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读后感
今天开始读这本中年觉醒,人到中年了,也该给自己重新规划一下了。根据斯坦定律:任何不能永远持续的事,终将停止。人生的“上坡路”(成长、成就)不会永远持续,“下坡路”(衰退、瓶颈)是自然规律。大多数人的普遍现象:人到中年,精力,事业,身体都会遭遇瓶颈,这是正常的现象。一个人工作的前20年,就是他最好的时候,而以后其实就是瓶颈期,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年危机。 达尔文在27岁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这让他小有名气了。而在50岁时,他又写了伟大的物种起源书,这让他声名鹊起,大名鼎鼎。而此后一直到他72岁去世,他都比较平常,没有了往日的创造性。 后来自己也常向别人吐槽,说他虽然拥有了一切,但是还是对现在的生活厌倦。因为他现在已经没有往日的雄心和创造性。 而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家,在50岁前,是事业巅峰期。化学家在47岁前,是事业的巅峰期。 要特别警惕:有一种人,以前开了一个小店,赚了点钱。结果风口过了,这个生意不怎么赚钱了,就开始加大投入,想要起死回生。 比如楼下的餐饮,以为是自己店里的装修不好了,生意被别家抢了。其实是因为她的客户群是附近工地的,因为房地产不好了,所以人少了,生意才变差。但是她不知道,以为是因为店面,于是就装修,结果越装投入越多,越亏越多…… 这就跟投资一样,如果真遇到瓶颈了,就要认亏出局,然后等待时机。等待那个又好又慢的球出现,再去行动。生意也是一样,要等待时机。
各行各业的巅峰年龄,大家参考参考:
体力巅峰早:运动员(20-27岁)。
智力巅峰也早:
科学家:重大创新多在30多岁,40岁后急剧下降。
金融从业者:巅峰期在36-46岁。
医生:技能最高在30岁左右,65岁以上医生失误率高出50%。
企业家:科技创业黄金期在20-34岁,传统行业稍晚(平均45岁),但45岁后创业能力均大幅下降。
唯一例外:艺术家(如贝多芬、梵高)可能不受此限,灵感可持续至晚年。
11.3
这一章逼着我们思考一个终极问题:我的价值是建立在“做什么事”上,还是建立在“我是谁”上? 如果价值只来源于外在成就(标签),那么一旦成就消失,自我就会崩塌。真正的觉醒,是开始将价值感从外部认可转向内在构建(如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人的快乐、智慧的提升)。虽然这知易行难,但却是唯一的出路。多少有点绕口,多读几遍,学习一下。
“中年觉醒”的路线图:承认智力衰退(流体),善用经验智慧(晶体),克服成就瘾症(心魔),最终实现从“做事”到“做人”的价值转型。 它告诉我们,人生上半场靠解决新问题、快速学习的能力。30-40岁达到顶峰后迅速衰退。这是年轻时成功的关键(先天聪明);下半场基于经验和知识的判断力、洞察力。随年龄积累,晚年才衰退(后天认知)。
面对下坡路的“三扇门”:第一扇门(否认对抗):不甘心,愤怒挣扎,结果陷入沮丧和失望。(死路)第二扇门(躺平认命):接受现实,但视为悲剧,彻底放弃。(废路)第三扇门(转型重生):接受旧能力过时,学习新技能,发展“第二曲线”。(活路)本书导向:明确引导读者选择第三扇门。
我觉得挺好,说白了,就是不能倚老卖老,老一套的经验大多都过时了,但是可以传授年轻人,思考问题的能力。
11.4
这部分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拷问。它告诉我们,中年的困境,看似是能力的衰退,实则是心灵的迷失。我们被自己亲手打造的“成功”黄金枷锁困住了。真正的觉醒,是一场“放下”的修行——放下对成功的瘾、放下对他人眼光的执、放下不断占有的贪。唯有如此,才能轻装上阵,在人生的下半场,为自己而活,寻回真正的自由和安宁。
作者对于成功上瘾的本质和症状我很认可,本质是工作狂上瘾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带来的 “成功快感”(金钱、权力、声望、赞誉)。这种快感像毒品一样,通过刺激多巴胺分泌带来短暂亢奋,用以抵御平凡生活带来的沮丧感。
大家可以自己对对,如果有这几个情况,基本上就有成功上瘾症状:
1、永不满足:一次成功只能兴奋一两天,很快需要下一次刺激。
2、自我物化:用职业头衔、社会地位来定义自我价值,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形象”,实则是 “自我的奴隶”。
3、恐惧失败:“输不起”,一次重大失败可能导致彻底崩溃(如人民的名义里面,祁同伟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胜天半子。但最终也是饮弹自尽)说白了就是,人不能跟天斗,要有一些投资思维,当大势已去,该止损的时候,就要止损。
如果你有以上三点,那么你可能就有成功上瘾的症状,如果沉迷于成功人设,就会无法放下身段来开辟第二曲线。
比如张朝阳就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年少成名,拥有巨大的财富,想买什么都能买得起,可以突发奇想,约几个朋友坐私人飞机去巴黎喝下午茶,度周末。但自己却越来越抑郁,过的如此痛苦。这段采访流出之后,很多人就骂他是无病呻吟,但其实他说的可能就是真的,直到他后来,重回物理讲堂,在网上给大家讲物理课的时候,眼睛里才重新找到光。
我觉得吧,想要开辟第二曲线,就要放下面子,不要怕丢人,承认自己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总会有失败的时候。能风轻云淡的承认自己的失败,那么开辟第二曲线只是时间问题。
11.5
很多中年人的痛苦源于被 “社会主流价值观”(如必须豪车豪宅才算成功)和 “他人眼光”(如“牌面”)绑架,无法接受从“成功”滑向“平庸”。精英人士(如大厂员工)失业后无法接受现实,为“重新证明自己”而盲目创业/投资,结果亏光积蓄。这是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做事就应该如此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接受自己的平庸。比如用“随缘”与“躺平”的智慧。大势已去时,不蛮干、不恋战。“错了就认,承担损失”,保持好心情,等待新风口。这是一种战略性的休整,而非放弃。
