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这本小说《我胆小如鼠》是由三篇中短篇小说集结而成的,第一篇就是“我胆小如鼠”。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一个从小就胆小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一个叫杨高的胆小的小学生,老师读课文时,唾沫不停地喷到他脸上,他也只是默默地擦去,老师讲到“胆小如鼠”这个词语时,直接就拿他打比喻了!
男孩子夏天都喜欢去河边玩,杨高不敢去,伙伴们去爬树,杨高也不敢,因为他的父亲时常告诫他:“不能去河边玩,也不能去爬树,去河边如果掉进了河里,你就会淹死,你要是从树上掉下来,你就会摔死。”这种教育,让杨高从小就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他从来不骂人,不打架,可别人却总是要过来骂他,跟他打架,就连女孩儿也因为他太老实,总是欺负他,甚至大鹅见了他也伸直脖子冲他过来要咬他。
杨高也有几个朋友,吕前进和宋海,还有方大伟和刘继生就经常跟杨高一起玩儿,但他们总跟杨高吹牛,说自己的父亲有多厉害,吕前进说他父亲能一口吞下一头约克猪,他父亲是杀猪的;宋海说他父亲经常自己给自己动手术,他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方大伟说他父亲能一拳把墙打穿;刘继生的父亲身体弱得一年有半年时间躺在医院里,刘继生还说他能将铁钉咬断!他们经常联合起来问杨高:“你爸有什么本领?他敢不敢闭上眼睛开车?”杨高的父亲是开卡车的,是一个挺神气的职业。
杨高回家问了父亲,父亲告诉他不能闭着眼睛开车,不然会被撞死的!
杨高长大后跟吕前进一起进厂工作,本来杨高应该是钳工,吕前进是清洁工,可吕前进拿着一把锉刀去找厂长,把锉刀一下插在厂长的桌子缝里,说他不愿意干清洁工,要换一份工作,结果吕前进成了钳工,杨高成了清洁工。
杨高兢兢业业地干着工作,把车间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机器也擦得干干净净的,吕前进却总是上班迟到,上班时间抱着一个破席子到车间角落里睡觉,再不就是溜出去跟方大伟他们玩儿,可就是这样,吕前进的工资涨了一次又一次,杨高的工资却一直没动,吕前进教育杨高:“这就叫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厂里要分房了,吕前进夹着铺盖卷去了厂长家,在厂长家只睡了三个晚上,就把新房子的钥匙拿到了手里,他让杨高也如法炮制,杨高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自己家的房子只有他跟母亲,两个人住得还是很宽敞的。
杨高回忆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胆小的人,从来不敢对别人发脾气,哪怕是对一个要饭的乞丐,父亲都是又给他吃,又给他喝,还面带笑容。他跟父亲一起出车,他觉得父亲很神气,他虽然不敢骂人,但开车的时候,如果有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他就会把头伸到车窗外,对着那行人大吼:“你找死!”
杨高喜欢跟吕前进在一起,是因为吕前进胆子大,但吕前进很混!他其实胆子也不大,一个雨夜,杨高下了夜班站在屋檐下躲雨,看到吕前进远远地过来了,杨高从后面一把抱住了他,结果把他吓得一下子挣脱开跑了!第二天,杨高听到吕前进在就昨晚发生的事儿吹牛!杨高觉得很可笑,当他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以后,激怒了吕前进,他把杨高打了一顿!
挨了打的杨高,从地上爬起来,走到向阳桥上,他不由得想起他十二岁那年死去的父亲,那年夏天,他坐上了父亲的大卡车,父亲说要带他去上海,坐在车里,十二岁的杨高让父亲闭上眼睛开车,父亲先是拒绝了,可架不住杨高软磨硬泡,他就答应了只闭一小会儿,可就这一小会儿,险些撞上一个拖拉机,拖拉机上的人明显在骂人。父亲也习惯性地从车窗伸出头去,骂了拖拉机上的人,过了一会儿,卡车抛锚了,父亲停下来修车,刚刚被超过的那辆拖拉机赶了上来,停在了前面,拖拉机上的人下来了,把父亲的钱抢走了,还把父亲打倒在地上,然后一哄而散。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父亲起来后,让杨高去打水,杨高刚从河边舀满一杯水站起来,父亲就把卡车开动了,他飞快地追上了那辆拖拉机,只听一声巨响!
