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画皮鬼?不如先看看你的朋友圈!《聊斋》最狠的,是撕开了人人必备的“美颜”术!
《聊斋志异》里,“画皮”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恶鬼披上精心绘制的美人皮囊,诱惑书生,伺机挖心。这层皮,是它行凶的伪装。但蒲松龄的笔锋所向,岂止是鬼怪?他分明在用最惊悚的意象,讽喻着人间无处不在的“画皮”之术——那些我们精心绘制、赖以生存的“社交面具”。
看看《聊斋》里的人间世:道貌岸然的官吏,背地里贪赃枉法(《梦狼》);满口仁义道德的乡绅,实则虚伪冷酷(《考弊司》);追求功名的书生,可能灵魂早已腐朽(《司文郎》)。他们哪一个不是披着一层符合社会期待的“人皮”?这层“皮”,是身份、地位、名声、礼教的包装,用来获取利益、赢得认可、掩盖不堪。
再看我们自身。朋友圈里,我们是生活精致的达人;职场中,我们是积极专业的精英;亲友面前,我们是阳光开朗的典范……我们精心构图、修图、组织语言,努力维持一个光鲜、体面、无懈可击的形象。这层精心打造的“皮”,和画皮鬼的美人皮,在功能上有何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被接受”、“被喜欢”、“被认可”,甚至是为了“获利”(更好的机会、资源、评价)。区别只在于,鬼画皮害人性命,我们“画皮”则常常在无形中消耗自我——压抑真实感受,隐藏内心脆弱,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画皮》的恐怖结局(书生被挖心),是蒲松龄最严厉的警告:过度依赖虚假的“皮相”,终将付出惨痛代价。当你沉迷于维护那个完美的“人设”,真实的自我可能正在枯萎。当“面具”戴得太久,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本来的面目?当“画皮”成为习惯,你还有勇气面对镜中那个或许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吗?
《聊斋》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了社交时代的病态: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擅长“画皮”,也比任何时候都害怕被人看到“皮囊”下的真相。它逼问我们:在层层滤镜和精心表演之下,那颗真实的“心”,是否还鲜活有力?或许,偶尔撕下一点面具,允许自己“不完美”地出现,才是对抗精神“挖心”的唯一解药。毕竟,鬼才需要画皮,人,本该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