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传习录》有感1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0-06 09:30:2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传习录》有感
   《传习录》给后人留下智慧之一——什么才是真正的“主一”

     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算“主一”吗?我们在工作时认真工作算“主一“吗?我们醉心于看美女帅哥算”主一“吗?我们一心追求升官发财算”主一“吗?看看先圣王阳明是怎么思考解答的,给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共读原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原文译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一、对话解析:什么是真正的“主一”?

1. 陆澄的误解:形式上的“专注”

       陆澄的理解代表了普通人对“专注”的认知。他认为,“主一”就是做A事时不想B事,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前的事务上。这在现代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流”(Flow)状态。这种专注是中性的工具,它能提高效率,但无关道德和价值取向。

2. 王阳明的批驳:方向性的“主宰”

       王阳明用归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陆澄理解的谬误。如果一心在好色、好货上也是“主一”,那强盗一心在抢劫上岂不是也成了功夫?这显然是荒谬的。他由此点明:

       “逐物” vs “主一”:陆澄所说的,其实是“逐物”。你的心被外物(书本、客人、美色、钱财)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物来则心随之动,物去则心不知所踪。这是一种被动的、迷失的状态。

      “主一”的真谛:“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这里的“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事物,而是指一个根本的原则或本体——天理。在王阳明心学中,“天理”即是“良知”,是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律与是非判断力。

二、核心内涵:天理即良知,主一即存天理

王阳明所说的“主一”,可以理解为:在任何情境下,内心都要牢牢树立一个主宰(主心骨)——良知。 让你的心成为一面明亮干净的镜子(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空,但镜子本身(良知)永远澄明,不被污染。

读书时:真正的“主一”不是一心只想着书本文字,而是以良知去读书。是探究真理?是修养自身?还是为了炫耀知识?良知会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接客时:真正的“主一”不是一心只想着应酬对话,而是以良知去接客。是真诚相待?是换位思考?还是虚与委蛇?良知会让你保持正确的态度。

所以,“主一”是 “主意” ,是内心有一个恒定不变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无论你处理多么繁杂的事务,你的内心都是安定、清晰且有方向的。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与践行方法

在信息爆炸、诱惑繁多、价值多元的今天,王阳明的这番教诲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1. 警惕“高效率的迷失”

   我们现代人非常推崇“专注”和“效率”,努力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时进入“心流”状态。但这恰恰陷入了陆澄的误区。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升职加薪而拼命工作,为了刷高分而疯狂学习,这本质上与“一心在好货上好色上”没有区别,都是在“逐物”。结果很可能是:我们在成功的阶梯上爬到了顶,却发现梯子靠错了墙。 我们变得很忙,却很空虚;拥有很多,却不知为何而活。

2. 建立内在的“定盘星”——原则

   王阳明的“主一”教导我们,比专注做事更重要的,是明确做事的心念和初衷,也就是我常说的在核心处用力。我们需要一个内在的“定盘星”或“导航系统”(即良知),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原则,来为我们的一切行为定向。

      在工作中:你的“主一”不是完成任务本身,而是秉持诚信、创造价值、服务他人、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天理)。有了这个主宰,你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会为了业绩而违背良心。

      在关系中:你的“主一”不是维系关系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敬天爱人(天理)。有了这个主宰,你就不会在社交中感到疲惫和虚伪。

      在个人发展上:你的“主一”不是盲目追逐热门技能或他人认可,而是听从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使命(天理)。有了这个主宰,你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3. 实现“以简驭繁”的人生智慧

     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每天要面对无数的人和事。如果每一件事都需要一个不同的标准去应对,人会心力交瘁。但如果你能“专主一个天理”,就抓住了纲领。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良知对此如何判断?” 这就实现了“以一应万”的从容与智慧。

我们应该怎么做?——具体的践行步骤

1.事上磨练,时时反省

   不要脱离实际去空想“天理”。就在你日常的每一件事中——一次会议、一次谈话、一个决策——去实践。事后反省:“我刚才的起心动念是出于私欲(好名、好利、好安逸)还是天理(责任、真诚、善意)?”

2. 于念头初动处用功

    在王阳明看来,“主一”的功夫用在念头刚开始发动的时候最有效。当你刚要发怒、刚要起贪念、刚要懒惰时,马上警觉,用良知去照察它、克制它。这就是“克己”,也就是“主一”。

3. 确立根本的人生价值观

   花时间思考什么对你的人生是真正重要的。是诚实?是仁爱?是勇气?是创造?找到这些核心价值,并把它们作为你一切行动的最终准则。这就是为你自己树立的“天理”。

4. 练习“主动的专注”

   在专注于某项任务前,先花几秒钟明确目的:“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更高、更善的价值?” 然后带着这个“主意”去投入。这样,你的专注就从一个中性的工具,升华为一种修养德行的功夫。

总结来说,王阳明告诉我们:真正的专注,不是专注于“事”,而是专注于“道”;不是心随物转的“逐物”,而是心为主宰的“主意”。对于现代人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抵抗焦虑、浮躁和虚无主义的一剂良方,指引我们过上一种既有方向感,又充满内在定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