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说是读后感,但其实大部分都是我感觉一些句子或者一些段落作者的语言文字,写的很不错的,我拿出来分享,也是记录,毕竟电子版随时打开手机能看,纸质版的我还要从书柜拿出来。
我仍然漫不经心,也不快乐,对人生规划缺乏敬意,在别人眼里我还是一副不太靠谱的样子。
即使在更年轻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相信过人和人能永远在一起,其实是在我最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也知道这亲密之中仍有疏离。
但是我也很清楚生活本没有高低之分一个人应该如何去生活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我只是顺应着我的本能和天性选择了让自己感到自然安宁的那一种。
从某种意义上说,独自生活和这个游戏有点相像,你要一步步吞咽懦弱,痛苦,多心,孤独以及生活的各种碎片,多看那些巨大的是以压垮你的伤害,学会避障,学会自我保护,你的缘不断扩大,再扩大,最后你就是自己的宇宙。
那种蓬勃的潇洒自若的不扭捏的生命力,几乎影响了我一生的审美,尤其在青春时期。
沿街的那一排门面。有一两家卷帘门白天从来不开,晚上也只开一半,屋子里隐约透出来暧昧的暗红色的光。
(我就知道不仅仅是我遇见这种情况。)
拟人化
但这些生活细节到底还是让彼此都感到束手束脚,会有压力,有时也很尴尬。
我在那张床上躺了一会儿,在轻微的翻身也会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仍然觉得这是别人的房间。充满了陌生的气息。
我用多付一点房租的代价为个人空间筑起一道屏障。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如果想不影响别人,也不会被别人干扰的去完成某件事必须长时间里独自一人。
“打工”现在听起来有一种淡淡自嘲的幽默感。
(谁还不是打工人呢)
确实这个标签有点摘不干净
我很喜欢看杂志,小学每学期订购杂志
“彼时纸质阅读看似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在那片广阔的土壤里,我们每个人都傻傻的以为这会是天长地久的营生。”
写文字的人尤其在创作的初期,总有种莫名其妙的狭隘的清高
然而萌妹的我站在那个时间点上,既不能预知未来,也没有足够的远见和智慧参破这并非个人能力能够左右的结果,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我在这个环境里始终不得要领,每天都活在一种无法言说却实实在在的痛苦中。
我不仅工作能力一般,为人处事也欠缺练达圆融。(太难了,我无法圆滑处世)
人不可能同时谋求安稳和自由。
22岁就确定自己要做一生的职业了。
在那些停顿的间隙,我轻轻的听到你的呼吸和外面汽车的鸣笛声。
我很清楚,结识的人再多,往事再冗杂,总有几张面孔是特别鲜明的。总有一些情感关系区别于我们和其他人。
我自童年起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养人鼻息的处境,人生行至此时,忽然感觉忽然开朗,仿佛看见了另一种可能性。
那晚我们究竟聊了些什么已不可追。,只觉得天地都很安静,他说起的一些地方我没有去过,他提起了一些书,我还没来得及读。我很少说话,脸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羞怯的微笑,那的确源自深植于内心的自卑感。
人生的故事不像小说有明确的第一章,但一切的纠葛的确是从那张四四方方的木头桌子开始的。
好像是我是他并不得意的人生中,唯一恒久有回声的存在。
我在纸上写道:没有在原地等待过的人不会知道双腿无法弯曲的感觉。
他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语言最生动犀利的,从不讲究迂回委婉,总是直抒胸臆。10年后她说话的风格依然如此。
但我还是买了便携的笔记本,或许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我总认为自己随时要起身离开。
而我总在一旁站着,冷眼看着,觉得那一切和我没有关系。
“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世间许多的事其实都有漫长的伏笔。”
而他生性洒脱,并不纠结于离开的人和妖者的爱,远比我务实。
那是我第一次隐约认识到并不是只有你爱的人才有能力伤害你。
从容自信稳重还有一点恬淡。
亲手从当地带回去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是的,很多人都在从QQ到微信之中断绝了联系。
一个关注很多年的女作家琉玄也是湖南人,感觉她俩某些方面很像。
真正的奢侈是将时间用如泥沙。
她无心的一句话,一个建议,对于彼时被情感问题搞得奄奄一息的我来说,倒像是救命的良方。
很奇怪,有些事情离得越远,反而越清晰。
“我必须经历那样的自我放逐和锤炼。我的直觉也是正确的,哪怕至少走一段路我都不是完整的我。”
但心事沉沉的我需要的不是清净,而是热闹的人间烟火。
它像是一个沉默的老师教会我生活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一件件具体的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
有时候亲缘关系会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拧巴的状态,对方希望你好,你也希望对方好。但你们就是无法和平共处。
坚忍
在种种际遇和命运的交错之间,我始终相信它。
是的,没有意义就强行提炼出一个意义。
看似清晰坚定的自我选择,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随波逐流或顺势而为。
青轴键盘声音最大
恰如其分
摆脱消费主义陷阱
你该如何向没有经历过冬天的人解释什么是雪呢?
