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吃的中国史》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01 07:37:0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吃的中国史》读书笔记


四主食四肉食,谁来代表吃的中国史
“你说,五一节以后,要不要喊匠仔他们来我们家吃顿饭?”

五一假期将近,匠仔和高千难得有甜蜜约会的时候。至于我和老板,当然还是只能苦哈哈地看店。(匠&高:之前不是代你们看店了吗?)至于吃饭的缘由,据老板说,他读研时有一对本身就是情侣的同学,在校内租了教职工的房子,然后请老板他们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起吃饭,算是庆祝新居。

“那时我负责给大家买包子,结果他们要的是不带馅的馒头,我给买成了带馅的包子,闹出了笑话,还引发了同学之间的讨论,到底包子和馒头该怎么区分?”老板指着《吃的中国史》这本书说,“放在古代倒可以统称为饼,而且因为都是‘笼蒸而食者’,叫‘蒸饼’应该也问题不大。毕竟西汉末期出现的‘蒸饼’就是馒头、包子的前身嘛。”

不,亲爱的,问题可大了。我们几个“书呆子”吃饭,总得找本书来当由头。比如之前我们聚餐,就是打了汪曾祺的名义。这次老板提议以《吃的中国史》当“下饭书”,得到了匠仔高千的一致赞同.匠仔还称赞这本书的作者张良仁教授融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于一炉,进而勾勒出我国饮食发展的脉络,但高千却抛出了一个问题?

什么食物才最能代表中国美食呢?

“这个问题就像甜粽子和咸粽子、甜汤圆和咸汤圆、水饺和汤圆一样,一定会出现米党和麦党的PK,但是呢?我想投给粟,也就是小米一票,”五一前的中午,匠仔利用午休时间和我们分享他的“奇谈妙论”,“张良仁教授在序里提到的‘中华第一面’,其实就是小米面,原料是黍米和粟米。而在小麦于五千年前传入国内之前,黍和粟才是我国北方先民餐桌上的‘扛把子’,而‘粟的驯化和种植,满足了黄河流域先民饮食的基本需求’,古诗里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没有粟,也就没有黄河流域的文明了。”

“你也说了是北方黄河流域,”五一前的金融市场温吞如水,高千不怎么忙,也有空在群里和匠仔抬杠,“我们南方的长江文明早在1.2万年前就在种植水稻了,‘中华第一面’名头固然大,但发现碳化稻米和米酒残留物的上山遗址,更是被袁隆平先生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考古泰斗严文明先生则称赞其为‘远古中华第一村’。当然,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大米比小米好吃。不是我一个人乱说,书里有根据的啊,唐朝时,宰相郑余庆请同僚吃饭,只请大家吃粟米饭和蒸葫芦,同僚当然大失所望啦。”

“‘稻米流脂粟米白’嘛,同为唐代人,杜甫显然也比较喜欢吃大米,”老板笑着对我说,“其实到了唐朝,大米和小麦就逐渐取代小米成为百姓依赖的粮食了,今天我们吃小米,更多地是从健康饮食方面来考虑的,比如小米粥据说就比较养胃。”

“说起养生,唐代孙思邈提到的青精饭,也就是乌米饭,倒是非常应景诶。我们这边有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据说是防蚊虫叮咬的,”我一边翻手机一边翻书,“你看,杜甫就喜欢吃乌米饭,给好基友李白写诗还特地强调‘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呢?不过……”

“不过怎么了?”老板从身后抱紧我,轻轻咬我耳朵,“是不是不会做?”

“不知道乌米汁能不能网上买,这个我没做过诶。”

“我小时候看妈妈做过,”老板想了想,“就是把浸泡米的水换成乌米水,大不了就失败嘛,饭肯定是能吃的。”

“那,我们先试试,实验成功再喊匠仔他们。”

在我们耳鬓厮磨的时候,群里的话题已经从主食跑到了肉食。在牛肉、羊肉、猪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肉食之外,匠仔还提议说在选项里加上鹿肉,他的理由是根据《礼记》记载,周天子的“八珍”里就有鹿肉,而根据考古发现,鹿在汉代也是一种常见的肉食,到了魏晋,《齐民要术》中也介绍了不少鹿肉的做法。

“但是啊,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吃到鹿肉了,总不见得为了吃顿饭,去良渚偷偷猎只鹿吧,”高千吐槽说,“总是想凑四样东西的想法要不得,就在牛羊猪里选吧。虽然我不太喜欢羊肉的味道,但宋人就特别喜欢羊肉,认为羊肉鲜美,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从北方民族购买,导致‘贸易逆差’,不利于国内畜牧发展和边境稳定。”

