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荒火的辉煌》的高位思考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0-06 09:22:3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于荒火中见生命之光

——《荒火的辉煌》的高位思考

文/语文汪

  《荒火的辉煌》篇幅不长,却激起层层关于生命、自我与成长的涟漪。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孩子走进这篇文章的深处,不仅是读懂一个女孩的救赎故事,更是引导他们透过文字,触摸背后关于希望、勇气与自我接纳的永恒命题。

一、题目“荒火的辉煌”:不止是光明,更是生命的重生仪式

  初读题目,“荒火”易让人联想到燃烧的火焰,自然关联到艾青诗歌中“火把”“太阳”所象征的光明与希望——这是最直观的象征意义。但当我们跟着女孩的脚步走完那一夜,会发现“荒火的辉煌”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场完整的生命重生仪式。

  荒火燃烧前,是“浓墨般的黑夜”“冷漠睡着的世界”,是女孩心中“让黑夜收留自己”的绝望;荒火燃烧时,“干燥的草堆呼的一声燃烧起来”“漫长的火龙向远处蔓延”,火舌舔舐荒原的声音、映红夜空的光芒,打破了死寂,更打破了女孩封闭的内心——那噼啪作响的火焰,是对抗绝望的呐喊,是生命力的热烈绽放;荒火燃烧后,“荒原变成焦黑的、待开垦的土地”,焦黑之下不是毁灭,而是新生的可能——就像女孩咬下带皮土豆的那一刻,她吞下的不仅是食物,更是“重新活一次”的勇气。

  这种“辉煌”,是毁灭与新生的共生,是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孩子们:生活中有没有像“荒火”一样的时刻?可能是一次考试失利后的重新振作,可能是被他人误解后的自我坚守——那些看似“摧毁”我们的困境,其实都在为“新生”积蓄力量。

二、“自己为王”:打败“纸老虎”的,从来不是别人

  文中女孩的“敌人”,表面看是同学的嘲笑、老师的不解、黑板上那只刺眼的“六指手”,但本质上,是她对自己“六指”的厌恶,是内心深处的自卑与自我否定——这才是真正的“敌人”,而那些外界的声音,不过是放大这份自卑的“催化剂”。

  当女孩在黑夜里想“让黑夜收走自己”时,她是向这份自卑投降;而当她在荒火中咬下第一口土豆,在焦黑的土地上写下“我要回家去了”时,她才真正打败了那个“敌人”。这正印证了“一切强大的敌人都是纸老虎”——所有能让我们痛苦的,从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孩子们:自己是否有过“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刻?比如觉得自己跑得不够快、画画不够好、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当我们害怕这些“不好”时,它们就成了“老虎”;但当我们试着接纳这些“不好”,甚至试着为改变它们努力时,“老虎”就会变成“纸老虎”。就像文中的女孩,她最终没有“去掉”六指,但她不再因为六指而否定自己——因为她明白,“六指”不是她的全部,她还有清脆的嗓子、有选择“好好活着”的勇气,她才是自己生命的“王”。

三、拥抱“不完美”:别人是配角,自己才是生命的主角

  文中的同学说“六个指头在灯光下一晃,还不把前排的人吓跑了”,这些声音像针一样扎在女孩心上,让她把右手藏在衣袋里,甚至用牙齿去咬那根多余的手指。此时的她,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主角剧本”,自己成了迎合别人眼光的“配角”——她以为只有藏起“六指”,才能被别人接纳。

  但哑巴老人的出现,悄悄改变了这一切。老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评价她的手,只是给她皮袄、烤土豆、点燃荒火——老人的善意,无关她的“完美”或“不完美”,只因为她是一个需要温暖的女孩。这份不带评判的接纳,让女孩渐渐明白:别人的眼光从来不是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自己才是生命的主角,别人不过是路过的“配角”。

  所以,当女孩最终写下“我多喜欢辉煌的荒火啊”时,她喜欢的不仅是火的光明,更是火所象征的“不完美中的生命力”——荒草是“不完美”的(杂乱、枯萎),但燃烧时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她的“六指”是“不完美”的,但这“不完美”并没有淹没她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孩子们:请写下自己的一个“小短处”,然后再写下三个“我的优点”。你会发现,“短处”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就像苹果上的一个小斑点,不影响苹果的甜;而拥抱这些“短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完人”的底层逻辑——不是没有缺点,而是不被缺点定义。

四、深化思考:荒火之外,还有那些“温柔的救赎”

  通篇读完,除了荒火的“辉煌”,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深挖——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温柔救赎”,它们和荒火一样,照亮了女孩的生命。

  首先是“自然的善意”。文中两次提到自然的细节:一次是黄昏时河沟里的小蝌蚪,“那么多那么多的朋友”,让女孩“情不自禁又湿了眼眶”——那一刻,自然的热闹与她的孤独形成对比,却也悄悄在她心里埋下“渴望联结”的种子;另一次是文末“荒野里有一朵晚秋的花在注视她”,晚秋的花本是凋零的象征,但在这里,却像一双温柔的眼睛,见证她的“重生”——自然从没有抛弃她,只是她之前被自卑遮住了眼睛,看不见这份善意。

  其次是“沉默的力量”。哑巴老人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但他的行动却比语言更有力量:盖在身上的皮袄是温暖的力量,热乎乎的土豆是生存的力量,点燃的荒火是希望的力量。这让我们思考:真正的帮助,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看见”——看见对方的痛苦,用行动传递善意。当朋友难过时,是“别难过了”这句话更有用,还是递一张纸巾、陪他坐一会儿更有用?让他们明白,温暖从来不是靠语言堆砌,而是靠真心的“看见”。

  最后是“成长的闭环”。女孩一开始想“告别太阳和晚秋的大地”,最终却“向着明晃晃的太阳走去”;一开始“不愿脏着脸告别”,最终却“连着焦黑的土豆皮一起咀嚼”;一开始把右手藏在衣袋里,最终却能坦然地在荒原上寻找老人——她的成长,是从“逃避”到“面对”,从“否定自己”到“接纳自己”的闭环。而这个闭环的完成,不是靠别人的“拯救”,而是靠她自己的“觉醒”——荒火和老人只是“催化剂”,真正让她站起来的,是她内心深处“想好好活着”的念头。

        这篇文章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女孩遇到了老人”的巧合,而是“女孩最终救了自己”的必然——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黑夜”和“荒原”,但只要心里还有一点“想活下去”的光,就总能等到“荒火燃烧”的时刻,总能在焦黑的土地上,重新长出属于自己的“希望”。

        孩子们,生命的辉煌,从来不是没有黑暗,而是在黑暗中,依然愿意向着光明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