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个白天,对于《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的内容,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
不得不感慨一下,啊!原来是真的老了!
这本书的内容,不能说生涩难懂吧,因为这些字,虽然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怀海特真不愧是当时顶级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我这脑子是一点儿跟不上,需要多读多锻炼。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其实说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本)的38页,说过类似内容“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了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
对于这段话,真的很喜欢。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工作九年,现在留下来的,是一些生活常识,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当然啦,也许某一天,根据需要,能唤醒一部分知识。可是,就现阶段而言,刚教完五年级,只记住了五年级的内容,大脑已经不存货了。啊!好尴尬啊!
《教育的目的》严中慧译本(微信读书app可以阅读)的33页,“教育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过程,需要耐心,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学习没有捷径,不可能通过虚幻之路获得高明概括。”
对于这段话,太喜欢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段话道出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他从来不是追求速成的赛跑,而是一场浸润时光的耕耘。
“一分钟”,可能是孩子对着一道计算题在练习本上反复演算的痕迹,可能是孩子记忆一个单词时的专注。这一分钟里没有惊天动地的突破,却藏着知识从模糊到清晰的跳跃,像一粒种子在土壤里悄悄伸展出第一片胚根,沉默而坚定。
“一小时”,可能是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为一个知识点反复推敲、讨论,从各持己见走向理解的探索;可能是孩子们通过一篇文言文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理解的过程。这一小时里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藏在学生对于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里。
“一天又一天”,则是在这场耕耘里最漫长的,从早上放下书包去操场的晨跑开始,到天色已晚背上书包的满足;是刚接触新学科新老师的茫然,到慢慢找到学习节奏后的从容不迫。它藏在对一个知识点从“似懂非懂”到“举一反三”,藏在老师日复一日的耐心讲解和陪伴里。
教育的美好,就是在这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又一天里,慢慢积累,自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