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17 09:50:17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罪与罚》读后感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的时间,也算是读完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懒得抽时间认真地读一会儿书的原因,一方面也可能是陀氏在描写人物心理,对话时过于详尽的原因,剧情发展上有些拖沓。
总而言之,这本书相较于之前看的陀氏第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是好懂一些,可能是因为该书没有像前者那样对哲学有深度的思考吧。
但同样的,是陀氏对人复杂性的描绘。
主角罗佳(由于俄文全名太长,只记得简称)是一个贫困的俄国青年,在沙皇首都圣彼德堡读大学,他是母亲和妹妹的骄傲,拥有崇高的理想:认为自己会像拿破仑一样终结旧的文明,带来新的文明,也就是他想纠正当时沙皇畸形的社会:富人与权贵荣华富贵,农民和工人却只能与无尽的苦难斗争,连活着也是一种苦难。但现实却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在租住的房子里躺尸,而房主因为他几个月没交房租了,已经停了他的伙食供应。于是没法只得去当了父亲的遗物,当店的老板是一个十分吝啬势利眼的老太婆,她很看不起罗佳,并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罗佳对此越想越气,为什么素质极差的人却坐拥这么多财富,而他却还在为生活困苦,于是他认为他应该像拿破仑一样,为了崇高的理想牺牲一些人,不,用原文说应该是虱子的生命,也不足为过,所以此刻他的脑海里已经诞生了劫富济贫的想法,但目前也只是想法,毕竟是杀人,所以他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但后来,得知妹妹将为了自己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一个40多岁的有钱人,以及在酒馆听到一个军官和大学生关于杀了那个让许多人厌恶的老太婆劫富济贫的讨论后。他的想法坚定了,他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他将成为正义的化身。原文关于他的心理转换花了很长的篇幅,这部分描写的很有意思。于是他一丝不苟地执行了自己的计划,借着再次当东西的由头用斧头敲死了老太婆,而这一切被不小心进来的老太婆的妹妹看见了,在巨大的恐惧和紧张的驱使下,罗佳便也杀了她,而老太婆的妹妹也是和他一样的苦命人,虽是妹妹,却过着仆人的生活,还得出去工作,然后工资上交。
此后,罗佳便在愧疚和认为自己无罪两种心理状态中反复横跳,一度让我觉得这人是不是要疯了,而在这里面关于他和警探波尔费利的两次交锋的语言和心理描写非常有趣,一人环环相扣,埋下陷阱,想套出点东西,一人思维缜密,装疯卖傻,背后却大汗淋漓。但终究,警探都没能得到实质性的证据,而罗佳也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越发厌恶朋友和亲人给自己带来的善意,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人,朋友,带着骄傲独自死去。而正当他在桥上准备跳河自杀时,他听到那边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原来是之前的在酒馆聊天的那个酒鬼的被马车撞了快要死了。说起这个酒鬼,那真是又可怜又可恨,他因为找不到工作整日借酒消愁,回家了就得挨老婆的毒打,而他只有14岁大女儿为了家庭不得已走上了出卖肉体这条道路,而他的父亲拿着女儿出卖肉体的钱在酒馆一边借酒消愁,一边痛哭流涕。于是罗佳便暂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招呼着大家把这个酒鬼送回了他家,临走前,他还把身上所有的钱25个卢布(一笔巨款)全部赠予了他们一家,用于举办葬礼。
此后,索尼娅(酒鬼的大女儿,也是女主)单独前来向他致谢,她卑微,拘谨,纯真,善良,使罗佳心生怜悯。罗佳需要一个人分担他的痛苦,于是他向索尼娅坦白了自己的
罪行,而他认为自己和索尼娅都是一样的人,​为了自己所坚持的善的杀死了人,只不过他杀的是别人,而索尼娅杀死的是自己。他劝索尼娅离开她的家庭,离开她痛苦的根源,他们俩一起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们的痛苦(此时索尼娅应该是爱着罗佳的,具体怎么爱上的原文有很多描述,这里我就没有细讲了,而罗佳我认为他此时并没有爱上索尼娅,他或许只是想找到同类人,找到认同,带着拯救彼此的目的)而索尼娅没有答应,而是劝他去承认自己的罪行,去下跪亲吻大地,洗刷罪恶。而她愿意跟随他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愿意一直默默陪伴着他。而这一切都被住在索尼娅隔壁的加洛夫听到了。加洛夫,我简单说一下,不是好人,因为垂涎罗佳妹妹杜尼娅的美貌,便想借此事要挟杜尼娅成全自己,却不知杜尼娅随身带了一把手枪,第一枪擦着加洛夫的头发而过,而就当加洛夫觉得要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时,迎接第二颗子弹时,杜尼娅却把枪扔了,加洛夫对此感到震惊,他看着瘫倒的,痛哭的杜尼娅,问了句:所以你是没有可能爱上我对吧,当得到杜尼娅的肯定的答案后。他仿佛失了魂一样,但还是放走了杜尼娅。而在一个破落的酒馆(他或许从未去过)的一晚,他梦见自己以前犯下的罪恶,于是在清晨的街道上,他用那把枪自杀了。加洛夫自杀的这一段描写我觉得也是原文中描写的非常好的一段。
​而得知加洛夫己经知道自己的罪行的罗佳,为了保护妹妹,便决定去自首,而当他从警察那得知加洛夫自杀的消息后,他的决心又动摇了,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他不想自己的生命会以这种无意义的方式度过。而当他下楼要离开警局时,他看见了索尼娅,看见了索尼娅悲伤的眼睛,于是他上楼自首了。最终,因为之前做过不少好事,和主动承认的原因,罗佳只判了7年流放。在监狱里,他还是不愿与他人交流,不愿了解外面的世界,依旧为自己的自尊受损而痛苦着,他觉得他和别人就像隔着一条无边的河。而索尼娅则坚持每天来看他。直到索尼娅好几天都没有来,他发现自己每天都在焦急的等待她,他从其他囚犯那得知,索尼娅病了,他非常担心,便托人去看望她,还好只是小病,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心在剧烈的跳动着。我想他应该是爱上索尼娅了,也终于走出了他的痛苦。用书上的的话说:当生活取代了推理,他的头脑里诞生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他终于抛开了脑中的纠缠,回归了生活,于是他开始主动与狱友聊起了天,于是新生开始了。
图片人是自私的,喜欢给自己的罪过,失败找各种借口,以寻求心理上的自恰。而如果你无法放弃人性中的那一丝善,那么你的罪恶将成为你的惩罚,你的内心将永远煎熬。那如果放弃了人性中的那一丝善呢,那么社会的罪恶将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惩罚。那怎么做呢,才能改变这个社会和个人呢?陀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兄弟里似乎更详细的探究了这个问题,唯有每个人放弃部分自私,以更仁爱,善良的真诚看待他人,看待世界,正如本书中的两位女性角色,索尼娅,杜尼娅,人类才会更美好,然而这在现实中看来似乎很难,因为人是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