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情人》有感13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11 08:42:1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情人》有感

随笔

《情人》(小说,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电影,1992年,中法合拍)

我想先读一段这本书非常经典的开头: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其实我是先看了电影,好几年过后才看的小说。

人为什么要看电影?

大学时有人和我说过,每看一部电影,就可以体验一种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世界会变得很大。

看电影时,我正处在迄今为止我人生最幸福的阶段——大学期间(2010年左右)。看电影那天,天气很不错,午觉睡起来了无所事事,室友都不在,我也不想出门,很无聊,就想随便看看早就下载好了的电影,本来无所期待,结果很快久沉浸在这个故事中,看完了后好几天还恍惚在这个余韵中。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回忆起这个电影,想不出太多剧情,浮现的是一种阳光、潮湿、哀伤交错浸染的感觉。

插播一段:大学期间,室友4人经常在寝室集体看电影。虽然室友是随机分配的,但是最快乐的时光在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和她们在一起,她们是我一生中真正的难以忘怀的朋友。我怀念大学那段经历,就是怀念有她们陪伴、无忧无虑、身体还很健康的我自己。

我毕业后,买了这本书,发现电影基本就是照着书拍的,知道所有剧情的我,看书时仍然很沉浸、很享受。被世人推崇的经典文学作品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值得一看。

电影/书的内容按照网上三观党的标准,绝对是三观不正的,一个中国懦弱男花钱包养年轻法国女学生,最后按照父亲的想法娶别人结婚。真实的剧情当然不是这些,恕我不能多说,请大家自己去观赏去体会吧。

还好当时网络上没有道德审判官、没有三观正确大于一切,讲的全是人性、演技和感情。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按照三观正确大于一切这个标准去写书拍电影,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了。好的故事,必然体现复杂的人性,而复杂的人性是带有灰色的,即不那么道德。

当时我看到的电影评论基本全是好评,很多人分享的观影感受和我很有共鸣。必须说我很幸运,我经历过互联网思想开放、相互包容的美好时代,你我观点不同,并不是有一方一定是错误的,而是我们的个人经历、思想的差异,对事情的看法可能是片面的,相互友好交流探讨和接纳中,能完善彼此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现在的网络世界,没有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很坏,有很多像我这样沉默的大多数,我们不发声,不代表我们赞同对方的意见,不代表我们不关心社会大众,因为和带有强烈负面情绪、不讲道理的人沟通是没有意义的,你的时间没他多,他听不进去你的任何言语,只想发泄情绪,让你陷入同样的负面情绪中。

如果你接收到网络负面信息,比如啥也没干就被人辱骂,然后上去对骂,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自己很受伤,而对方豪发无伤,还洋洋得意——自己又拉人下水了,凡事要讲究方法啊。那么真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之前看过一段话,很有意思,当一个国家讨厌另一个国家,不用到处诉说那个国家多么讨厌、干过多少坏事(当然历史还是要铭记),主要从国家总体上下一心从政治、军事、文化、经历、科技、人民幸福度等各方面努力,国家实力远超对方,这才是打击对方最有效的办法。

当你讨厌一个人,如果现在没有干掉他的能力,那么远离他,提升自己,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没有观众,他还怎么表演呢?看到你过得好,他可能要气的吐血吧。

说了这么多,扯得太多太远,我还是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这书或看看这个电影,领略文字和影像的不同之美。

温馨提醒:对部分思想略保守同学而言,可能觉得电影尺度有点大,接受不了就不要看,不要为难自己,去看看书吧。

重点说下,我希望大家不要一看作品简介,发现和自己当前的偏好、思想不符,就拒绝了解。更不要抱着正三观的目的去批判作品,因为和自己三观不符就把作品贬低得一无是处。很多作者都死了很多年了,批判给谁看呢?有啥用呢?

希望大家以一种局外人视角,抱着一种纯粹的了解之心,去看一看优秀的文艺影视作品。每个人不是孤岛,去了解除我之外,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他会这么说、这么做?为什么大家的命运差距巨大?

当我们看见很多不一样的人生,才能从内心真正接纳别人和我不一样,而不是天天想教对方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