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健灵,一位才华横溢与美貌并存的儿童作家,她写的这部长篇小说是儿子强烈推荐我看的,说强烈,是他见我阅读完《我与地坛》晚上十点钟了,没等我踹口气,立马寻书塞进我手里,那时大脑已处于罢工状态,眼皮已经打架了,他拽我起床阅读,我求饶今天放过吧,并承诺明天会看到50页,他表情略有失落也没强求。不过第二天他放学时,我就向他汇报已经看到48页了,之后的两天里偶尔以书为媒介,聊聊故事情节,我故意向他讨要更多后续内容,他时不时透露一点人物结局,比如诺瑟死于霍乱,没再多提,我理解为抛砖引玉,更加吸引了我。读完后我深信这本书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主人公幼安一生坎坷的经历令人沉思。我向孩子坦白,读到5岁的幼安被继母虐待弥留之际离家出走时,泪眼婆娑,不可置信。这小说写得真好,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家,她的笔触细腻,逻辑思维严密,无论是景物的描述,人物的烘托,还是故事情节的铺垫都无可挑剔,犹如电影场景在脑海里演绎,令我佩服。还积累了好词好句无数,我也有几点引申的思考:
1.快乐幸福的童年很重要,美好的童年疗愈人的一生,痛苦的童年需要一生来疗愈。孩子的童年是纯洁的、脆弱的、无辜的,也是值得被保护和温暖的,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都值得。我回顾自己的童年,那些所谓的发小和玩伴或多或少有着徐阿小那样的心思和言行,这给我青春期或者说成年后的经历埋下许多坑,毁了友谊二字,有一些迈不过去的坎。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想在童年遇到的是卓米豆,遇到诺瑟或者菊生这样真挚的友谊,想必我的成长之路和人缘关系更贴切心意。纯真的友谊能疗愈孩子所受的委屈和伤害,但是“毒”友谊却能让孩子遍体鳞伤,而且是精神上难以愈合的内伤。
2.孩子的成长当如“野芒草”,养孩子不要太过于精细。曾经听过“穷养”娃和“富养”娃的争论,说的是懂非懂,各说各有理,但是,当我读着幼安在自我成长路上独自探索,且为了自己的喜好付诸努力并最终实现时,你会发现这样的孩子能够经历风吹日晒雨淋,他的人生旅途是有目标有梦想有追求有意义的。不需要大人的焦虑,不会碌碌无为,更不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养得过于精细,犹如种在温室里的花儿,欣赏起来确实很美,但是过于保护让她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机会和能力,生长也缺乏韧性,看似一马平川,其实没有多宽,路不会走的有多长有多远。因此,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育儿观,面对两个对外界好奇的小生命,面对慢世界的探索,似乎不需要妈妈的着急,我的爱应当是他内心的底层温暖和爱的避风港,别的权利当归还,就算眼前他选择走的路不对,让他试试又何妨,未来的世界需要他两自己奋斗。
3.人就算没有感情到光的温暖,也应该努力有机会成为温暖别人的那一点光。就像“安神父”,就像诺瑟一样,用温柔的言行举止,给予身边人的关怀和爱,说着容易做着难。当今社会,许多人抱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说天下人负我的想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誓言,其言行后果可想而知;而善良心怀大爱的人,会把爱分享给身边的人,就算自己吃亏也绝不后悔,因为他们坚信温暖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幸福快乐的。我身边也有两个这样的朋友,她们是我的偶像,也是照亮我心里的那束光,每一次都让我感动,一点一点的洗涤我的心,让我惭愧的同时也激励我不断进步,向她们看齐。
孩子说妈妈还要读她的书,因此,他开启了下一本书的阅读,听说也相当精彩,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