幸福公式是。满足感 = 得到 / 欲望(即 幸福 = 获得 / 欲望)现实中,人越往上爬,看到的贫富差距越大,欲望会无限膨胀(如8000万身家却因坐了一次私人飞机而心态失衡),导致永远不幸福。其实无论有多少钱,都会有生老病死,极尽奢华和普通的生活,没什么区别,你吃的再好再差都要拉。其实保持极简生活,压缩欲望。将消费集中在健康、体验等真正带来价值的事情上,警惕消费主义洗脑。保持低欲望就会有高幸福感。
还有,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你没那么重要。别人根本不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你的成败得失,所有的痛苦都是自我的“内心戏”。
再就是奢侈品,他是 “穷人”(此处指相对意义上的)用于拔高社会地位、获取认同感的工具。真正的富人对奢侈品“不追逐、不回避、不关心”,怎么舒服怎么来。
如果你也有奢侈品情节,可以这样治疗,思考拥有某物后兴奋感能持续多久,如果很快消散,即是可舍弃之物。(如:房子从50平换到100平幸福感提升巨大,但从200平换到400平可能只剩负担)。其实购买名表、豪车等带来的是一次性、短暂的兴奋,咱们应该搞持续幸福,比如养宠物、种花、培养一个爱好等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情感的过程,能带来更持久、更平和的满足感。这就是,人生的第二曲线,能带来持续幸福感的领域。
11.6
这部分收了中年觉醒的终极力量源泉——直面死亡的必然性与生命的虚无性。通过思考死亡、接受被遗忘,人能看淡世俗成败,从而获得放下与改变的心态力量。然而,觉醒后的新人生需要坚实的支撑,其核心是对抗现代性孤独和构建稳定的人际关系(婚姻、朋友、宠物)。作者指出一个残酷的悖论:追求成功的过程本身滋生孤独(尤其对领导者、投资者),而孤独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尤其成功者)健康的头号敌人。因此,中老年幸福的真正基础,并非财富与成就,而是拥有能分享生命体验的亲密关系。失去了这个基础,无论多么成功,终将陷入无尽的孤独与落寞。
读完这部分,我终于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养宠物,养宠物也是为了对抗孤独,养宠物比结婚的成本要低很多。富人永远是少数人,有时候要正是自己,没钱不代表,就不幸福了。幸福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要拥有分享生命体验的亲密关系。
11.7
这部分讲了为解决中年的人际孤独和事业转型提供了具体思路。首先剖析了现代人交友难的根源(没时间、没场景、没动力),并给出了三个虽理想化但值得尝试的方法(主动预留时间、联系、付出)。进而,通过印度人生阶段论引出核心观点:人生下半场需从“为世俗活”转向“为灵魂活”,其路径是发展“爱好型副业”并逐步切换为“第二曲线”。最后,通过案例指出实现转型的最大心理障碍是“耻于示弱”,唯有坦诚自身脆弱(如能力衰退、背景瑕疵),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打破枷锁,发现新机遇,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作者举了自己的例子,我觉得很好,作者函授学历背景让他在大佬云集的智库中深感自卑,害怕被质疑。但是随后开悟了,真正的自信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而非外在标签(如学历)。当他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再试图隐藏时,反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非常值得我学习,我本身也是学历低,然后这几年就拼命的读书学习。
说白了,坦诚自己的脆弱与不足,反而能打开新的可能性。死要面子、强行维持“强者”人设,只会自我伤害,隔绝外界帮助。
11.8
本书最后一部分内容,人生第二曲线的核心方向是 “知识/经验输出”(上讲台或做内容),其成功关键在于 “化弱为强”——敢于示弱、自揭伤疤,将个人弱点转化为真诚连接与信任的基石。作者给出了行动纲领(想清代价、立即开始、做喜欢的、接受渐进)和关键警告(早准备、从爱好出发、禁止裸辞、心态要平),并强调转型的哲学在于顺应人生周期,在巅峰期主动谋划,而非在谷底被动挣扎。最终,中年觉醒的落地,在于找到一件没有回报也愿意做的事,并坚持分享,以此完成从“为世俗活”到“为灵魂活”的平稳过渡。
我很认可一点,你的弱点(而非优点)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因为它更真实、更具亲和力,能引发广泛共鸣(如马云早期屡屡受挫的经历反而成为传奇光环)。咱们需要有优秀的点,但是优秀的点,别人知道就行了,不要老说,反而要示敌以弱,敢于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的人,更容易成功。
用百话说,这本说,就说了3个事:
更白话一点,这本书就讲了三件事:
别装了:别再为了面子、为了比别人强而拼命。承认自己也会累、也会不行、也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不丢人。
换个活法:别总想着赚更多钱、升更高职。去找点真正喜欢的事,比如养花、做饭、写点东西、帮帮别人,哪怕不赚钱也乐意干。
早点动手:别等被裁员、身体垮了才想起来改变。趁现在还有劲儿,就开始琢磨点自己喜欢的事,慢慢经营着。
说白了就是:
人到中年,放过自己,找点真正喜欢的闲事做着,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