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德兰读书会的书目《李清照词集》,我是从9月1号开始就准备好了这个月和李清照厮磨整一个月。静下心的时候读李清照的词,走路的时候听读《李清照传》,有体悟的时候在黑板上、笔记本上记下李清照感想。
这一个月,我对李清照的感情,也像朋友之间的相处,随着时日的推移由陌生到熟悉,由敬到爱,由懂得到疼惜,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这是人生到此我第四次和李清照亲密接触了。我们在太小的年龄就接触到了最美的诗篇,却不一定能够透悟。反而是现在历经沧桑之后能更体悟到李清照词的美。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懒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就是文字的精灵,她就用平白如话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自然而然地道出,把青梅季的少女心描摹得那么细致入微清新自然,那种羞涩那种慌乱,让读的人感到真实有趣,就好像心事被一下子说中。那样浅近清简的语言,道出的是人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
李清照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一代词宗”,她完全是凭借才华和实力,在男权社会里卓然独立,她的名字在水星的环形山上闪闪发亮,而这个命名的提出者竟然还不是我们中国人!李清照是我们的骄傲。
她的《词论》里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还给出一个观点:词应文学性与音乐性并重。她最注重词的音律,仄声韵、押险韵。她用词来表达内心细腻隐秘的感情,而用诗来言志。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好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作了一首《读中兴颂碑》诗,黄庭坚等众多文人名士纷纷和诗,但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17岁的李清照也写了和诗,而且一写就是两首。这两首诗很长,言辞铿锵,气骨雄健。张耒的诗关注现实,艺术上博采众长,历来评价很高。而李清照不盲从,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境界比张耒还要高远。她的悲愤之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名垂千古。
读她的词和诗,就仿佛她向我们娓娓所说她的骄傲与失落,她的抗争与妥协,她的热情与冷淡,她的温柔与铿锵。
我读《李清照词集》一个月,我看到了3个字,以此来解读李清照词的意蕴。
一个是“瘦”字,那是李清照词中极具辨识度的意象。既是形瘦,也是魂瘦。前期“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以花瘦喻少女娇憨轻盈;后期“人比黄花瘦”,则借黄花的枯瘦道尽思念成疾的憔悴,将无形的愁绪化为可感的形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因为这三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含有“瘦”字的词,李清照还得了一个雅号——李三瘦。
一个是“酒”字,那是贯穿李清照词的情感载体,见证了她的人生的起落。《李清照词集》写到酒的达16处之多。前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酒是青春欢愉、肆意潇洒的见证;后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成了消解国破家亡、孤苦无依之愁的慰藉。赵明诚死后,酒是朋诗是侣。
再一个是“愁”字,那是李清照词的灵魂内核。前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闺阁闲愁;后期则升华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家国之痛,孤寂之愁。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沧桑交织,愁得厚重而深刻。因为爱深,所以愁重。
我们读《李清照词集》,要一步步靠近她,洞悉她的内心,体验她的悲欢,由此寻找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学会了怎样将平淡如水的日子过得不再苍白,一步步成为自己期待成为的样子,这或许就是我们解读李清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