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爱的教育》有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9-12 10:26:2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爱的教育》有感

师者如灯,以爱为芯

——读《爱的教育》有感    杨柳

暑假两个月,我陪儿子一起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指尖拂过书页,那些关于校园、家庭与成长的小故事,似春日细雨般浸润心田。作为一名同时肩负班主任职责与两个班语文教学的教师,更是作为一个母亲,书中流淌的温情与善意,不仅是孩童世界的纯粹记录,更成了我审视日常教育工作的镜子,让我在三尺讲台的琐碎与忙碌里,重新读懂“爱”之于教育的真正重量。

   过去教授语文时,我常陷入“逐字解析、逐段拆解”的惯性里。讲解《背影》时,执着于分析父亲动作描写的层次感;教授《散步》时,反复强调文章的叙事结构。直到翻开《爱的教育》,看到老师佩德罗用“少年鼓手”的故事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用耐心倾听化解调皮学生的叛逆,我才猛然惊醒:语文从来不是冰冷的知识框架,而是承载情感与温度的桥梁。今年开学再讲《秋天的怀念》,我不再急于梳理知识点,而是先给学生们讲起自己母亲总在我加班时留一盏灯的小事。话音刚落,有学生小声说“我妈妈也总把我爱吃的菜留到最后”,更多孩子纷纷打开话匣子,分享起藏在日常里的亲情细节。当一个平时沉默的学生红着眼眶说“原来妈妈的唠叨里全是担心”时,我忽然明白,语文课堂的魅力,从来不止于文字本身,更在于用“爱”搭建共鸣的通道,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读懂生活里那些不善言辞的温柔。

   而班主任的身份,更让我在书中找到了教育的“另一把钥匙”。《爱的教育》里,安利柯从最初的懵懂任性,到后来懂得尊重残疾同学克洛西、体谅父母的辛劳,这份成长从不是靠严厉的说教,而是源于身边人点滴善意的浸润——老师悄悄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同学们主动帮克洛西捡起散落的书本。这让我想起自己班上的小宇,他性格内向,总在集体活动中躲在角落,甚至不愿与同学说话。起初我试过找他谈心、安排班干部主动陪伴,却收效甚微。直到想起书中“接纳比改变更重要”的道理,我在班会课上设计了“优点盲盒”游戏:让每个同学写下他人的一个闪光点,匿名投入盒子,再由每个人随机抽取。当小宇从盲盒里抽出“你画画时特别专注,线条像会说话”的纸条时,他愣住了,随即眼底泛起了光。那之后,他开始主动把画稿分享给同学,后来更是报名加入了班级板报组,用画笔为班级增添色彩。原来,班主任的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造”,而是做一个“善意的摆渡人”,帮每个孩子看见自己的价值,也教会他们看见他人的美好。

   两个班的教学与一个班的管理,时常让我感到分身乏术。有时刚处理完一个班的语文作业,又要去另一个班盯早读;刚调解完班级同学的矛盾,又要准备下午的公开课。疲惫时,我曾怀疑自己是否能兼顾好每一份责任。但《爱的教育》里,校长先生每天清晨站在校园门口迎接学生,无论多忙都会耐心听孩子诉说烦恼的画面,总能给我力量。我开始在每个早读课前提前十分钟到班,和学生聊聊昨晚读的书、遇到的趣事;在批改语文作业时,不再只打勾画叉,而是写下“这个比喻用得真妙,让我想起了春天的花园”“这段心里话很真诚,看得出来你很懂妈妈”这样的批注。渐渐地,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都愿意主动和我分享心事,课堂上的互动也越来越热烈。原来,爱从不是“分多少”的问题,而是“用不用心”的选择——用心对待每一堂课,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这份真诚自会跨越时间与精力的界限,抵达他们的心底。

   合上书页,夕阳的余晖落在教案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旁,不知何时多了几处学生写下的“老师,这节课我很开心”“您讲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爷爷”。《爱的教育》从未教我复杂的教育技巧,却让我始终记得: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作为教师,我们既是语文课堂上的“引路人”,带着学生在文字里感受爱与力量;也是班级里的“守护者”,用陪伴与接纳为孩子筑起成长的港湾。往后的日子,我愿带着这份“以爱为芯”的初心,继续牵着孩子们的手,在知识与成长的路上,慢慢走,细细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里汲取力量,长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