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06 07:27:4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读后感

      作者张宏杰,本专业不是学历史的,在银行工作了好几年,去读了历史系博士。上过百家讲坛,之前读过他写的《简读中国史》,也不错。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中国各个朝代国民性的特点;第二部分讲说了国民性特点的来源(和希腊的对比);第三部分讲了近代国民性改造的事。

       第一部分: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是贵族社会,贵族有贵族的风度,最有名的例子是宋襄公和楚国打仗,不半渡而击,最终打了败仗,可是他失败之后怎么都想不明白,他是按照圣人说的做的,为什么就败了呢?战国和秦国,社会大动荡,人们对价值观做了更多思考,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按照《大秦帝国》里讲的,每个人性格都很鲜明,都有自己的操守.......宋朝由于地理空间的压缩,人的思想空间也在压缩,不再像唐朝人那样追求宏大的东西(建筑/牡丹),而去追求“梅兰竹菊”,更追求精神的作用.......在元朝和清朝少数民族的压迫下,汉人被改造很多,以至于有了奴性(网上段子说清代奴才是“喳”,现在奴才是“收到”)......

      第二部分从更远古的时期(《史记》记载的最早时期:三皇五帝)探索中国国民性形成的原因,以及和希腊做对比,为什么中国形成了封建专制,而希腊(西方)形成了民主。很大的原因尽然和地理环境有关:中国《史记》记载的最早人类(皇帝/炎帝/蚩尤等)在黄河中下游抢夺资源,黄河加黄土地适于农业发展;而希腊陆地都是山区外面都是海洋,打仗也没法大(逃到海里就达不到了,也没那么多资源要抢),靠海又让他们学会了商业运作生存(和周围的国家或地区换东西,因为自己不能自己自足,山太多,生产不了那么多资源).......这些又导致了专制和民族的产生。

      第三部分讲述近代梁启超最早提出国民性改造的问题,但是做出行动的两个人是鲁迅和胡适,这两个人思想又不一样,鲁迅主张从根本解决,当然他的思想发生过变化,他的思想和毛教员一致,所以小学和中学有很多他的文章;胡适主张渐变改造,他和蒋介石的想法一致,当然他们也斗争,所以这两个关系好。书里也讲了毛先生为国民性改造做的努力,比如各种整风运动,思想会议,当然巅峰是“文化XXX”。未来国民性何去何从带给了更多的思考.......

     摘录一段书中原文如下:

      毛泽东自称是鲁迅的学生,他说,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也包括在对国民性问题的看法上。毛泽东非常赞同鲁迅“先立人后立国”的思路,毛泽东相信,思想观念是决定性的,“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坚信,思想改造,是建立新社会的前提。因为虽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被消灭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人们心中。几千年“剥削阶级意识”的影响,决定大部分中国人的本性还是自私自利的。虽然完成了公有制改造,但旧思想的影响使人们在新型生产关系中,本能地去损公肥私、占集体便宜,导致新型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只有改造了观念,去掉了私心,人们才能一心为公,才能创造人间奇迹。这就是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的理论路径。

      因此,在生产关系公有化之后,毛泽东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塑造共产主义新人上。这种新人,从基本要求说,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高的层次说,则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毛泽东没有给手托炸药包炸碉堡的董存瑞题过词,没有给用胸脯堵枪眼的黄继光题过词,但是他把这个荣誉给了死于普通工作事故的雷锋,那是因为雷锋正好符合他心目中所希望创造的新人的标准:平凡岗位上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为了用自己思想“占领一切思想阵地”,毛泽东充分运用了群众运动这一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间,仅以中共中央以及各部委下达的红头文件为准,社会性的群众运动就高达六十八次。土地改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几乎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十年的全部内容。几乎所有的运动都包含了国民性改造或者说思想改造的内容。比如“三反五反”运动中,毛泽东说:“‘三反’和‘五反’运动,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和工人阶级领导下,为着清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其根本目的是消除封建政治文化中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中享乐主义、金钱主义。“文化大革命”把这种运动式改造推向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