杨高回到家中,拿了一把菜刀又来找吕前进,可是吕前进并不相信杨高会真的拿菜刀劈他,其他人也都不相信,他们都在一旁等着看笑话,善良的杨高替吕前进感到悲哀,最终决定不劈他了,却没想到,吕前进又打了他一顿!
这篇小说到此结束,作者把主角杨高那种胆小怕事又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杨高在面对各种事情时的那种犹豫、恐惧,让人感觉既可怜又无奈。
余华老师的文字简洁又有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平常却又极具冲击力的情节,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比如杨高在面对欺负时的反应,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都写得特别真实。
故事里那种淡淡的悲剧色彩,就像一层薄纱,轻轻地笼罩着,让人读来心里一直沉甸甸的。读到最后,我只想问一句:这个世界,在这里是不是从来不曾给善良的人留半分余地?!!
夏季台风
主人公白树是一个中学生,他在学校里的地震监测站观察到了地震检测仪的异常,他想在第一时间告诉物理老师,可是物理老师却很不以为然,同学们也不相信,甚至取笑他!当他再回到那个小屋时,发现检测仪又停顿了,应该是仪器出了故障,还得去找物理老师。
白树来到物理老师家,物理老师不在家,只有他的妻子在,她是一名音乐老师,少年的心里是喜欢着这个美丽的音乐老师的,物理老师不在家,他自然不能呆在这里,于是他转头离开了物理老师家,来到校门口,遇见了物理老师,可是物理老师却还是敷衍着白树,让他回家。
关于地震,传闻已久,那时人们都仓促地开始准备搬家,搬到临时搭建的抗震棚去,这时有一个叫“星星”的孩子,出现在吹箫的钟其民脚旁。
地震仪修好了,重新转动起来,并没有出现任何地震的迹象,可人们都在准备简易棚,白树无论怎么跟物理老师说,他都不听,白树只好无奈地回家了,当他在简易棚里找到母亲,发现母亲和王立强在一起,他不免想起当年父亲的葬礼。
星星的的妈妈发现找不到星星了,到处呼唤着,孩子听到了妈妈的呼唤,却不想出来,他依旧躲在钟其民这里,他的眼睛非常明亮,他知道他在期待什么。
地震没来,但雨水一直没停,人们在简易棚里闷热难忍,星星回到了妈妈身边,但简易棚里的人都想回家了。
检测仪一直没有异常情况,白树实在忍不住就去找革委会主任,打电话通知了县里,接着,县里广播通知了解除地震警报,白树想,物理老师也应该听到这个通知了,还有他的妻子,她也应该听到广播了,广播里有白树的名字。
星星又去找钟其民了,他领着钟其民来到了他的家里,就在这时,地震发生了,虽然是小地震,人们依然惊慌失措,在简易棚里忍受着潮湿,蚊虫,到处都是发霉的气息,大伟又出去找星星了,吴全终于还是丢下他怀孕的妻子,病逝了!
