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要有光》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09 10:21:4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要有光》读书笔记

读这本书是因为梁红教授参加了B站的访谈节目,还有罗翔教授作为嘉宾。公众号限制插入B站视频小程序,对这一个小时的访谈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搜索。访谈涉及书中内容。

梁鸿教授的基层调查青少年心理问题,这么多学者推荐,发现问题需要勇气,解决问题需要探索。但前提是问题,不要藏着掖着。书的葫芦里卖什么药,很好奇。

开特殊补习班,专门收问题学生的阿叔(本身自己就有多动症,理想主义者,非常让人敬佩)“他对孩子有多耐心,对家长就有多暴躁;他对孩子有多信任,就对家长多不信任。他不相信家长能改变自己。”大实话,成年人无可救药,做青少年工作的工作者都深有体会。书中有大量的青少年自杀、自残、极端行为、精神病发作的个案。很多的孩子病情只是控制,家长就急于让他复学,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沟通方面没有改善,病情复发又回到原点。
在孩子面前诉苦,只是一种道德绑架,不会真正激发孩子的共鸣,而这是中国家长最擅长使用的一招。孩子变成了情绪的垃圾桶,当然不是说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脆弱,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真诚。“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孩子最讨厌的话。

书中的精神病医生谈到自学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流派),孩子在接受访谈时谈到,自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甚至懂得一些佛教的经典,还谈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阿叔会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当孩子焦虑时,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逐个分析想象最坏的结果,引导改变认知。他也会告诉家长,不要把孩子问题扩大化、灾难化。涉及到了很多的家庭,夫妻关系本身是有问题的。书中还谈到了精神科医生时间有限,只能在五到十分钟之内开药,没有时间做心理咨询。有些权威的专家,由于门诊量太大,没时间深入病情对症下药。

书中的很多青少年从亲子关系中反思,超越了“烂大街”的把人生中的困境都归咎于的“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理论,从哲学、社会学视角看待问题,比很多成年人的视角更深邃。当然,还有青春期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革命、改良社会,但正因有如此冲劲。青春期的伤痛,或许对他们是一种徽章,每个人或早或晚需要经历成长的代价。
本书中梁鸿教授基层调查线路,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乡镇、农村,第十二章以精神病院医生、院长的视角谈到农村问题:青少年网瘾的背后是感情贫穷、缺乏兴趣爱好的引导;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留守问题;以生育为核心的观念,忽视精神病遗传问题;贫穷导致无力救治精神病的问题。

城市方面的青少年问题,她谈到了优绩主义对家长的焦虑,传导至青少年。冲成绩的高中比监狱还压抑,大部分孩子都患上了便秘胃炎。让我们来看看小镇做题家的时刻表:

学习是终身的事,即使考上了名校,却不会思考。梁鸿教授也批判当代的教育,AI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记忆,资料可以查,而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却被按住长时间的刷题,对思维的破坏!恰恰是这种教育方式和考试与时代是完全不适应。

书中提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教育只有竞争与淘汰,只是为了让家长和学生在独木桥上自相残杀,那么多数的孩子,不会被社会认可,不会被老师、同学们关注。而青春期自我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到他者的影响。

曾经一个心理学教授跟我说“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已经是做父母最大的福报。”青少年教育话题太沉重了,当代的青少年已经不是满足于物质的问题,而是在探寻意义。在社会规训下(福柯)、数字媒体形成的孤岛下、社会单一的价值取向,艰难的探索自我人格的构建与整合。家长需要反思,打破惯性思维,我们的爱不是无私的,在管束与放手之间不断调整,努力维持亲子关系的重要链条。

并不是把责任一味推卸到家长身上,每个时代的家长都受上一代父母抚养人的影响,而每个时代,青少年遭遇的社会环境以及产生的心理困惑是不同的。家长跟孩子沟通时,或许少说对错,而是需要帮助青少年建立批判性思维,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尽早让青少年培养阅读的习惯,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哲学、心理学。书中一个青少年接受访谈时,谈到哲学家们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运作不满,我会去思考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我。哲思的核心简单概括为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第13章,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谈到,教育部“双减”形同虚设。农村生源流失。素质教育变成了更多科目的考试,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哪个学校不卷?但是没有高考会怎样?那么,平民阶层唯一的上升通道就没了。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是一个普通大众相对公平的竞争上岗机制。抛开成绩,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不能把孩子当人看?成绩差就不会有好工作,就注定是个失败者?!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心理老师谈青少年问题

农村的老师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试图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有难度,很多的家长把孩子扔进学校,也附带的把责任也扔给学校。没有家长的配合,农村老师在学生管理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

后记

作为一个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社工和小学生的家长,心情很沉重的读完这本书。家长不是完美的,不需要自责与内疚。只有自责与内疚,缺乏反思与行动,依然会掉入惯性思维,用不恰当的方式去表达爱,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无效的沟通只能带来亲子关系的破裂。指望孩子回过头来理解家长,重新开始沟通,他需要治愈自己才有可能。作为家长,在和孩子成长的相处过程中,长期是处于强势地位,很多家庭矛盾、工作压力、生活的焦虑会以“踢猫效应”传导给孩子。孩子是弱小的,也是无辜的。网络上大量的盈利性为目的的家庭教育、功利的需求的心理学课程本人非常反感。近些年,自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流、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哲学(以中国哲学史为主)、神话、文学、艺术史、宗教、社会学。也感谢互联网时代,线上有很多专家精彩的讲座。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看短视频浪费时间,好书能推荐更多的好书。一个作家或学者花了数年时间写一本书,没什么比读书更划算的事。

每种教育制度都有各自的问题:亚洲的内卷教育,其实美国的精英教育也很内卷。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管会出问题,那么,所谓的快乐教育呢?杨照先生在《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谈到这样的孩子,心里没有承受能力,因为成年人的世界不会只有快乐,那么,他们逃避现实,只会躲到回忆里,或者说人的记忆可以修改,沉迷于虚假的、美好的回忆。杨照《故事照亮未来》101集全,强烈推荐!

生命不是一个个为节点而冲刺的倒计时。以哲学视角看时间是一种主观的概念,引用韩秉哲教授的观点:当代人的时间不仅仅是被加速,还有被停滞堵塞的,碎片化的时间无法构建叙事,进而无法意义。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阅公众号中寻找有关韩炳哲教授的读书笔记。

人是社会性动物,但是面对社会组织不可避免的官僚化,如何摆脱优绩主义?更好的理解社会的运作,给自己一个定位,进而通过社会学给自己实现梦想的勇气与思考方向推荐之前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杨照《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不在此延伸。

罗翔老师说: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是家长,而家长不需要教育考试认证。教育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犯错。意识到问题,逐步的去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不评判,有需要时替他分析,少替孩子做选择。即使学习成绩差,也要接纳孩子,给孩子玩的时间,毕竟身心健康是父母对孩子最根本的期望。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允许他落入一个比我们更下的阶层。知易行难,别等到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追悔莫及。感谢孩子们,让做父母的我们有再次学习的机会,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努力成为孩子的一束光。

用书中 第一部 滨海市 的开场,作为推文的结尾:

于是我在心中默念:
你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有不被定义的自由。
你可以成为任何人,但任何人都无法成为你。
别吹灭那光。
成长快乐。
——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