我们最有可能通过审美情感去对抗它们,因为我们在美之中学会了放下一点害怕、找到一点勇气,以便“真正地”面对它们。

美教会我们去爱那无法理解的东西,去“拥抱神秘”,更确切地说,美并非让我们去爱上无法理解,而是让我们理解到“事物的意义”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或者说不再存在。

美是纯粹的显现,它不包含任何意义,这也是为何它能为我们提供机会,让我们发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刻,我们的存在也是纯粹的显现,它让我们感到愉悦,感到仅仅单纯地存在就是愉悦。

在美面前,不再有任何问题是好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再需要寻找真实、探问真实,而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享受它即可。

我认为我们应当更努力地思考,应当超过我们现在能做到的程度,因为正是这种努力才让我们可能看到面前的神秘。

美的本质很可能在别处,在我们所能解释的东西之外,在思想能解决的东西之外,是在剩下的那部分里,在未解决的那部分里。

但是,我们依旧应该努力地试着解决思想能够触及的部分,以此来接近那“剩下的东西”。我们最终还是要从提问开始,从美的意义问题开始,这也许是欣赏美的未解之谜的最好方式。

即便去探问美的意义也不会影响我们欣赏美,影响我们将美当作纯粹的存在。

对美的意义的探问似乎唤醒了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也似乎终于让这挣脱了一切探问的束缚而变得自在的愉悦出现在了我们的凝视里。

我们应当更多地提及欣赏宁静与无声的重要性,也应该更多地思考那些抵抗思考侵入的东西。

我们不知道美在对我们说些什么,但我们却感到它说的是真的,美是真的光芒——是真的神秘光芒。

但我对这种美的一切“思想”都可能最终让我欣赏到那“剩下的东西”:那纯粹的显现,在其中,我不再思考,只是凝望,在凝望美的显现时也让我看到自己的纯粹的显现。

我们思想的生命力将会滋养自己纯粹显现的能力。我们的思想、知觉以及身体的生命力不是割裂的,美的力量能让我们回归自己的生命力,回归到那充盈、多变、复杂,有时甚至阴暗的生命力中。

美是让力比多得以释放的契机,这种说法是可能的,因此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认为美是一种圈套。他认为比起美展现的东西,我们其实更对它所隐藏的东西感兴趣,这确实是天才的解读,但这一解读却也将众多根本性的问题留在了黑暗之中。

审美情感不是表面的,它触及了我们内在生命的深处,美为了对我们掩盖某些东西所以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些东西。

也许过于“可以解释”的美不会扰乱我们,也不会唤醒审美者心中颠覆的或无穷无尽的自由,可被解释的美是约定俗成的,是被社会认可的,它与各种标准、品味的规范或是某种意义保持着一致。“苦涩的”美是被缩减到它的意义中去的美,兰波羞辱的是失去了神秘的美,如果我们一直抱着康德、黑格尔或弗洛伊德的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或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那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其中,很可能只会遇见“苦涩的”美。还好,他们的卓越理论主要的贡献是加深了美的未解之谜。

学会向美致意,就是学会站在美的神秘面前却不去缩小或解释它,而是学会去接纳它。接纳更胜于凝视,因为你需要参与其中。

我们需要保持安静,以便接纳美原本的样子,并真正地参与其中。

审美情感或许能允许我们找回判断的自由——是我们,也只有我们自己在判断“这真美”,审美情感除了教会我们判断,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住在这个世界里。

美吸引我们并非是要我们简单地“凝视”,而是如果我们真正爱美,那就要参与到美之中。美不是被“看”的,美是被生活的。

这就是美的力量,是它让我们想起,我们能够居住在美里,居住在世界里。

在对美的凝视中,我们一边被那别处的允诺天堂吸引,一边又加强了自己当时当下的存在。

存在的强化是经由不在的体验完成的,我们需要美,因为美让我们以这独特的方式居住于世界里,以存在又不在的方式居于世界,也许这存在又不在才是人类的特性,是它将人与其他只有存在的哺乳动物区分开来。

人类就是身在此处的同时也会被别处吸引。因此,要想真正居于此处,我们就需要一扇通向别处的窗——这正是美的角色。

美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被呼唤,需要在呼唤中感受自己的存在;美也告诉我们,我们无法满足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美让他们看到了别处,所以他们无法再满足于此处。在那别处的沙沙声中,他们已然微微颤动。

客观的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许多被感知到的世界,而所有感知世界的纵横交错就构建出了这个世界。

