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翦商》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8-06 08:00:2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翦商》读后感

写在前面

“也许,人不应当凝视深渊;虽然深渊就在那里。”读到最后迟迟不愿看这本书的尾声和后记部分,许是前面内容过于喜欢震撼,不愿结束吧,再次体现了本人性格中一点点拉扯和留恋的痕迹。这本书看完,当即就去看了2006年底上映的“启示录”,讲述的是玛雅末期,同样是为了祭奠,玛雅帝国入侵丛林深处的弱小部落,用战俘进行人祭的故事,电影的最后,主人公经反抗成功存活,与妻儿重聚回归森林深处开启新生活,但是与此同时,西班牙的舰队也抵达了这片土地。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总是在不断发展演进,而当前的中华文明从周朝起持续至今,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这离不开周公旦和孔子的贡献。

“含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这本书讲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末期(4000余年前)至商周易代(殷周革命)的历史,围绕人祭展开,全书读下来比较emo,望慎重入坑!但这本书也让我系统地了解了这段时间的历史(夏商周),知悉其中的演变,也知晓了印象里的这些历史人物实际上也都经历过挣扎,也并非流传的那么神话或是残暴,《易经》首作是周文王注解是周公旦和孔子,其中令人无比钦佩的是周文王的思想转变,以及周公旦对人祭这一行为的改写,孔子则是系统地进行了整理经由后代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一、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有了农业和定居生活,不在四处流动。距今6000年-5000年之间,“部落”形成,这时的战俘就开始被斩首献祭给本地的守护神邸;距今5000-4000年前,“城市/古国”形成,早期贵族除豪华随葬品外,还会用人殉葬。

二、夏朝

二里头因“青铜”技术走出了部落时代的旧循环(题外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动体现。),由禹之子启建立家族王朝-夏朝(题外话:孟子描述大禹治水的主要工作是排干和改造湿地),夏朝内部族邦林立还不是大一统政权,因稻作农业、铜兵器、奢侈品和强大吸引周边部族为附庸。这一时期,民间存在人祭风俗,但尚未建立以人祭为基础的“国家宗教”。

夏王朝比较保守和封闭,不屑于对外掠夺和扩张,也不想建立广土众民的真正王朝。且内部呈现二元分立结构:宫殿区和铸铜作坊区长期保持共治,彼此间的矛盾是夏朝灭亡的直接根源。距今约3550年前,商汤(武王)攻灭了夏朝,二里头在半个世纪内逐渐废弃。

三、商朝

灭夏时,商人已有了初步的文字,这为建立王朝统治提供了基础,并且商人真正普及了之前由二里头圈禁的青铜冶铸技术。商朝可分为早商、中商、晚商:

1、早商和中商

早商和中商共约三百年(早商约持续200年),在这期间,人祭行为迅速增加,屠杀行为越来约残忍。至此商文明的基本特征定型:文字、青铜技术、巨大城市,以及崇尚暴力、热衷人祭的文化。最开始商人对人祭也没有那么热衷,人祭宗教和战俘献祭行为的产生是为了建立一种强大的机制来维护权力,进一步筑牢统治基础,根据本书作者的理解“理论层面,王的大量献祭(意味着他获得神的福佑)是王权融合神权的标志;现实层面,战争让本国族的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从而更巩固了王的权力”。

值得关注的是早商时期盘龙城的唯一保留的人祭特征是使用殉人,未发现杀人祭祀、人奠基等行为。其中原因可能是为了联合盘龙城土著更好的发展青铜产业,“盘龙城的商人不仅主动放弃了中原传统的人祭和人奠基等宗教仪式,还接受了本地土著族群的宗教理念——一种比中原更和平的文化”。来自盘龙城的理念一度影响了“母邦”,使得商王朝一度曾考虑放弃人祭宗教,随即在商朝腹地引发大动荡,但可惜内战胜出者是盘龙城的对立面,商朝再次回归人祭宗教(题外话:此后商王将免受异族文化侵蚀提上了日程)。

中商以小双桥遗址为代表,可能不足百年,总体呈现衰微不振的迹象,直到盘庚迁都殷地。

2、晚商

晚商大约占了商王朝存续五六百年时间的一半,从盘庚迁都殷墟开始,约两个半世纪。

盘庚迁都讲话《盘庚》中传递了出商人的宗教理念,1)商王的权威来自于天界的上帝,但是商王并不直接和上帝沟通,而是由商王列组代表上帝干预人间,生杀予夺的权力掌握在王的手里,任何人活着都是王的恩赐,以杀戮和神灵的惩罚进行威胁,个人感觉普通群众尚未被列入商王宣贯和考虑之内,还没有人民和群众的概念。2)商人认为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且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认为鬼神会随时、随意给任何人降下灾难,即大到灾荒和战乱,小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都有鬼神在背后操纵(注:最后两代商王曾革新商族传统宗教,把先王甚至自己抬升到“帝”的地位)。因此,上帝和先王需要人牲在内的各种祭品,包括世间的活人。商王的日常之一就是发生情况-占卜-确定祭祀仪式-举行祭祀(仪式化的杀人献祭)消除先王的愤怒。

商朝也没有建立政府体系,通过血缘关系的“族”进行控制,族作为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单位,具有家族武装力量和农庄、畜牧业、渔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青铜业、制骨、贩运商品也都包含其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世袭性,属于分封制的社会规则,因此商朝内部社会是分权运行的。故而,商朝没有赋税和兵役制度,殷商王朝的开支由王室自己的产业承担,贵族们会向商王进献(尚未发现要求额定赋税指标),商王主要负责组织祭祀和战争,商人宗族负责承担祭祀贡品和战争力量,当然各宗族参战除了对王的义务外,也可以抢掠战利品和人口(插播:武丁王吸取早商的教训,由商人族邑各行其是,维系原有的小共同体社会结构和传统部族生活方式,继续维护和传承商朝的宗教文化,但个人理解,如果商朝没有树立起人祭宗教和商王诸神眷顾的共同理念,商朝的运作模式也很难继续)。

