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儿童写读后感?丨儿童阅读
本文较长,略读见“摘要”,详文请下滑。
摘要:
儿童写读后感非必需,通常情况下为知识而读应提炼要点,为消遣而读无需写。但在儿童有强烈表达欲或公共交流需求时,写读后感必要且有价值。
其基本结构为“我读到了什么(内容概括,非梗概)—>我感受或认识到了什么—>对我的启发或影响是什么”的三层逻辑。
开头需简洁、非梗概且服务于主题,避免机械概括。主体要清晰表达感受与思考,低年级用“中心句 + 举例”,高年级遵循“事不过三”的原则,用三个分论点或中心句支撑论述,并联系生活升华。
读后感有内在模型,形式可创新,指导时要夯实基础、灵活引导、平衡规范与自由,助力儿童深度表达。
详文:
一、核心问题:儿童真的需要写读后感吗?
(一)不需要写读后感的常见场景
为知识而读(如理论书):重点应是提炼要点、概括精华,而非谈“感想”。
为消遣而读(如金庸小说):纯粹享受阅读乐趣时,强制写读后感反而会破坏兴趣。
(二)需要写读后感的两种情境
儿童主动有表达欲:读完书后“强烈感觉有话要说”“迫切想交流”,但语言组织能力不足时,需要通过写读后感梳理并清晰表达;
公共交流需求:如班级共读课讨论前,需提前整理个人感受,此时读后感是“准备工具”。
二、读后感的基本结构:从“自然阅读逻辑”到“清晰表达框架”
(一)最简三层结构:符合儿童认知的自然延伸
读后感有一个最基本的结构,其他更复杂的结构都是由它变化而来。这个基础结构包含三个层次:
1.我读到了什么?(内容概括):简要描述书中让自己产生感受的核心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读到”并非完整的故事梗概,而是“引发我思考的那部分内容”。
2.我感到了什么?(感受/认识):这是读后感的核心部分,是对读到内容的直接感受或认识(如“我认识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3.对我的启发或影响是什么?:这种感受或认识对自己的启发或影响(如“我学会了勇敢交友,最终也会收获友谊与成功”)。
简化理解:可以将这三层结构看作一个自然的阅读过程:读到内容→产生感受或认识→这种感受或认识对自己产生影响。
(二)案例示范:以《绿野仙踪》为例的完整结构
1. 我读到了什么:《绿野仙踪》讲了一个生活单调乏味的乡下女孩多罗西,突然被一阵飓风卷到了一个奇异的地方,经历了一系列奇遇,并结识了稻草人(没脑子)、铁皮人(没心)、狮子(胆小)三个朋友。最后,在他们的相互帮助下,各自获得了想要的东西,想要回家的多罗西最终也回到了家乡。
(点评:这里是对引发思考的核心情节的概括,而非完整故事梗概。多罗西与伙伴们的相遇及互助是后续感受的触发点。)
2. 我感到了什么: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朋友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稻草人没脑子,铁皮人没有心,狮子很胆小)。
3. 对我的启发或影响是什么:
在成长的道路上,单凭任何人的力量都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大家相互合作,则可以扬长避短,取得辉煌的成就。而我是一个不太愿意与人交往的女孩儿,多罗西的经历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勇敢地踏上黄砖路,真诚地帮助身边的朋友,最终也会获得他们的帮助,拥有友谊以及人生的成功与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就像卷起我的飓风,来得非常及时。
(点评:从书中角色的缺点引出“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再联系自身“不愿交往”的问题,说明这本书对自己的具体启发,逻辑清晰。这个案例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三段论读后感——先描述读到的关键内容,再表达从中获得的认识,最后说明这种认识对自己的影响。)
三、读后感的开头:简洁且服务于主题
(一)核心原则:短、非梗概、聚焦主题
读后感的开头通常不需要过长,其重点在于引出后续的“认识和感受”,而非详细描述故事内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短:用简短的几句话引入,避免冗长的铺垫。
(2)非梗概:不用详细交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只需写出“引发我思考的那部分内容”。例如,不需要从多罗西被飓风刮起开始详细描述她的冒险全过程,而是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或情节。
(3)概括服务于感受:对原作的概括必须与后续要表达的感受或论述紧密相关,是为后续内容服务的。这种概括可能是整体概括,也可能是部分内容的概括,或者对某个人物、某种关系的概括。
(二)常见错误 vs 正确示范
(1)错误示例:机械地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概括全书(如“《绿野仙踪》讲了女孩多罗西被飓风带到奥兹国,认识朋友后回家的故事”)。这种概括虽然完整,但与感受无关,属于“为概括而概括”,无法引出后续有价值的思考。
(2)正确示例:聚焦关键人物或情节引发思考(如“在绿野仙踪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叫奥兹。在传说中,他是大魔法师,但当多罗西们见到他时,才发现他根本没有法力”)。这里仅概述了奥兹“看似有魔力实则无法力”这一关键点,为后续讨论“奥兹到底是魔法师还是骗子”这一主题做好了铺垫。
说明:这是“交际语境中的概括”——根据表达目的筛选要素,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关系会根据具体情境调整。例如,在讨论“奥兹的角色意义”时,重点概括奥兹的表象与实际情况,而不需要详细描述多罗西如何与伙伴们相遇。
四、读后感的主体:清晰表达感受与思考
(一)核心要求:有条理地呈现感受/看法
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描述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两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表达清晰,要让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思路。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表达的复杂程度。