通过美而进入到另一个被感知的世界能使我们丰富并充盈,同时,美也从习惯与思索中将我们的感性释放。尽可能与更多另外的感知世界相遇是唯一可能遇到这个世界的方法,也是唯一让自己居于其中的方式。

审美情感是为了让我们的存在更充实、更完满,但这里还有一个新的含义:每次体验不同的艺术美都让我们带回新的世界观,让我们存在于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中,也让我们真正存于世界,而非存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也许这就是全部,是这个世界,是一切主观的视角、价值、观念的集合,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描绘对象。

我感到自己存于世界的程度与离开世界的程度同样深。

审美情感将我们置于被强化的存在感中,它刺激着我们的官能,以至于虽然审美愉悦已经过去,但我们却依然留在被唤醒的状态中,并因为与美的相遇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当我们深入到美之中,等我们再出来时,我们将会被唤醒、被治愈,并能够更强大地存在于世界里,仿佛当我们消失不在之后,这种不在的状态反而带给我们全新的存在。

我们在世上的这种存在又不在的状态可以分解为两个时刻:一个是凝望时的不在,接着是加强后的存在。

如果像于连所写的那样,我们是“内心怀抱着他处”的存在,那么我们就无需对纯粹、全然存在的不可能性表示惊讶,也无需惊讶于自己会需要一点点的消失不在,一点点对“他处”的召唤,以强化我们在世上的存在。

美与存在的强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令人惊讶的是,世上对这一关系的描述却是少之又少。

世界越是美,它就越是神秘,它也越发“存在”。

模仿自然并不意味着重新复制我们看到的一切,这样没有意义,并且只会让艺术沦为技巧。模仿自然就是模仿大自然造物的方式,是在美中模仿自然因新的生命而颤动的方式,是在模仿不可模仿的伟大自然,或是模仿大自然作为造物者的神秘,这不愧是对艺术、对生命的美好定义。

我们欣赏自然之美,就是在凝视大自然造物的伟大力量。我们欣赏人类的艺术杰作,就是在凝视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后得到的表现方式。不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需要美,需要美让我们接近生命的神秘,接近这纯粹的创造性的伟大力量。

在美之中,凝视生命重新创造自己的方式,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也可以重新创造自己。

美使存在更加强烈。

比起作为一种隐约看到死亡面孔的方式,审美愉悦更像是在邀请人们去拥抱生命的运动有所冲突。

审美愉悦和人类“本我”与“超我”冲突的暂时终结相联,并且有益于人类的生活,那么这种愉悦实际上就让我们隐约看到了死亡:即我们内在一切冲突的最终终结。

在这审美愉悦带来的宁静与和缓中,审美愉悦就像是死亡这一最终安宁的前兆。审美情感因而既是自我存在加强的一刻,也是死亡的预感与前兆来临的一刻。

当美用全新的强度充盈我们与世界的存在时,它也给了我们对抗死亡的力量,或者起码让我们想起死亡时不至于害怕得那么厉害。


是美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能够接纳一切皆有终点这个道理。

在审美愉悦中,我们经常会说自己非常满足,自己“别无所求”,我们不会要求美永远持续下去。

这就是美要告诉我们的,即终点丝毫不会改变事情曾经的历程,发生过的事情永远都发生过。审美情感能帮我们以更广博的方式拥抱这一想法,让我们明白死亡永不会抹去曾经发生的痕迹。曾经的存在也许今后不会再出现,但我们已然学会了向它如今的样子挥手致意。

幸福的秘密在于,在衡量它可能本不会存在后,能学着好好享受它现在的存在。

美仿佛会站在死亡面前对它说:“你当然随时可以到来,但你却绝对抹不去我曾经存在的事实。

美传递着耀眼的存在的秘密,也给了我们与同样耀眼的死亡相抗争的力量。

美教会我们去拥抱从世界乃至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神秘,美教会我们去爱事物现在的样子。

美不能被占有。

这是美的魔力,它如此亲昵地向我们诉说,我们却不会认为自己是美的拥有者。美,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不占有地爱。

真正的爱是不属于我们的爱,是逃离我们的爱,是保有自己的秘密的爱。

审美愉悦恰恰是对受压抑的原始冲动的升华,就像它能以非性的方式满足被压抑的性冲动一样,它也能在不占有任何事物的情况下,仅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凝视,就满足人们的占有欲。

美教会我们去爱却不占有,去爱却不试图理解。

美洗涤了我们的理性思考,净化了我们狭隘的理性主义,清除了我们企图掌控美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