不得不说,晚商时期马车也极大的提高了商王朝的生产力。商朝的大学或许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一种体现,虽然只面向商朝贵族开放,后面周朝也学习了这一教学方式。

3、周族的转变

不窋带领周人离开周原(距离殷墟更近的一个地方),迁徙至戎狄,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才迁回周原,据记载迁徙的故事也可以体现周人早期的特点具有部落民众具有较大自主权,族长没有绝对专断权力的特点。迁回周原后,周人为商王征战以获取商朝支持。“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文王周昌(姬昌)也应放在晚商这里,可以说文王发起了翦商大业,据考证他的父亲季历和长子伯邑考均死于人祭,看了书中对《易经》的解读,如有纣王重生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时文王进殷墟、将其关进狱中、对伯邑考进行献祭并要求周昌及周发等人食用。

《易经》记录了周昌使用卦爻辞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除甲骨占卜外,还有用草棍占算推演的方式,文王在羑里监狱就是通过草棍进行六十四卦占算(六十四卦的基本原理并非文王发明,由八卦演变而来,但其中卦辞和爻辞由文王写作)。也就是在狱中,文王发现现有的世界秩序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商朝的统治也是如此,可以说思想的转变自此开始。多方努力将文王救出,但随后发生了伯邑考被杀祭事件,周族走上了不可逆转的灭商之路。文王父子回周原后,开始密谋灭商大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何转变商人及各宗族的宗教理念,将上帝的理念引入周族,通过神灵让周族人敬畏和服从,投身至翦商这项风险极高的事业中;接触上帝和特定族群的绑定,垄断上帝的解释权,只有文王可以见到上帝并面聆上帝的神谕;获取商人贵族的好感在商人内部找到共鸣。

再次总结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个人感觉以内为主,内是:“帝乙和纣王两代商王以“帝”自居,唯我独尊,侵害了很多商人贵族和宗室的利益,加上纣王又经常杀戮贵族献祭,使得商朝高层人人自危”;外是:周族势力膨胀,联合周边部落做大做强,不断征服多个方国扩充实力(“商文化的恐怖和缺少亲和力使得西土小邦对商朝侯国敬而远之”)。

四、周朝

面对商朝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与人祭理念,周武王和周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武王深受商文化影响,用魔法打败魔法;而周公则重新定义了“德”,自此开启了流传至今的中华文明。

1、周武王

文王去世至武王灭商,只有四五年时间,期间周公通过解梦以缓解武王的惊恐,“夙夜战战,何畏非道,何恶非是”。公元前1046年,终于实现翦商大业,本书中记载的决战过程却过于戏剧,“商军列队突然自行解体”。战争结束,迎来“清明”。

随后纣王焚身而死,用魔法打败魔法,武王用商人的仪式重新处理了纣王的身体,并且也举行了人祭大典。(看到这里一度有些绝望,多年以后我终究还是成为了你的感觉浮现出来)可以说武王自己完成了商化,但就算已灭商,武王也经常忧心(文王没完全实现对武王的理念灌输,洗脑未成),但灭商二十二个月后还是去世了。

2、周公旦

个人认为周公旦十分伟大,一是他建构了世俗道德逻辑,这套理念先前从未出现过,重新定义了“德”,也就是客观道德律,“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拉远了人和神界的距离(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中国人敬神颇有实用主义的色彩);二是将自己作为祭品献祭给诸神祈求上天延长武王的生命,一方面是为了兄长,另一方面也是试探和验证商族的祭祀理论;三是通盘规划,建立稳定而全面的统治,消灭商人再度叛乱的可能,分封诸侯国,统治、同化新征服的东方地区;四是废止了商朝的人祭文化(这里拆除来着重阐述,中华文明主流价值观从此开启):

1)、拆分商人族群,使其散居各地,断绝与故土的联系;

2)、抹去殷都的痕迹,毁灭殷都使其逐渐被遗忘;

3)、修改历史记忆,销毁相关甲骨记录,重新构筑新版本的历史“王朝更替因末代君王德行缺陷”,并反复宣贯形成官方定论(人祭这些史实确实很伤痛,绝大多数方式都超乎想象,忘却可以比禁止更快地解决问题,但这段历史也验证了这句话“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

4)政治正确,严禁以包括宗教在内的名义随意杀人,将人祭和人奠基等宗教行为列入非法的刑罚;

5)随着分封开展,跨族婚姻,形成广泛而持续的民族融合(严谨一点,这是周族文化影响)。

周朝末期,分封制劣势凸显,诸侯壮大,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但回顾周朝,“一,它继承了商人的文字体系,但部分语言习惯来自周族;二,它继承了商人的“上帝”观念,但又逐渐将其淡化为含义模糊的“天”;三,它严厉禁止商人的人祭宗教,拉远人和神界的距离,拒绝诸神直接干预人间事务;四,周人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这些都成了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五,形成了礼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最后的最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理解当时各个人物作出选择和决策的背景初衷等,学习“以史为镜”,还可以拓展视野,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好难)。少年时期,总以为世界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直到长大,慢慢才懂得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举例说明可能稍有偏差:“周朝吸收商人的书面文化和行政管理经验”、“商族微史氏世代担任周朝史官,主管文书和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