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吾国与吾民》随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12 08:30:5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吾国与吾民》随感
文  |  张建鹏

还是在去年年底前,就读完了林语堂大师的《吾国与吾民》,当时就想写点东西,由于各种缘故没能写成,一直拖到今日。记得这本书也读了很长时间,是陆陆续续读完的,不好做总体的评价,只能记述一些随感的东西。

之前就曾读过林语堂大师的几部著作,为大师的博学所折服。这次更是如此。《吾国与吾民》这部书,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介绍我国民族和社会的基本状况的。可以说是方方面面。总之,一言以蔽之,它是对我中华民族及其社会,尤其是汉族文化历史的一次全方位的扫描。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吾国与吾民》这部书也是用英文写的。想必写作的初衷,是向西方乃至全世界来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的确如此,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这本书对西方了解中国应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读的自然是中译本,由黄嘉德翻译。也可能是难为译者了,也可能是译者能力不够,反正读起来有好多晦涩和不通之处。这也与当年的白话文还不成熟、不通畅有关。况且由英文译来,当年林先生以白话文的感觉写成英文,想来实在是不好译。不管怎么说,让人读着不顺劲总不是好事。但瑕不掩瑜,质胜于文,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尤为珍贵,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全面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下面,我就阅读过程中感触较深的地方做一些摘记和描述,亦谈一些自己的感觉。

(一)关于中华民族的同化力问题。

林先生说,谈到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比得了的。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多次受到异族,主要是北方民族的入侵,但最终都被中华民族同化了。其原因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力量。北方民族大多文化落后,入侵后被汉文化浸染而被同化。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汉化。

二是传统的家族制度。家族制度的本质,是让家族的每一个成员不能忘却本人祖系之所属。此种绵赓万世而不绝之社会制度,中国人视为超越现世一切之珍宝。它含有宗教意味。当家族意识脆弱的异族与这种家族制度相遇,无论是异族本身还是与汉族通婚的混血儿,都必然乐于接受并加入到家族脉络之中,以分享家族世系延续之一部分,并沉醉于一种美妙的理想,觉得一个人的躯壳虽死而其灵魂不灭,扔能生存于家族生命的巨川之中。

一个特别能说明的例子莫过于对河南犹太种人的同化。根本上也是这种家族制度作崇。现在河南的犹太种人,已全部同化于中国。他们的传统习俗不吃猪肉已成为过去。犹太人之民族意识,早已埋没于维系着家族组织之中国的较大民族意识中,结果在人种变化的园地上获得一伟大的新收获。至于种族意识比犹太人弱、自尊观念比犹太人低的其他异族,若入侵中国疆域,土著的汉族常保有超乎侵略者的优势。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由此说来,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实际上是深度同化后的混血民族。汉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统称。恐怕最先进的医学也不能再追溯回去了。唯一的标识只能是汉族的文化标识。

(二)关于中国人之德行

林先生说,“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蓝瓷器之独步全球。”“有句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是观之,忍耐是有目的的。”以此概括和挖掘中国人的特性可谓入木三分。据传,唐代宰相张公艺以九代同居为世人艳羡。唐高宗东封泰山,特临幸其居,问其所以能维持和睦之理,公艺索一纸一笔,书“忍”字百余为对,天子为流涕,赐缣帛而去。

林先生认为,“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要磨练容忍这种功夫,你需要一些道家典型的阴郁和轻世慠俗之气概。中国人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糅合以孔教的积极鼓励,养成一种和谐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因为他们是人类中最有教养、最能自爱的民族。

所以如今我们自喻说,我们从不侵略别人,我们永不称霸。历史上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来自于中华民族的德行。

(三)关于中国人的品性

林先生在探讨中国人的品性时说,中国人人都是孔子主义者,失败的时候,人人倒是道教主义者。孔子主义者在吾们之间努力建设而勤劳,道教主义者则袖手旁观而微笑。道教替中国人的灵魂准备了一条安全的退路和一服止痛剂。可以说,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为中国人从无平等之胡说,而尊敬知识阶级殆已成为中国文明之出类拔萃的特性。而尊敬读书人之结果,使中下阶级,亦产生一种崇尚文雅之心理,这一点,向不为外人所注意。

孔孟认为,“天地人为宇宙之三才。”而中庸之道则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在中国,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就连中国的国号,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中庸即为本质上合乎人情的常规。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法律纪律,即为一种机械,总是不近人情的。而中华民族厌恶一切不近人情的东西。所以,经常有法外开恩的事情,有下不为例的事情,有戴罪立功的事情。

(四)关于儒道两家对中国人的影响

谈到儒道两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林先生认为,儒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而道家则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在现实生活中,孔教相当于人们的工作状态,道教则相当于人们的游戏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而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

