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乍读时以为它只是一部普通的儿童素材的心理学著作,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我们不难发现,该书对于所有罹患或轻或重的抑郁症的患者来说,都是一部难得的读物——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疗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借用了英国银行家、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艰难过程。作者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寻蛤蟆先生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起因,指出童年经历对人生的深刻影响。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对面咨询交流,蛤蟆先生的心理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该书第一章从闷热的天气里鼹鼠烦乱的心情开始写起。鼹鼠之焦躁不安,来自他的好朋友河鼠的友谊和善意。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友谊和善意不是该给人带来快乐和感激吗?
书中提到,河鼠一向比鼹鼠能干,河鼠是鼹鼠的生活“导师”,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指导,甚至救过他的命。然而,河鼠总是把他对于鼹鼠的好意挂在嘴边,有意无意地提醒鼹鼠不要忘记那些难堪的往事。鼹鼠明白,河鼠对他有恩,他也该时刻铭记于心,然而,他宁愿河鼠不要总是对他指指点点,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做自己的事,即便做错了也没有关系。
鼹鼠的情绪,让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往事:1996年夏末秋初,单位承办了一次“全国城区法院协作会”。印象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二个城区法院参加。我作为会议秘书组成员,负责信息报送和一些杂务。或许是因为我刚刚毕业,做事还有些笨拙的缘故吧,秘书组有位同事很热情地帮助我,时常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不厌其烦地跟我说“你应该怎样怎样”或“你不该怎样怎样”……起初,我对这样的热心肠很是感激,也很愿意按照那位同事的建议行事,然而,耳边总是别人善意的指点,慢慢地就失去了自我,即便自己有更好的想法,也还是照同事的说法去做,唯恐辜负了同事的好意。几天下来,厌烦和焦躁情绪开始在心中蔓延,感激之情和腻烦之意交织在一起,整个人都不好了。好在会议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此后的工作也几乎没什么交集,也就慢慢释然了。
鼹鼠把蛤蟆先生最近精神很颓废的情况告诉了河鼠,他们都很为蛤蟆担心,决定一起去看望他,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路上遇到了老獾。他们把蛤蟆的现状告诉了老獾。“我一点也不吃惊,”老獾说,“我们没必要批评自己的朋友,但是我早就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就不赘述了,可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必须有人不容置疑地告诉他,他得振作起来!”
听着老獾讲话的语气,我们是不是会联想起自己身边也有一位“老獾”?几乎每一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一位自命不凡的大人物。他一定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他以教师爷自居,跟他在一起,你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他总是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千万别指望他的言论会有什么营养,也别指望他会认真听你说点什么。你好不容易插上一句话,企图岔开话题,讲一点别的什么,倘若你一旦提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他一定会立即接过话头,对你提到的人或事评判一番。好像这个世界上的人他都认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鼹鼠跟河鼠只是把蛤蟆先生的现状告诉了老獾,他们并没有评判蛤蟆先生的言行,也无意评判,他们只是想去帮助他。可老獾呢?他竟然说他对于蛤蟆先生出现这样的状况一点都不吃惊,似乎他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接着又说什么没有必要批评蛤蟆,其实,他说“但是”这个词时,他就已经开始批评了。下面关于“蛤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的评价不是他要讲的主题,重点是“可”后面这句“他骨子里是软弱、不安分的”的评语。老獾决定陪河鼠和鼹鼠“一起去跑这趟好心的差事。”他说:“必须有人不容置疑地告诉他,他得振作起来!”讲这句话时,老獾居高临下,表现出毋庸置疑的威严,好像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让蛤蟆先生立即精神振奋起来。还有,这里的这个“人”,是不是也该毋庸置疑地与老獾对号入座呢?