白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见解,可同学们却说他在造谣,还踢了他,他一直在小屋监测,仪器一直很正常,于是白树只好来到县委大院,找到了那个管事的人,告诉他不会发生地震。
故事叙述到这里,感觉开始有点混乱了,星星还是没找到,物理老师的妻子在梦里总是梦到她的丈夫,年轻时的她和物理老师是同学,可是有时,白树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
大伟终于找回了他的星星,可钟其民再次吹奏曲子的时候,星星却再也不来了,他吹完了星星曾经听过的最后那一支曲子,然后告诉自己,那个找回来的孩子不是星星。
余华用他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出了那个夏季的炎热与躁动,以及台风来临前的紧张氛围。小说里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各自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心态。那种对生活的无奈妥协和对未知力量的恐惧,通过文字,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仿佛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股即将到来的台风气息,所带给人莫名的紧张情绪。
故事的发展很有张力,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下去,看看到底最终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余华的文字所特有的魅力。
四月三日事件
这是这本书里的最后一篇小说了,一个男人,在一个清晨,追忆着他的过去,在回忆里,他刚满十八岁,并且有一个穿着黄衬衣的女孩,她叫白雪……但这一切,令他又有些恍惚,于是他决定去找张亮问个清楚,结果在张亮家里,几个同学都在那里,他感到他们的态度特别奇怪,仿佛他们不认识他。
他决定去另一处寻找答案,结果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张亮,以及刚才见到的那几个同学,他心里纳闷儿,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决定再去亚洲家看看,但他并没有直奔亚洲家,他沿着街道慢慢地走着,走着,又看到了白雪,可是却又像在梦中!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假设居然如此真实,他继续朝亚洲家走去,却发现有人在跟踪自己。
他回到家里,吃过饭,去洗碗,他感到父母在谈论他,把碗收好,他来到父母门前,想听听父母到底在说些什么,结果只听到“四月三日”这么一句,门就突然打开了父亲问他在这里干什么?他只好回到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早晨八点半,他又开始想象即将发生的一切,结果发生的又跟他想象的几乎一样,只不过听到的敲门声,是在敲对面的门。他恍惚地又走到街上,发现街对面人行道上有几个人对着他指指点点,这时候朱樵来到他身边,告诉他,那些人是他的同学,他想了想,确实是。可是朱樵却转眼就消失了。
他又想起了白雪,他设想见到白雪的情景,可是真见到了,却不是他设想的那个样子了,白雪穿着鲜红色的衣服沿着那一条街一直往前走着,他走到一个胡同里,等着白雪,可是白雪真的出现时,却被父亲挡住了,父亲在跟一个中年人交谈着什么,这次他还是只听到了“什么时候?”“四月三日。”
回家后,发现父母从对门出来,这时,他发现父母已经看透了他的心事,他又来到了汉生的住处,他还是想找到白雪,可根本就找不到了,他怀疑是汉生他们掩护她躲藏了起来。
回到家,晚饭后他没去洗碗,这次父亲没有责备他,反而温和地劝他出去散步,不管走到哪,他都感觉有人在监视他,这是一个阴谋,他想。
第二天,他还在床上,张亮他们就都来找他了,他还看到了一个女的,这女的他不认识,这女的跟他说:“我是白雪。”他很吃惊,怎么自己连白雪都不认识了!同学们把他拉起床,带到大街上,好像是一种幻觉,他觉得有辆卡车会向他撞来。他跑了起来,遇到了父亲,但父亲说他长大了,也对他放手了,他总是预感到有人要害他。
他不由自主地走到白雪家,告诉白雪,有人在监视他,白雪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告诉他明天就是四月三日了,让他猜四月三日会发生什么,于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又向他袭来,他终于爬到一辆装煤的火车上,逃走了。
《四月三日事件》这篇小说很有特点!它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又紧张的氛围,主角在四月三日到来之前这几天的经历和内心的变化,被余华写得扣人心弦。
那种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和对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感,让人感同身受。余华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主角的那种困惑和不安之中。
整个故事就像一个谜团,“四月三日”仿佛是一个心魔,随着情节的推进,随着这一天的来临,终于他还是逃走了。这篇小说真的与众不同,读一遍并不能一下子读通,我是反复读了两遍。
这本书到此全部读完,这本小说是我读过的所有余华的作品里,读得最慢的一部,虽然它并不厚,但还是感觉读起来很吃力,有时间希望再读一遍,应该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