“所以苏东坡带头,推动猪肉‘逆袭’,其实我国先民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养猪了,而且猪肉在肉食中的占比一直在上升,毕竟猪产肉多,”我在群里回复说,“要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导致吃羊肉的风气席卷全国,可能猪肉会和小麦一样,慢慢变成中国食物的主流。”

“说起小麦和猪肉,它们倒是有个相似之处,就是和古代战争有关,”老板一边翻书一边说,“张良仁认为,正因为有了较为成熟的畜牧业,商人的军队(贵族军队)才有了长期食肉摄入蛋白质的基础,从而有了健壮的身体。‘我武惟扬’背后,除了商汤能够施行仁政,得到民心,以及锋利的青铜武器与驾车作战的技术外,士兵有能连续作战的身体素质也很重要。虽然商人始祖之一的王亥驯服的是牛,但考古学家发现,商代的二里头遗址里,猪其实占了更大的比重。说起来王亥的名字就是猪的意思嘛。”

“以前有部电影《无极》,好像里面有个角色的台词就是‘跟着你,有肉吃’,”我不禁笑了起来,“吃肉有力气,能打仗,这是硬道理。”

“到了西汉,小麦在全国各地的推广种植与丰收,同样使西汉在经济上积富,并最终转化为军事上的积强,”老板解释说,“当时汉武帝励精图治,力主征讨匈奴,这就需要足够的战马,而马的食量极大,也就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于是在西汉得到推广种植的小麦顺势成为补充供应草料的重要饲料。换言之,在苜蓿大规模种植以前,士兵和战马是一起吃小麦的,区别只是人吃面粉马吃麦秆而已。”

“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加深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老板你是麦党还是米党,或者是小麦党呢?”

“其实我是番薯、玉米等杂粮的杂粮党哦,”老板转给我一条微信推文,“红薯、土豆里含有不能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利用的抗性淀粉,这种淀粉几乎不会产生能量,也不会升高血糖。所以一日三餐中适当增加薯类,能让我们的饮食结构更健康哦。”

“这么厉害啊,那亲爱的,下次你打饭帮我打一点薯类哦,”我把任务又甩给了老板,“张良仁在书里说,其实番薯、玉米还有辣椒,都是到了明朝才传入我国的,番薯因为耐旱、高产,易于种植,很快就开始从东南沿海向内地传播。不过当时恰逢小冰河期,古人又没能解决番薯种子在冬天难以储存的问题,即便有了这种穿越者们必选的金手指,明朝还是免不了灭亡结局。到了乾隆年间,番薯才向北方扩展,乾隆还下诏要求各省栽种番薯,以免粮食短缺。”

“穿越者倒不一定选番薯,也可能选土豆,”老板笑着纠正了我,“我最近看一本网文,里面的穿越者在古代‘种豆得豆’,种大豆得到了土豆。另外玉米也因为耐旱、易栽种的特点,和番薯一起被清朝的农民在山地种植。可以说,正因为番薯、玉米、土豆等作物在我国的引入和扩散,才能支撑起清朝的人口膨胀。”

“崇祯跌倒,乾隆吃饱啊。”我感慨说。

“其实这些作物一开始是从嘉靖和万历年间流入国内的,结果嘉靖皇帝硬生生错过了这么大一个祥瑞,脑子里估计就想着一公一母两只白鹿呢,”老板补充说,“不过,都支持改稻为桑的国策了,我们还能对嘉靖报什么期待呢?”

在群里定下以“蒜泥白肉”致敬苏东坡后,我们对于饮品倒是出奇地一致——葡萄酒和茶。按照张良仁所言,葡萄酒很早就进入了我国——甚至比“葡萄美酒夜光杯”还要早得多。随着“丝绸之路”和西域连通,葡萄和石榴等水果从中东波斯一带进入了中国。不过在当时,葡萄酒是非常珍贵的饮品。汉末的孟佗用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就搞来了凉州刺史的官职。到了唐代,侯君集平定高昌,带回了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于是葡萄酒得以普及。刘禹锡也称赞葡萄“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高千说到时带两瓶葡萄酒过来。”据说欧美人做客,不知道带什么礼物时,葡萄酒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和老板并不常饮酒,给我们有一点点“暴殄天物”了。

“要不今晚喝一杯?”老板问我,“搭配周天子吃的肉酱盖浇饭和酱拌里脊肉。”

“好诶。”在欢呼雀跃的同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好像都没讨论过蔬菜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