道家的老祖是老子。他的《道德经》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儒道两家这两种相对的人生态度,人们称之为“入世”和“出世”。见怪不怪的是,有时此两种思想在同一人心上撅起争斗,以其战胜对方。一个人一生的不同时期,或评比两种思想也会此起彼伏。

因此,中国人的品性,折射出儒道两家的两面性。故有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品性。儒家让人积极进取,道家让人退隐保身。进退自如,保全生命和精神的自由,实在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之道。

(五)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政治

林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分析最为深入,分若干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从历史沉淀的文化现象说起,可以说是深得密钥。他说,关于中国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史籍的写作成为最庄严重要的一种文学,而诗的写作成为最高尚优美的抒情的手段。

关于妇女的生活,虽然妇女处于从属地位,但传统的婚姻理念,女子结婚是当然的权力,而母亲在家庭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出阁之前往往要待字闺中。无聊的时间怎样打发,人们发明了刺绣这种工作。因为刺绣很耗时间,但却容易让女子进入梦的幻境。正好适合于年轻女子,因为她们常常是梦幻的。

关于阶级的划分。中国社会依着士农工商的次序分成四个阶级。农人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被置于农工商三阶级之首,因为关心米谷之中国人,常能明了粒粒盘中餐从何而来,是以对农夫感戴无限。农夫与商人和工匠,大家都敬仰读书人——士——认为是一种赋有特权而受人礼遇的阶级。更由于中国文字辨认的困难,此对于书生的尊敬系出自心底的真情。

关于家国之辨析。个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一切的核心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由于爱好家庭,生爱好氏族之心,由于爱好氏族心理,发展一种沾着乡土的心理。由此萌生一种情绪,可以称为地方主义,在中国文字中叫做“同乡观念”。并由此将同乡扩延为同县、同省,直至全国。这是家族精神的扩大。最终形成家便是国,反过来,国也便是家了。他分析道,中国形式上的政府,其实起作用是比较少的,不外乎课收捐税、维持和平、保持公正。而大多数的社会职能,却被家族祠堂、同乡会等组织化解。

关于治国方略上。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是孔子主张的贤能政府。贤能政府的概念就是把每个统治者当做贤人君子,因而亦以对待贤人君子之礼待遇之。西洋人则主张法治政府。其前提是把每个统治者当做坏蛋看待,因进而制备种种条款,以防止其遂行歪曲意念。其实,这种法治政府的主张,中国早已有之,韩非子的法家就是杰出代表。韩非子说,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这就是法家哲学的道德观之基点。这与西方法治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比西方早提出一千多年。

(六)关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与艺术

我们知道,分门别类的西方现代科学,是在十七十八世纪之后逐渐分离出来的。其实,这些现代科学的原始要素在中国的古代也是有的,只是没有明晰地分离出来。那么,这些萌芽和要素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体现的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从林语堂关于中国学术的探析中可以窥到端倪。

他是这么说的:“所谓科学之著述,试一审其内容,则觉其内质不如外表之动人。实际上,中国并无所谓专门的科学,除了经籍训诂与历史考证。…天文学,除了一部分天主教学者的著作,很相近于占星术,而动物学植物学很近似烹调术,因为许多动物果蔬是可食的。医学常处于卜占星相之列,所谓医卜星相。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政治经济学都错杂包含于笔记中。有些作家的作品,得列入子部的本草动物学类或史部的杂记类,乃他们的笔记显出较明显之专门特性,而受优越的待遇。”总之,这些现代科学之要素,在中国古代是隐藏在这些史籍之中的。

中国古代的学府(学塾或书院)与现代的学校也迥然不同。林语堂认为,中国书院优于现代学校。他写道:“事实极简单,即他的学业进修,不是依赖学程分数为手段的,至于科举考试,那是例外。旧时学府,是一个师传监护制度,教师很明了学生读过什么书,未读过什么书。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没有人升级,也没有人毕业,也没有人为了文凭奖状而求学。”想想孔子弟子三千,只有谁学得好之说,有七十二贤,没有说谁毕业和不毕业。

说到考试制度,林先生认为,“考试制度由其本质的性能,不能不是机械式的,不能不集中注意于知识的蓄藏,而忽略判断的智质之发展。”他也认为,考试制度更多地体现为知识掌握的测评,而忽视了智能的潜质。

关于中国的艺术家,林先生认为,他们的天性安静和平,不受社会的桎梏,不受黄金的引诱,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沉浸于山水和其他的自然的现象之间。总之,他们的胸怀澄清而不怀卑劣的心意。一个优越的艺术家,他必须首先要坚贞其心志,旷达其胸襟,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方法为游历,或为沉静的内省。文征明曾言:人品不高者画品便见卑下。中国的艺术家,必先有优越的修养与渊博的学问。董其昌曰:“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好了,挂一漏万,就说这么多吧。林语堂不愧为大师,知识渊博,实为了得。如果你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和社会,以及它的历史渊源,不妨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