(1)中年级(低阶):用“中心句 + 举例说明”的方法训练。先提出一个清晰的中心句表达感受或看法(如“我认为奥兹是希望的象征”),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这个观点(如“因为奥兹让大家有了共同目标,多罗西一行人才能踏上冒险之旅”)。这种训练有助于孩子学会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述。
(2)高年级(进阶):遵循“事不过三”原则,用三个分论点或中心句支撑更复杂的论述,同时注意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可以从“目标”“收获”“成长”等不同角度分层论述(如“奥兹是希望的象征,因为大家因他有了共同目标;因为大家通过努力获得了想要的东西;因为多罗西等人在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二)与生活的联结:升华感受的关键
优秀的读后感常常会将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生命联系起来,产生共鸣或冲突,从而升华感受:
(1)共鸣: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与自己的经历、感受相似时,会觉得“作品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例如,孩子读到多罗西和伙伴们互相帮助的情节,联想到自己和朋友一起克服困难的经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友谊的意义。
(2)冲突: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照出自己的缺点或不足时,会引发反思。例如,孩子读到稻草人通过不断使用脑子变得聪明,而自己曾因成绩不好而自卑,认为“脑子是天生的”,此时会受到启发,明白“成长性思维——脑子是练出来的”。
案例示范:“我觉得自己很像稻草人,在很长时间里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脑子不够聪明,认为这就是我成绩不好的原因。但是《绿野仙踪》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脑子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天生的——这大概就是老师经常讲的成长性思维。”
(点评:通过将自身经历与稻草人的经历对比,产生共鸣和启发,使读后感更具个人意义和深度。)
五、读后感的模型与创新:从“标准框架”到“自由表达”
(一)读后感的本质:有内在模型的自然交流
所有读后感都有内在的逻辑模型——它是书中的内容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认知的过程,而这种思考和认知又建立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特性之上。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在掌握基本模型的同时,灵活运用并创新表达,最终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作自由。无论读后感的形式多么复杂,其核心始终是“一本书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
(二)常见创新写法示例
(1)边感边评(随感式):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的点及感受。
例如:“在绿野仙踪中,有三个地方我印象最深:一处是奥兹无法力的真相,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因为我原本以为他真的有魔法;另一处是稻草人对‘脑子’的渴望,曾让我很疑惑,为什么他如此执着;还有一处是我没想到主人公会为了回家而放弃一些冒险的机会,这让我重新思考目标的意义。”
(2)倒叙联想式:从自身的经历或感受出发,引出书中的内容对自己的影响。例如:“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沮丧,觉得自己智商确实有问题,同桌看一眼就会的数学题,我得做老半天。我一度放弃了努力,既然天赋有差距,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这次《绿野仙踪》的阅读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尤其是稻草人的遭遇,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3)多层叠加式:将读后感的基本部分(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影响是什么)进行叠加或融合。例如:“看完绿野仙踪,我忽然想多罗西的家乡那么贫困,她为什么要回家?沿着这个思路,我陷入到遐想之中。假如多罗西不回家呢,那么接下来她会怎样?……实在想不下去了。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多罗西必须回家,因为一切童话都是象征——我们从家园出发,最终必须回去,让我们的家园因为我们的成长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教师指导要点:
(1)基础:先教授标准的三层次结构模型,帮助儿童形成规范的表达,让他们清楚如何有条理地呈现阅读感受。
(2)提升:敏锐捕捉儿童在写作中创造出来的各种精彩表达(如随感式、倒叙式等),给予肯定和鼓励,丰富他们在写作形式上的表现力。
(3)核心: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引导儿童始终围绕“一本书如何影响和改变我”这一核心,确保读后感有深度和价值。
总结:指导儿童写读后感的实践智慧
明确需求:读后感不是阅读的必选项,只有在儿童有表达欲或公共交流需要时才引导写,避免让写作成为负担。
夯实基础:通过“我读到什么 - 我感受到什么 - 对我有何影响”的三层结构,训练儿童清晰表达感受和思考,从简单的“中心句 + 举例”开始,逐步提升到复杂的“事不过三”论述。
灵活指导:指导开头时,强调简洁且服务于主题,避免机械概括;鼓励主体部分结合生活实际,产生共鸣或冲突,升华感受;同时,尊重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捕捉他们的创新写法并加以引导。
平衡规范与自由:既通过标准模型帮助儿童建立规范的写作框架,又珍视他们的创造性表达,让读后感成为儿童与书、与自我深度对话的桥梁,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写作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