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第八章“超凡脱俗”之二十一论: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具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大意是说:心灵大半从浮动处失去纯真本性。如果任何杂念不生,只是自己静坐凝思,那一切念头都会随着白云消失,随着雨点洗清,听到鸟语就有一种喜悦的意念,看到花落就有一种开朗的心情。可见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择要而言: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人生在世,有本性向善也有习性向恶,有仁心正念也有私心杂念,有安静稳定也有急躁轻浮,诸如此类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就牵涉到“信仰”问题。
所谓信仰,大意是指,人对某种主张或价值观的高度信奉和精神寄托,作为指导言行举止的核心准则。简而言之,信是心中现在的光,仰是崇尚未来的路。
心平气和地讲,我是有信仰的。是什么呢?因果报应。为什么呢?敬畏之心。信,有对因果规律的笃定,有对价值的确认;仰,有对道德准则的尊崇,有对灵魂的皈依。坚信人在做,天在看,记在账;善恶有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至心受持是不生疑惑。在自己的内心,能支撑本性向善,能控制习性向恶。既不必在乎别人的附和,也不必在乎科学的验证。极其重要的是自己的灵魂有了依托,尤其害怕的是,若起歪心动邪念就有恶因惹恶果。
世事无常但规律有常,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敬畏因果是我的信仰。信仰是心灵的灯塔而不会迷向,信仰是灵魂的归宿而不会游荡。信仰不是逃避而是生活勇气,信仰不是盲从而是追求真谛。信仰是不熄的火熖,给生命相应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不平凡的希望。
敬畏因果的信仰,会心甘情愿让本性向善不受蒙蔽,反而得到光大弘扬。圣贤的理论坚信不疑:人天生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萌芽,是未被后天环境影响前的纯真本性;只是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而形成了习性向恶的不同差异反映。敬畏因果的信仰,会自觉警醒让习性向恶得到有效控制,与恶因恶果无缘无份。敬畏因果的信仰,敬重善因善果与畏惧恶因恶果要相提并论、并驾齐驱、兼收并重。唯有如此,方能亲近福分又远离祸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