不再是能轻松欢快了,琐碎的关系,叮咛嘱托又显得太过郑重,于是对话戛然而止。
我也会点删除
忍受搏斗直至孱弱时无奈屈服
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使命,在我们约定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他所担负的缘分就到这里了。
写作的人都擅长用文字粉饰生活的疮疤,但话术无法稀释人生的苦涩。
有
又一个日语单词:独自生活
互相安抚吧
我越来越了解一个事实,虚无是无法消解的,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做出各种尝试,不过是摆出一个抵抗的姿势。
越是深沉浓烈的情感越要节制表达,越是不想再提起的事越要写下来。
你无望地想着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当一切结束之后,在巨大的苍白和恍惚中,又无法想起究竟哪一天是一切的开始。
旅途中结交的友谊本质就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人生茫茫,三十岁只是一个普通的刻度,它并不意味着任何答案或结果。
是的,有些东西没有办法用经济的方式去处理。
越是在动荡和未知里,越要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以一种惯常的方式继续生活。
其实我心里并不真的那么害怕,但在那种气氛下,如果你表现出轻慢或者是不以为意,那就会显得很傻。
性格影响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好在文学终究比人生长久。
在这种近乎窒息的境界里,我活了许多许多年以前我能借着旅行冲破它。
我也没有办法冲破很多东西。
孤僻,冷淡,独立,喜欢安静,抗拒过度的亲密关系,不容易兴奋,也很少真正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我们如出一辙的不讨人喜欢。
爱的本质
人生既怕没有参照,又怕有特别具体的参照。
旅行剥离了人的社会属性,你以自己最原始的面貌与世界坦诚相见。
我想要的是清爽干脆的情感关系,如果有一点不对劲,我就会马上抽身,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为对方找开脱的理由,反过来内耗自己。
如果不能从自身出发,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欠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再好听的道理都不过是话术。
团聚,明天又是国庆佳节,去姥姥家吃午饭的一天。
我们怀着对人生的喜忧参半,爱恨交织,试图在各种具体事件与抽象情绪混杂而成的网中锚的一个点,从而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准确的坐标。
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生活重心的转移,或许还夹杂着彼此不方便道破的失望,我们联系逐渐减少,最后也就成了通讯录里一个删不删除都没有区别的名字。
在我这种胆小鬼眼里,世界没有这么简单,成功也没有这么简单。
面对这些陌生人和陌生的状况,我总是高度紧张,很少说话,沉默的态度看起来像是一种诚恳的谦卑。
有人就是很想感叹一句ta命好。
更符合人类审美的动物总是会获得优待,总是会有更多的机会。
每当这时我的心就会剧烈跳动,但我又不得不拼命。抑制那段战力,怕我的期待经不起验证,担心最轻微的确认也会变成道德绑架。
我们都对自己有着不同程度的失望,可生活不是静止的,它不会等我们修复了这些失望之后才继续。
我们终究只能自己寻求脱困之法,拿一把小小的凿子在巨石和泥沙中耐心的凿出一条狭窄的生路。
低欲望,低能量,不慎厮杀,不愿挑衅人生,也不太乐意接受人生的挑战。畏惧喧闹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想躲起来清清静静过日子的气息。
你觉得呢?
那种委婉里藏着我们尽可能回避任何冲突的小心。
在这个阶段我所见的大部分人都经过许多力量和摔打,大家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掩饰的功夫,境遇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喜悟总不会太明显的写在脸上。而她有种与年纪不大相符的单纯和透明。
她总给我感觉很轻,像一朵云,或是树枝上的嫩芽和花苞之类,不太经得起风雪摧残。
但她是先尽人事,再尽人事,最后才听天命。
重要的是那个扣门的动作让她得以喘息。
她令我明白是你做的那些事,你承担的那些事,最终决定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命的长度各有参差,人类眼中一朝一夕的得失对小动物来说可能就是一生一世。
我试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里寻获某种一成不变的事物。
张子枫的那个电影叫做《我会好好的》
人与人也不一定有边界感
人不能仅凭着冲动做决定,尤其是为他者决定,只有烧昏头脑的热情,而没有理性的可执行方案,这是不正确的。
我真的看哭了,做这些她和每一只猫猫的相处看了之后很动容。
我知道她应该是《一粒红尘》被拍成电视剧了
还有之前看过散文集《我亦飘零久》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段独自生活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