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立奋斗!
——题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哈桑对少爷阿米尔最忠诚的诺言,当这句话从哈桑口中说出时,喀布尔的风似乎都温柔了几分。他捧着那只染着蓝天颜色的风筝,睫毛上还沾着尘土,眼神却亮得像夜空中最执着的星,那是对阿米尔毫无保留的忠诚,是仆人对少爷的敬畏,更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纯粹到极致的情谊。
那时的阿米尔或许还不懂,这句承诺会像一根细刺,深深扎进他往后数十年的人生里,提醒着他曾错失的勇敢与良知。而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履行着这句话。
喀布尔的风筝大赛永远是童年最鲜活的底色。阿米尔望着父亲眼中期待的光,那光里藏着他渴望了半生的认可,他太想赢了,想赢过父亲心中“不够勇敢”的评判,想赢过那些嘲笑他的眼神。可当哈桑为了守住那只象征胜利的风筝,在小巷深处遭遇欺凌时,阿米尔却像被钉在了原地。巷口的阴影吞噬了他的脚步,他听见自己心跳的轰鸣盖过了哈桑隐忍的呜咽,看见自己的懦弱像潮水般漫过胸口。他不是没有挣扎过,指尖攥得发白,指甲嵌进掌心,可对被伤害的恐惧、对失去父亲宠爱的担忧,最终让他选择了转身。那一刻,他以为自己保住了“胜利”,却不知道,他弄丢的是比风筝更重要的东西:是哈桑的信任,是自己人格里的光。
后来他把手表和钱塞进哈桑的床下,看着哈桑低着头承认偷窃,看着阿里牵着哈桑的手走出家门,背影在尘土中越变越小。那时的阿米尔或许有过一丝慌乱,可更多的是解脱的侥幸,他以为赶走了哈桑,就能赶走那段不堪的记忆。直到战火蔓延,他逃亡美国,在异国的夜里反复惊醒,梦里总有个捧着风筝的少年站在小巷口,眼神里满是不解与失望。他才明白,有些伤口不会随着时间愈合,只会在每一次回忆里隐隐作痛。他开始写小说,试图用文字麻痹自己,可是仍逃避不了每个夜晚被愧疚啃噬。原来逃避从来不是出路,赎罪才是唯一的解药。
当拉辛汗的电话从喀布尔打来,那句“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像一道光,照亮了阿米尔混沌的人生。他踏上归途时,喀布尔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断壁残垣间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孩子们的眼睛里没有了童年的澄澈,只有对战争的恐惧。他在废墟中寻找哈桑的踪迹,却只听到哈桑为了守护他的房子,被塔利班杀害的噩耗。那一刻,他才真正懂得失去的重量,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而当他知道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正身陷囹圄时,所有的懦弱都烟消云散了。他不再是那个躲在巷口的少年,他要去救索拉博,不是为了偿还,而是为了找回那个丢失的自己。
营救索拉博的过程,是阿米尔与过去的自己最激烈的对抗过程。他被阿塞夫打得遍体鳞伤,可每一次疼痛都让他觉得轻松,仿佛那些年的愧疚,都随着伤口的鲜血一同流走了。当他抱着索拉博,在纷飞的战火中奔跑时,他终于明白了父亲口中“勇敢”的含义: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依然选择去做对的事。他带索拉博回美国,教他放风筝,当索拉博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笑意,自己为他追起那只风筝,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时,他知道,自己终于追上了那只名为救赎的风筝。
书中那句“战争把父亲变成了阿富汗的稀缺物品”,读来总让人心头一紧。战火不仅摧毁了喀布尔的建筑,更摧毁了无数孩子的童年。他们没有风筝可追,没有笑声可寻,只有流离失所和无尽的恐惧。胡塞尼用细腻的文字,把战火中的阿富汗写得让人心疼,可他也没有忘记描绘那个曾经温暖的喀布尔:有洒满阳光的庭院,有烤馕的香气,有孩子们追逐风筝的身影。他用文字守护着家乡的记忆,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人性的光也从未熄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它或许是童年时未说出口的道歉,是成长中错失的勇敢,是人生里想要弥补的遗憾。阿米尔用一生追着那只风筝,从懦弱到勇敢,从逃避到面对,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而我们,也该勇敢地抬起头,去追逐心中的那只风筝,因为只有追过,才能不留遗憾;只有面对,才能真正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