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04 08:37:2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
   
定下去多伦多时间后,想着可以趁闲暇时间读读书。女儿推荐了《带一本书去巴黎》,便带上《带一本书去巴黎》去了多伦多。

《带一本书去巴黎》与作者林达带去巴黎的《九三年》(雨果著)都是反映法国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革命”这个词汇,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国人来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名词。

“法国大革命”,无论什么时候提及都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发生在大约230年前那场腥风血雨的法国大革命不知有多少法国人,包括国王、贵族与平民断送了生命。

作者林达按照《九三年》书中指引,游览了巴黎众多与当时“革命”有牵连的博物馆、教堂、以及名人住所等古迹。她在书中深刻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并从人性切入进行了大量反思。她把我硬生生地带入了那场似曾相识的“革命”现场。我也曾造访过巴黎,走马观花后,巴黎给我的印象止于时尚与浪漫。而林达笔下的巴黎,除了唯妙唯肖,给人的感觉,则是那么的沉重。沉重的连巴黎人也背负不动,至今很少巴黎人愿意直视那段历史。

品读《带一本书去巴黎》让人不舍放下,恨不得一天就读完的,当然是她的思想深度。她夹叙夹议中不断追问人性。她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以及残暴过程,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宫廷、贵族阶层的影响。伏尔泰、卢梭、雨果等一众思想家的理性变革思想,对法国、欧洲乃至世界走向现代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得不重新思考“革命”的含义,不得不思考非理性的民众长期被压抑后,一旦获得“自由”对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会是多么的可怕。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后期,路易十六国王执政时期。彼时,路易十六与其祖父路易十四的残暴的专制统治,有着很大的不同。路易十六比较开明,与同时期的贵族阶层一样不仅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等人更进一步开化了上层阶层的思想与认知。他们似乎已经超越自身的利益,着手进行着改革。不仅恢复了由僧侣、贵族与平民组成的三级会议,而且开启了君主立宪的进程。路易十六及其王后对伏尔泰等思想家非常友善,经常在宫内接见,甚至允许皇室剧场表演伏尔泰反对旧制度的戏剧作品。贵族阶层在凡尔赛宫的沙龙上,伏尔泰也是常客。伏尔泰有时做的过分“出格”时,皇室也只是把他临时关进巴士底狱或驱逐出巴黎。一些贵族已经觉醒到为平民争取平等、自由的程度。这个文明进程是官廷与贵族们无意识地共同推动的。

“从文艺复兴开始,作为抽象精神产品的人文主义,已经漫漫生长,既搅动者底层的岩浆,也推动着上层优秀人物的反省”。作者如是说。

法国大革命另外一个特点便是残暴与反人性。

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以7月14日巴黎民众攻陷巴士底狱,解救出七名囚犯为标志。在大革命刚开始,是贵族,反对革命的人被砍头。接下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被砍了头。再下来就是革命队伍中的不坚定分子,对革命有怀疑的人也步了后尘。这些走向断头台的各色人等,前赴后继,前赴者往往是被后赴者推上去的,越是后上断头台的就越革命了。只要不跟随日趋激进的革命,就是“反自由”与“反革命”了。到最后甚至最“革命”的三巨头之一的丹东,也未能逃脱走向断头台的命运。

1793年国民公会被雅各宾俱乐部的革命分子完全控制后,自由的人们完全没有了“自由”。治罪条例的颁行,预示着只要是主张温和,对“自由”没有贡献的,都在治罪之列。可以形象地说,你是站在巴黎“自由广场”断头台下欢呼,还是在断头台上被欢呼,全看运气了。

雅各宾俱乐部掌控时期,被后人认为是大革命最恐怖的时期。三年时间大约有一万四千多人被送上了断头台。被革命群众自行采取行动,屠杀的所谓反革命分子,更是难以统计。人们已经没有了“不要自由”的自由。革命开始于攻陷巴士底狱,拆除这个象征旧制度的监狱。随着革命的深入,共和国的成立,恐怖时期的革命是以变学校、教堂为监狱,没有任何程序,随意屠杀与私刑为标志。做这两件事的是相同的巴黎民众。人性的扭曲可见一斑。有人这样描述这一现象:被长期压抑的底层民众,这些软弱善良的人,不知什么魔力操纵,一旦他们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就会变得狂暴和肆虐,他们可以如旋风一般扫荡这个社会,不仅吞噬原来的强者,而且也相互吞噬。我国清朝时期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很好的例证。

法国大革命成就了拿破仑,不是因为他更革命,而是因为革命走向极端,民众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革命带来的“自由”后,由他宣布结束了这场十年的革命。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还是革了封建专制命,建立共和的巴黎民众又给拿破仑戴上了皇冠。随着新的帝制的恢复,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落幕,完成了法国专制走向专制的一次循环。

对于拿破仑的评判,是一件颇伤脑筋的事。人们常常在“英雄”与“暴君”之间摇摆,有聪明人含糊其辞地把这一类人简单归结为“伟人”。我们似乎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读这本书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法国人经过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长达百余年的数次革命后带着疲倦的身体,将革命的步伐停歇下来。他们开始寻找伏尔泰、卢梭、雨果的思想,反思不断流血牺牲的后果。最终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走上了现代法治国家道路。法国人终于明白,是思想家理性的思想改变了他们,改变了法国。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受欧洲思想家的影响,不断地呐喊,追求建立平等、自由、法治的现代社会。然而基于种种原因,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这种缺憾,也包括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有时候我们甚至对血腥的革命有一种内心深处的认同感。中国一位作家在一本书中写道:“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的后方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巴黎公社的评价更是拔高到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

我们对人性的深思,似乎一直被淡化。对弱者的冷漠与麻木几乎成了常态。

疫情之后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失业率高企的问题,使底层民众更加困难。在经济下行的当下,我们必须对底层人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对弱者给予特殊保护,这是现代文明与野蛮时代的根本区别。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法治的理念必须真正付诸实施而不能流于形式。

十年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悲惨印记,至今无法从我们心中抹去。这与法国人不愿谈及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同样的原因。中国没有经过欧洲式的启蒙运动,我们的现代文明教育历史很短,需要补课是自然的。

经济是基础,如果不发展经济,不解决就业问题,不重视民生问题,不阻止中产大规模返贫,不给民企希望,社会动荡就可能无法避免。与法国人具有相似革命基因的国人,如果走上街头,将是一场大灾难。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心情沉重地把书合上,耳边仍然回荡着巴黎街头“革命”的号角,自由广场上从国王、贵族至平民的“反革命”分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激进的民众——旧制度的掘墓人,送上了断头台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

放下书本,拿起手机,头条新闻里跳出了法国国民议会第一轮选举,勒宠领导的极右派取得胜利的消息映入眼帘。在崇尚民主、自由、法治的法国,在“革命圣地”巴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街头运动。真心希望巴黎的民众用理性对待现存的问题与困境,摒弃善于“革命”传统。我们再也不希望看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法国大革命”了。真心希望这个还不太平的世界,太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