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时光印象》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1-04 09:48:0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时光印象》读后感

     通读张久善老师的《时光印象》一书,字里行间,无论是散文、随笔、日记、讲话稿、述职报告还是论坛交流稿,哪怕是一篇工作安排和活动方案,无不体现着一种迫切的使命感和厚重的责任感,令我感动不已。
      这本书,既有理论观点的阐释,又是宝贵的资料。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进步,得益于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赋予现代化教育以新的内涵。张老师作为校长,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深植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实践中。
      通读本书中16万字的教育日记,我感受到张老师对教育内涵的领悟是深透的,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始终如一,他的所有教育管理思想和行动,都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他把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到了实处,环县一中体育健康教育的领先,庆阳三中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就是实证。张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过程,生动地阐释了“立德树人”“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爱育人”“守正创新”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张老师在大学毕业后,本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省、市生活条件好的城市,他都没有去争取留下,义无反顾地回到母校,坚守20多年,调任庆阳二中、三中后,更是迅速适应环境,一头扎进新学校,深入一线,摸清底子,研究现状,确立目标,制定规则,鼓励师生,一鼓作气,打好翻身仗。这份革故鼎新的勇毅精神,来自于他那强烈的使命感,来自于他青少年时代就涵养成的一种朴素的责任心,而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又是老师家国情怀和修身养性的内化,是根深历史传统,放眼未来世界的大胸怀。他传承、借鉴、包容、内化,把环县一中人的“苦”字精神一脉传承,绝不丢弃。他的教育管理思想中有全局意识,有前瞻性。无论何时,他领导的学校,素质教育不是讲在嘴上,信息技术运用不是装点门面,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表面文章,安全教育都是核心,学术氛围都要营造,张老师对新的教育领域和教育技能高度关注,准确解读,勇于实践,形成较高的学术理论。
  张老师不泥古,也不盲从。他带领教师走出去,到省内外名校学习交流。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杜郎口“三三六模式”教学等现象,张老师有批判地、理性地吸收,不跟风,不排斥,兼容并蓄,形成了一套纯正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纯正了,路子就对了,路子走对了,师生的信心就提升了,精气神就高涨了,教育的成效就显现出来了。一中教育质量连续突破,一路高歌猛进,环县一中,放射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芒。庆阳三中,华丽的蜕变,都践行着张老师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张老师的教育智慧。

       张老师见证和参与了环县一中发展的辉煌历程,他任职环县一中校长后,面临各种困难,历经各种考验,走过各种波折,“给我三年时间,我将改变环县一中的落后局面……”掷地有声的承诺需要胆识与魄力,体现的是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办好家乡教育的执着。近十年来深耕厚植,久久为功,让环县一中的教育质量一次次突破,一年年站到新的更高的起点,为环县一中后来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环县一中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片高阔天地。
      环县一中校容校貌日新月异的改善,教师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教育故事,寄托着环县一中人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和浓郁的师者情怀。张老师把这段历史做了清晰的梳理和形象生动的描绘,从历史赓续中,我们看到环县一中老师绵延不绝的无私奉献精神。

     环县一中的莘莘学子身上烙印着坚韧不拔的痕迹。回顾我们这几代人的求学经历,多少孩子从卑微怯懦到扬眉吐气,从狭隘无知到放眼寰宇,环县一中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梦想生发的地方。
     经济大潮中,也有暗流涌动,曾经的教师下海,学生辍学,“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社会上至今仍充斥着贬损老师形象的恶习流俗,有一些不明真相的愚昧民众视教师群体为一大害。张老师这本书对教师群像的真实描画,对教育理念的树立和解读,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领会和落实,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张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他一身正气,气质儒雅。跟张老师熟识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所具有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老师,他甘做人梯,有智慧。他带我们高三文科班语文,讲解《红楼梦》,如醍醐灌顶,令我顿时开悟。他评作文,人人俱到,评语精到,直中要害。他写在我作文本上的话语“你的作文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令我铭记一生,成为我笔耕不辍的永恒动力,一语成就一个人,斯之谓也!

     张老师也是性情中人,他感情丰沛,善良朴实。我从未见过他讥诮嘲讽过学生,更不要说打骂学生了。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他操尽了心。那时候我们的教室里灯管少瓦数小,光线有点昏暗。张老师跟后勤处联系,给教室增加了几只大瓦数的灯泡,明亮的学习环境,保护了我们的眼睛,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在晚自习结束后熄灯了,住校生仍要在教室里点起蜡烛或者煤油灯熬夜学习,张老师经常在夜里十二点到教室,劝慰学生,催促我们回宿舍去休息。为了激励我们冲刺高考,他特意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幅画张,画面是北京天安门,他贴在黑板左侧,让我们一进门就可以看见,每日面对着天安门。老师启发我们说:“同学们,谁知道我为什么要给你们眼前贴天安门的画?”“我想叫你们考到北京去,北大清华就是你们的目标!”有这样的激励,同学们如船到中流,击水三千尺。我们高三一班,考走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两个兰州大学、一个四川大学、一个西安邮电大学、一个湖南大学,西北师大若干名,兰州商学院若干名,山西财大若干名,庆阳师专十几名……1987年,我们高三一班,据我所知仅仅三四名同学高考失利,但他们也通过县上招工招干,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我眼里,张老师手握神奇的魔杖,指引着我们奔上了光明的前途。

      张老师在书中写他的青少年时代,艰苦贫穷岁月中的酸甜苦辣,有沉痛,有悲伤,有会心一笑,有扼腕叹息,更有振奋人心。他写快乐的读书体验,写家人和亲友对他的帮助,写父母平凡日子里淳朴坚毅的韧性,遭遇意外的悲怆。一棵李子树,一卷单薄的棉被,一挎包绵蓬籽,一条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输电线路,几间崭新的砖瓦房……真情实意凝注笔端。他由衷地敬佩学友的深邃思想,羡慕学友的甜蜜爱情,欣赏学友的勇攀高峰,同情学友的悲惨境遇,救助学友的困顿急难……娓娓道来,流露珍惜之情。他给教师谋福利,解难题,帮助困难教师渡过难关,引导青年教师好学上进,激励中老年教师攻坚克难,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慰问下乡写生的师生,擦干流泪稚童脸上的泪珠……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具体很琐碎的平凡小事,却显示出老师的人生格调和赤诚之心。


    《时光印象》一书,不仅是取得骄人成绩的一次展示,也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录。重读作品,重拾旧事,重温那一份刻骨铭心的辛酸和回味悠长的温暖,是我们共同的时光印象,所以能够引起共鸣。
     一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连,可以说我们都遇到了一个合宜的时代。教育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老师的半生,拼搏进取,成就辉煌,离不开国家的政治大环境,离不开他自身的砥砺前行。现在,老师在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中光荣退休,依然孜孜矻矻,整理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为教育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作为张老师的学生,玉冰在感动之余,以拙笔写下这篇读后感,表达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我们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