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6-22 07:04:4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书本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截止2013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这本书的页数很薄,但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乌合之众》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研究了异质性群体(匿名群体——如街头游行群众实名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的特征,并且思考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这本书将群体的可怕性鲜活无情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这本书我常常会把生活中的例子自然而然的引申到书中的理论中,令人可怕的相似性让我慢慢对集体产生了其他的感情,作为读者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知道了真相以后惊恐的心情,像是被打雷惊吓到的孩子。

书中勒庞认为,有独立见解的人们却会退化成类似动物的存在。群体也有自己的生命,它极端化,情绪化,低智商化。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完全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群体就像原始动物一样具有不可动摇的保守本能。群体类似于动物群体,需要被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掌控,也就是使用暗示,断言等方法。

勒庞给大众揭示了群体性格统一律群体的冲动性,动态性,狂暴性,侵性性,排异,专制,保守等情绪,群体观念群体分类以及群体的特点。在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大众心理更是由特殊性拓展到了人性心理的普遍性。

当然,书中的时代性很强,我保有自己的看法。庞洛对于女性及儿童的地位予以否定,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放在今天社会里或许会有些不适。

读后感想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群体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群体的融入性和传染性让个体像是喝了巫婆的毒药,变得未知莫测。作者首先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认为原本独立、理性的个体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就变成了一群智力低下,性格冲动且易于被掌控的乌合之众,单一的个体在融入了群体以后丧失了理智失去了心智,群体是可怕的。

其次,“群体无意识”,是《乌合之众》中最基本的观点。就简单来说,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种被催眠的无意识幻想状态,只能进行最基本的条件反射,就好像是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行动能力。更可怕的是,在被自身最基础的欲望所控制后,群体中的人就会丧失应有的责任感,从而变成茹毛饮血丧失道德的野蛮人。就比如那几年疯狂砸车的人,他们高喊抵制日货热爱祖国,而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做出如此决定的真的是他本人吗?是否是他自己在深思熟虑后做下的决定吗?这正是群体的可怕之处,一旦有不好的思想融入群体那么整个群体就会失去理智变得不可控制,可怕情绪不断在人群中传染,使本来不是如此的个体变得超乎寻常。正如书中所讲“犯罪群体中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在犯罪,而是在执行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也正如勒庞所说:“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另外,群体往往看不清事实质只看清表象。“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看见幻象,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群体的思考模式,不是理性思维,而是抽象象形思维,基本上只靠“脑补”仅仅凭借脑中的想象而下定论。比如对难民可怜事迹的描述,成千上万的字符错综的装点成文章,却比不过几张他们生活现状的照片来的真实,在群体中理性思考不再变得高效,反而最简单最直观的表象面貌可以领导着群体的方向,从而引领着群体的发展方向。

最后,在群体中不需要真理,这正是最可怕的一点,在群体中数量即是真理,从小我们就听到一种例子,玩游戏的时候少数服从多数,这其中有错误或者正确而言吗,谁也评不出这个理,现实生活中更是有数不尽的例子,比如关于人物任选的投票,票数的走向决定了最终结果,然而最终结果真的是最合理的存在吗,这怕是有待商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网络上的键盘侠,有好多人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大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只看到表象的群体自然收到这些人的蛊惑,随着数量的增加以至于凭空产生的幻想变成了事实真相大家盲目的追随着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虚拟真相,在数量的蒙蔽下看不清事情的本质。“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论,哪一个更符合幻觉,群体就会相信哪一个。

对于理性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但在群体之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讨论”。讨论的前提,是意识到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复杂多面的。但失去了思考能力的群体,无力理解“复杂”,只能把所有事情都简单化。所以,对于群体来说,一件事,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一个观点,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绝对谬误。群艺就是这么极端,他不会花功夫在讨论上,而是极端的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需要过多的情感,最终直接得出真相。

现如今,人们普遍接受教育,辨识能力提升,群体的暗示和轻信也不再那么容易。有些人独特的个性和理智的判断也许会让他们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他们所有的理智,并做出极端的行为。最后,我认为读书应当带有批判性的阅读与思考,在接受更多研究者想法的同时应该联系现实。当每个人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时,群体的特性是否会得到改变呢?当面对人云亦云,情绪感染时,我们拒绝做乌合之众。

书本摘抄


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

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因为群体中的个人才智被削弱了,在群体中能获得响应的只是大家都具备的寻常品质,那么这只会带来平庸。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经常性地会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

  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