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皇后》读后感
[奥] 茨威格 《断头皇后》
她还太年轻,还不明白生活从来不会白白赠予什么——命运给出的一切,背后早已写好了价格。
——《断头皇后》第九章特里亚农宫
PS:先辟个谣,其实茨威格在该书的各个译本中,都没有网传很出名的那句“那时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在微信读书的版本里,相关内容在本书第九章,译句是👆。
OK,话不多说,正文开始。
▼
“她还太年轻,还不明白生活从来不会白白赠予什么——命运给出的一切,背后早已写好了价格。”茨威格所说的这句话,是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回望。但我想说的是,她本身,才是奥地利赠予法国的标了价的“礼物”。
出嫁时,她只是一个贪玩的十五岁公主,哪知未来王后的职责和使命。当母亲特蕾莎利用女儿身份跟法国联姻以维系国家安邦,就注定这是一次任重道远的任务。贪图享乐爱冲动不肯静心学习的年轻玛丽,柔和软弱的路易十六,这两个性格的结合就可以预见国家只会每况愈下。
都说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糅合,但当时两位主角的个性不搭和谋权不为,身边奸佞之人过多,是法国君主制倒台、路易十六和王后的断头的必然结果。路易十六无心涉政,玛丽又挥金如土不知百姓苦,两人谋权而不作为,再加上本身毫无火花的爱情,让他们无法像大家所期望的国王王后般,联合共同统治脱离路易十五的黑暗世界、进入一个新的乌托邦世界。玛丽对繁华的推崇使得洛可可风格走向极致,路易十六因优柔寡断使得生命在多次重大转折时走向毁灭。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们是平民百姓,估计玛丽的未来跟包法利夫人相似,而路易十六也会因自身的软弱无能而步入夏尔的后尘。
回到开始,我为什么说玛丽是奥地利赠与法国的礼物。首先,联姻一直都是国与国之间确立立场保护和平的方法。在当时,欧洲各王室争夺霸主地位,为避免自己国家被清杀,也是为了稳固国家统治,奥法两国就想通过联姻方式结束战争巩固统治。所以,年轻貌美又聪明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就被挑选了出来,嫁给了路易十五的年轻王储路易十六。即便法国使者提醒特蕾莎王储“资质平庸,反应迟钝”,但为了两国政治联盟,特蕾莎还是选择把女儿推出去。
接着,路易十六婚后前七年的性无能,让他的婚姻出现巨大裂痕。因为性能力缺失,路易十六的性格愈加沉默寡言,将自身的男性力量转向射猎(直至被囚禁时,他依旧只关心射猎)。而年轻貌美的玛丽因无法获得满足,只能将所有精力投射到五光十色的舞会里。两人一个昼一个夜,一个柔软沉闷一个冲动果敢,一个沉迷打猎一个热爱艺术,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两个人,却成了一国之主。玛丽身上的魅力光辉太过强烈,路易十六只能长期也甘愿躲避在光后当小透明,以致国家大事的参与也不多。
熟悉洛可可风格的人应该认识玛丽安托瓦内特。她对繁华的精益求精,让洛可可时尚走向巅峰,也让法国财政不堪重负。但不堪重负的不止时尚开销,还有玛丽对戏剧、对舞台的疯狂迷恋,以及身边佞臣对国库的掠夺。而国库亏空之时,也是百姓苦难之日。当人民叫苦不迭,玛丽还沉浸在对舞会的精进上,浸淫在阿谀奉承之人的甜枣里。
但压倒百姓最后一棵稻草的,是“项链事件”的爆发。“项链事件”一环扣一环,堪比离奇的推理小说,但行骗者正是知道玛丽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才能抓住她的弱点把她踩在百姓眼前。这时,人民开始觉醒,而玛丽还走在人民后面,依旧抬着高傲的头,不觉得自己有错。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君主制被人民推翻,国王已不再是国王,路易十六和玛丽成了被唾弃的人。在他们被关押在巴士底狱内,本可以借助好友顺利出逃,但由于路易十六的犹豫,大家没能逃脱,后续几次逃亡也是如此。在这种时刻,即便众人劝说路易十六快走,但他的犹豫再次断送了他一大家人的前路。这时候的玛丽,也只不过是一份国王的物品,无法左右自己的行为。而当路易十六被送到断头台后,玛丽才开始更加精细的逃亡过程,只是因为有太多猪队友,导致最终仍无法出逃,被送上最高级的无法越出的监狱。
其实原本法国人没想致玛丽于死地,只是想利用她这一礼物(砝码)跟奥地利谈条件。但此时的奥地利君主——玛丽的弟弟——对玛丽并无感情,所以对奥地利来说,玛丽已经是法国的王后了,任法国处置,跟奥地利无关,这也加快玛丽死亡的速度。
如何处置玛丽呢?大家搜刮不出玛丽通奸的行为,革命法庭无法把她送去断头台。在这时,玛丽不到九岁的亲儿子路易十七对玛丽进行耻辱指控——玛丽和伊丽莎白夫人(玛丽的妹妹)在监狱里对他有“不正当行为”。有了这一决定性的指控,玛丽被断头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于是,在王宫里自由潇洒了二十几年、在逃亡路上奔波许久早已有了白发满脸沧桑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终于在1793年10月16日,在断头台上结束了她辉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与其如茨威格所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倒不如说,她本身就是已被标好价格的礼物,她的一生,注定被她的性格牵引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