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第三章“题目与内容”,这一章进一步深入探讨写作核心问题的关键章节。同时,也解决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根本的写作困惑:一篇文章,到底是先有题目,还是先有内容?
源头
故事的写作背景是从一节作文课开始的。这是王老师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作文课,我觉得对于我这个刚带过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深受启发的。
王老师在课堂开始通过交谈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总的来说,写作是一种兴发,是有感情的文字,绝不是无所谓的玩意儿。对照到我们的作文,常常有孩子们反映不会写作,甚至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想孩子们害怕写作的根本原因是把写作当成了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了,而不是把写作当做是生活实践的一项。
王先生在文中强调: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总之,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方法
那我们的作文到底要怎样写呢?尤其是像我们每周的习作课要求的命题的作文要不要写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一定是要写的。怎样达成这样的目标呢?王先生说:“并不是作文这件事必须出于被动,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干的。等到练习的习惯养成之后,大家就会把作文这件事混和入自己的生活里头,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这样不知不觉中也就达到了写作的目标了。”
内容和题目的先后顺序
王先生认为把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是先有内容,后有题目的。并列举了学生《新开的蔷薇花》与《姊姊病了》两文,都是有感而发,最后才添加题目。
王先生强调作文练习时,一篇文章不是遇见题目,随便花言巧语写成几句应付的事,而应当是完篇之后才取定题目。题目最大的作用是用在便于称说,并不起最重要的作用。如果本末倒置,就会让作文成为玩意儿,甚至文字游戏。王先生还列举了几个例子,坚决反对这种脱离实际去作文。即使是写读后感也应该是要深入阅读之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去有感而发。
王先生的作文课真正地让学生写生活,把作文看作是生活,是实践。
目的
王先生教授命题作文
王先生以《新秋景色》《写给母校教师的信》两个题目出发,带领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王先生让学生两个题目任选一篇练习,但是,又不着急让学生去练习,而是在与学生对话间引导学生如何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例如,文中一名胖学生通过他观察到初秋时候牵牛花的变化,王先生建议学生抓住这一微小的切口进行写作,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字,自己的积累。这样来写生活,也教会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发现之眼”,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联想的大脑,从阅读和生活中不断产生“触发”,从而让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接着,王先生又从第二篇书信入手,让孩子们明白写信并不难,只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写出来,把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这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自我存储,真实的情感胜过许多的技巧。
最后,王先生强调的是一篇文章写成之后,一定是要仔细看过,有一点不妥的就要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不仅仅是为了写好一篇习作,更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文末,通过大文与乐华的对话能够看出两人将实践与王先生教授的理论已经能够结合起来了。就像他们看着运动场的场景一样,我想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好的“素材”!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并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写作。每一个老师也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