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灯,照亮教育的每一寸土壤——读《爱的教育》有感
初读《爱的教育》,是在学生时代,彼时只当它是一本讲述校园故事的儿童读物;如今以教师身份再读,字里行间流淌的温情与力量,却如春雨般浸润心田,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以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为载体,用一个个平凡又真挚的故事,串联起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亲子之爱,更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以爱为基石,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温暖中成长。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师佩德罗对待学生的态度。当调皮捣蛋的弗兰蒂多次扰乱课堂秩序,甚至顶撞老师时,佩德罗没有疾言厉色地斥责,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将他赶出教室,而是轻声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用“每个孩子都像一颗待发光的星星,只是有时会被乌云遮住光芒”的比喻,温柔地唤醒弗兰蒂内心的善意。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经历:班里有个男孩总是上课走神,作业也常常拖沓,我起初的处理方式是批评加惩罚,可他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对我产生了抵触情绪。读了佩德罗老师的故事,我才明白,教育不是“征服”,而是“唤醒”。后来,我试着去了解这个男孩的生活——原来他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他上课走神,其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多关注他,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课后也会主动和他聊天,听他分享喜欢的动画片。慢慢地,他上课越来越认真,作业也能按时完成,甚至还会主动帮同学解答问题。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就像一束光,能驱散学生心中的迷茫,让他们找到前行的方向。
《爱的教育》中,同学之间的情谊也让我深受启发。安利柯的同学德罗西,不仅成绩优异,还总是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泼来可西虽然家境贫寒,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并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让我想到自己所带的班级,曾经班里同学之间的竞争氛围有些浓厚,有的同学因为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不愿意分享学习方法。于是,我借鉴了书中“互助小组”的理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我还会定期组织“分享会”,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生活趣事,甚至是遇到的困难。渐渐地,班里的氛围变得越来越融洽,同学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成绩,而是会主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有一次,班里一个同学因为生病落下了很多功课,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主动利用课间和放学后的时间帮他补课,最终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书中的一句话:“同学之间的友爱,就像春天的种子,播撒在心田里,终会开出最美的花。”
除了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书中的亲子之爱也为我提供了教育的新思路。安利柯的父亲总是通过写信的方式,引导安利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看到安利柯对穷苦同学态度冷淡时,父亲写信告诉他“尊重每一个生命,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在安利柯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父亲没有指责他,而是鼓励他“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责任。于是,我开始更加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不仅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比如建议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用鼓励代替批评。有一位家长曾经跟我说,以前她总是因为孩子作业写得慢而批评他,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抵触,后来听了我的建议,她开始耐心地陪伴孩子写作业,遇到孩子不会的题目,会和他一起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指责,现在孩子不仅写作业的速度快了,还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让我更加坚信,当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用爱共同浇灌,学生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重读《爱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爱的传递者。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或许调皮捣蛋,或许内向敏感,或许暂时落后,但只要我们用真心去对待他们,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耐心去引导他们,就一定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像书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我愿以《爱的教育》为指引,将爱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用爱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去化解学生的困惑,用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相信,当我们的教育充满爱,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温暖中成长,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