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作者是周岭,人民邮电出版社
【全书关键词】觉知触点写作关联转化
【读后感1】
书上44页:这是给我一个很大冲击力的观点。说的是读书后的反思,应过段时间询问自己,这本书最有触动的是哪个点?
这和平时的我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平时的我执着于整本书的系统性,会思考作者全书的框架,会着眼于每一篇文章的小标题的架构。而今,作者却让读者只是着眼于一点,最有启发的一点。不得不说,这一下子让我看书,写读后感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因为我无须频繁摘录,我无须时刻警惕自己错过哪个重要的知识点,而只是关注自己阅读的深度,沉浸式的思考。
当然,作者的高明之处不止于此,他不仅再次向我强调“少即是多”的哲学,同时也给出了更高阶的要求——把最有触动的这一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翻译出来,尽可能能做到让别人能听懂你的观点。其实,“转述观点”这一学习方法,我并不陌生。只是,今天我再次认识到,学会及时将别人优秀的地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内化,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分水岭。
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读书、学习都需要实践、改变。把阅读所获得的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运用,实践、改变。如此,看完一本书,听完一节课和专家沟通后才不会空虚、焦虑。用实实在在的改变去代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更让人思想轻盈和深刻。
【读后感2】
书上127页:标题是《任务心态,身心分裂》。显然,作者的观点抨击着当下所流行的“待办清单”APP、打卡群这一现象。这一观点简单阐释:用done代替to do。任务心态下的我们,书写的是满满的期待和压力,这悄然间无疑会延迟我们行动的速度,毕竟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不会轻易选择挑战模式。在任务心态之下,我们身心紧张,迫切想要完成今天海量的任务,所以在完成事务时我们伴随着焦虑、紧张,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然而,done。用记录代替打卡却是截然不同的心态。已经做完的每件小事情都会给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一个个累积的正反馈会促使我们更有动机和信心去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作者还强调任务的设置要使用新的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就像《微习惯》中所说:“每次只做一点”。比如每天只学“一个单词”,这样低门槛的小事,让开始变得容易,让学习更有惯性,可持续性,而且每次多学的一点都是对自己的肯定,完成任务的情绪价值满满。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保持动机,而非打卡完成。那如何有学习动机,学会给自己最低要求,创造动机吧。就像是我曾在9班家长会门外,听到地理李老师告诉家长们的一样:“如果,到现在孩子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背,没关系,每天背一个点就好,多背一个就是进步,无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