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著作,早就在网上各处看见他的踪影,但一直没有看。七夕情人节那天,这本书在砖窑里书店再次映入我眼帘,于是买下了它作为了七夕礼物送给自己。
这本书讲述了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最初他是地主家的少爷,整天花天酒地,常年泡在妓院和赌场。最终把自己祖上的土地都输了个精光。最后福贵他爹把地变卖了,让福贵挑着两箩筐的铜钱去还债。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最直接的就是没有了殷实的家境。但好在家珍对他依然不离不弃,不计前嫌陪着福贵。福贵在20世纪内战到文化改革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历了被抓去当壮丁,目睹很多人在身边死去,自己死里逃生。经历了亲人相继从身边离去,没有在绝望中倒下,依然好好活着,感受着生活的苦难。最后还能把自己一生经历的事用平常的心讲述出来,在外人看来福贵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对于福贵自己来说,并不见得,他认为家珍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他的孩子们是最好的孩子,连他最后买了一匹别人都认为活不了两年的老牛,他都那么爱惜它。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好好活着,人生海海,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感受当下,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用心去感受,感受活着本身的这个过程。多想想自己拥有的,已经很多很多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当欲望不能一一实现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那活着的意义难道是自己制造痛苦吗?有欲望是好事,但要知足常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去抱怨无法改变的现实。
最近听了一个别人的故事:一个男孩上大学的时候在班里出类拔萃,可以说最聪明的那个,后来工作也挺顺利。但最近竟然查出来脑子里有个恶性肿瘤,后来做了手术,手术后的两周里,只能听见旁人说话,但自己无法说出声。手术留下了很长的一道疤痕需要用一顶帽子才能藏起来,而且在未来还需要进行化疗来防止肿瘤的复发。为了更好的治疗,一年大概需要四五十万的费用。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人活着到底需要多少钱生存?花费最多的应该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在那个时候钱是最不值钱的!想起了那一句熟悉不能再熟悉的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回到《活着》这本书,有好几处让我不禁掉眼泪。内战期间,福贵被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伤员被扔到了坑道外面。几千号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没有人救治,被疼痛折磨得像哭又像笑的声音,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后半夜,声音呜咽渐渐小了下去,但隐隐约约还在空气中飘来飘去,最后小得像蚊子在脸庞轻轻飞来飞去。天亮时,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夜里喊叫的几千号伤员都死了。回忆起来书中的这个场景,我心里依然瑟瑟发抖,无法想象,一个活人在这样的一堆死人里感受自己活着的气息。
我想起来我的奶奶在走之前也是整夜整夜难受地喊叫,意识清醒的时候还会跟我们老天爷怎么不快点要了她命。然而我们没有人能替她,那时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样活着太痛苦了。所以富贵的老婆家珍去世的时候,福贵说家珍走的平平安安。清清白白。不像有些女人,死了还被别人在背后议论。是啊,有的人离开的很干脆,有的人却病魔常年折磨,最后断气时也是带着极大的痛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也是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感受。富贵的儿子有庆每天来回跑十几公里去上学,害怕鞋子磨损太快,每天提着鞋子跑去学校,跑回家里。听说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他极度渴望自己能是那个匹配的血型,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些钱。县长老婆血型还真跟他匹配上了,但医生们只顾着救县长老婆,一直在抽有庆的血,最后有庆的嘴唇发青,到最后没有意识,失血过多去世了!福贵得知后伤心冲动打医生,最后冷静面对现实,背着有庆回家还不敢告诉也已经生病的家珍,自己简单在村西找了一地把有庆埋了。只能用原文的一句描写来感受那时的悲伤: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见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后来家珍、凤霞、二喜、苦根,一个一个至亲都离开了福贵,每一次看到这些地方都会有种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很。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福贵自己讲述着这一切那么的详细具体,情感细腻又深刻。让我感受到福贵在这苦难中穿梭着,绝望在他那里不存在,一直在努力活着,感受着活着本身的意义,它已经无关幸福与痛苦,只剩下活着本身。我也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