蛤蟆先生的这三个朋友严正告知他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立即去接受心理咨询。然而,蛤蟆并非不想振作起来,他只是没有办法做到。对于蛤蟆先生是否听从他们的建议,河鼠跟鼹鼠并没有把握,老獾却表现得很是自负,他认为,如果蛤蟆连他的忠告都听不进去的话,那么,蛤蟆就一定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蛤蟆先生听从了朋友们的劝告,去到一个叫做“苍鹭小筑”的大房子,向咨询师苍鹭求助。
蛤蟆先生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在苍鹭的帮助下好起来持怀疑态度,苍鹭的一句话让他初步打消了这种想法,决定试一试。苍鹭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咨询的过程并不顺利。蛤蟆自小在父亲的严格管束下,对于世界的看法,几乎没有思考的能力,即便有了一点自我认知,倘若别人跟他有不同意见,他也只会去顺从。他没有自信,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价值,周围的人都受人尊重,而他“却象个笑话”。
通过前两次面对面的交流,苍鹭发现二十多岁的蛤蟆先生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下的“适应型儿童(Adapted Child)”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来源于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由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它描述了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与童年时期相似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状态。根据TA理论,儿童自我状态可细分为自然型儿童(Free Child)、适应型儿童和叛逆型儿童(Rebellious Child)三种类型。自然型儿童的特点是自发、天真、充满创造力,能自由表达快乐、悲伤或愤怒;适应型儿童为了适应外界(如父母、规则)而压抑真实感受,表现为顺从或妥协,这类儿童常常因害怕被批评而不敢表达意见,过度讨好他人;叛逆型儿童通过反抗或挑衅应对外界压力,可能源于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常表现为故意唱反调、赌气、破坏规则。
适应型儿童状态和叛逆型儿童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面干预,这种负面状态就会逐步恶化。蛤蟆先生对于外界因素的过分顺从和妥协,最终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深陷抑郁症而不能自拔。幸运的是,苍鹭找到了他的症结所在,他自己也想改变现状。在苍鹭的不断引导和启发之下,蛤蟆先生意识到,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正当蛤蟆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苍鹭也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起色,两人都对今后的交流充满期待的时候,老獾突然造访蛤蟆庄园。他对蛤蟆先生颐指气使、评头论足,并对蛤蟆先生缺席村校董会和无所事事地“发呆想事情”以致罹患抑郁症,进行了无端的指责。这让蛤蟆先生“开始感到愤怒,可愤怒很快化为悲惨的心情。”
老獾的无理指责和让蛤蟆先生将校董的身份转让给他的无耻要求激怒了蛤蟆先生,但他还是强压怒火,委婉地拒绝了老獾让他立即写辞职信的“命令”。看起来,这对于蛤蟆先生按部就班的正常心理咨询过程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让他的心情重又悲惨起来。但苍鹭从接下来的咨询交流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蛤蟆先生的微妙变化:有了发怒的欲望,并学会了反抗,不再一味地妥协和退让。
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蛤蟆并不自知,他再次陷入了自责。他认为自己不该拒绝老獾,也不该发怒,他认为“老獾终究还是对的”“他当校董比我好得多”。就这样有意无意地成为了老獾的同谋,把自己当做囚犯一样审判。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蛤蟆又被这种自我谴责所折磨。他寻求苍鹭的帮助,苍鹭却说:“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他提醒蛤蟆对自己好一点,尝试着停止自我批判。
河鼠和鼹鼠也发现蛤蟆先生最近又失去了刚刚焕发的一丁点光彩,但当他们听说蛤蟆先生拒绝了老獾无理要求时,还是惊讶于他的巨大变化!他们知道,此前的蛤蟆先生是绝不敢反抗老獾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蛤蟆又进一步克服了如老獾般那样的“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给他带来的困惑与烦恼,开始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
“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用理性、客观和基于当下现实进行思考与行动,不为过去的经验或情绪所支配。 表现为可以冷静分析信息,权衡利弊,做出适应性的决策。 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处理复杂情境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就会理智的调动我们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会被过去的父母声音所支配,也不会被适应型童年情绪所困顿。
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会时常反思和评估自己的言行,耐心倾听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不立即予以反驳。我们不要动不动就跟他人争论,因为单靠争论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相反,争论只会让人更加固执己见。
书中有这么段对话,蛤蟆先生问:“你是说愤怒的人是故意愤怒的吗?”苍鹭回答:“当然,不然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乍一看,这句话很难理解。不是有个词语叫做“怒不可遏”吗?我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怒,难道也是自己的选择吗?
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认真感悟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就会明白,“愤怒”的确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不选择,谁又会钻进我们的脑袋,强迫我们发怒?理解了这句话,那么“欢喜”“悲伤”等一切情绪,都是我们的主动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是一种无意识地“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
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这句话很难听,却是真理。
动不动就责怪他人,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的人做的事。处在这种状态的人很享受这样的感觉,因为,他将困难和不愉快归责于他人,将造成连自己都不满意的现状归因于时运不济,心理上就没有了负担。他们从来不想反思,不愿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源。他们应该有能力发现问题,或者说,他们可能已经找出了问题之所在,只是不愿面对,不想归责于自身,不愿背负自己该负的责任。将问题归责于他人,甚至归罪于社会,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最轻松。这样就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他人,用攻击和谴责别人来维护可怜的自尊。
不自信的人或者说内心自卑的人往往敏感易怒。愤怒的人总是在怪罪别人,从来不会觉得内疚。条件反射式的发怒是他们无意识的自卫方式——将怒火投射出去,借以掩盖内心的恐惧不安……
故事最后,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帮助下终于找回了自我意识,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了起来。他已经能够很自如地管控自己的情绪,能有意识地控制冲动,也深知延迟满足的重要性;蛤蟆先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完全能够做到自我认同,不再自怨自艾,他也学会了求同存异,宽以待人,不再对他人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