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京照相馆》影评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10 10:05:39归属于观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南京照相馆》影评

因为百度推的陈楚生的《长安的荔枝》的主题曲才知道除了电视剧还出了电影,看了影评觉得可以一看,走出影院感慨良多的也就是小人物的悲欢貌似从古至今都挺一样的。

        因为一个百度推文说的是佟丽娅带孩子看了《南京照相馆》说了一些该让孩子知道历史之类的话。去看了下影片简介,说了挺多,记住的真的挺简,就知道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影片,给的评价是展现出来的内容很隐晦,很多血腥的地方经过处理不会让人产生直观的不适。


          因为从小看过听过不论是文字上正式的,还是各种人群各种渠道口口相传的,对日本侵入期间各种罪行已经深入骨髓里的清晰,“南京大屠杀”最为深刻,其次“731”,当然还有好多官方的民间的各种记载也见过听过虽然不会清晰的记得地点人物但是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一笔又一笔的痕迹。


       但是还是不是很想去看这部影片,源于来自内心深处对这类事情的抵抗,源于认知里的知道即使片子再经过处理,导演再强的艺术表现,它也不会是一个让人愉悦的存在。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有了更准确的认知,一般看完这类片子,我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低落,不太容易走出来。


       最终架不住身边各种人的各种说,其实真的就是说,看过了,不血腥,值得看。真的,没有大肆的说电影怎么怎么样,就简单的告诉你,看过了,值得看。


我最终还是拖着队友,带着俩娃儿,坐进了电影院。没带眼镜,找不到了[捂脸],看不清字幕,就类似于在看纯外文电影,不光日语听不懂,几个中国人之间的夹杂着地方口语的对话也不是完全听的懂。全程怕我害怕儿子给我一只胳膊让我扶着,小女儿貌似不是特别看的懂还是会为开头日军怀中抱着大的鹅乱叫的镜头露出笑容。


因为知道的太多,了解的太透彻,所以那些屠戮的镜头,那些鲜红的河水,以及女人们的哭喊,幼儿的啼哭,都在沉闷的心中一展而过。
几个小人物构成的主角,几个场景切换的镜头,没有心惊胆战的感觉,因为内心深处知道,都不会有好结果,只不过是早死晚死的问题。


老金妻女死的时候觉得这才正常,那个日本人怎么可能让见证了他们罪行的阿昌活着呢;翻译死的时候正常,一条苟延残喘的生命能活多久呢;阿昌死的时候正常,比起身边的人,他貌似已经多活了很久了;老金死的时候正常,有几个人能活着离开南京啊,尤其是被攻陷后的南京。


       但我还是在影片尾声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即使我有足够的了解和心理建设,也依然流下了眼泪,为那些被杀害的人们,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为那些历史真真实实的存在的屠戮。

       散场出来,心理闷闷的不想说话,队友对晚饭的提议是买点儿现成的吧,别做了。我说好,内心深处在说,真的没啥心情做饭。
坐在饭桌上,队友说,太血腥了,不该带小的去看。儿子说这些都是事实,会不会吓到妹妹。闺女说他们洗相片的过程为什么那么麻烦啊。


       你看,因为了解,我,队友和儿子都看懂了每一个镜头后面的隐晦内容;同样,也因为不是特别了解或者说理解有限,女儿只是看到了影片展示的照相馆里真实的每一个镜头。


       她不知道阿昌能够比别人活的久一点是因为他恰好说他是照相馆的学徒,而又恰好那个日本人需要一个人能给他洗相片;她不知道每一张照片后面的血泪故事;她不知道每一个镜头之间环环相扣的推动到最后展现的是一个怎样血腥的历史场面和让我们知道当年发生一个怎样的历史实情。


       我说,一般这种时候我都比较感性,喜欢说一说。


        其实,小时候看这些类似的片子或者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都是无比的仇恨和心疼,恨那些没有人性的日本人,心疼那些被杀害的同胞。
       再大些的时候呢,也还是恨,不变的是恨那些屠戮者,也多了些其他的,比如说那些同胞们,三十万啊,怎么就不反抗一下呢,就这么被他们简单的杀害了呢(当然这也是当时的认知有限)。


       再后来呢,依然恨那些刽子手,也给了被杀害的同胞们一定的理解,军队当兵的都抵抗不了的,世世代代平庸讨生活的小老百姓,他们怎么可能反抗的掉。


        但现在呢,再看这些,内心深处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情绪了,依然会恨,依然会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重。


       看完电影,心里就一直闷闷的,我觉得闷闷的这个词特别准确。


        就是闷闷的,压的人沉沉的,不会让你亢奋的恨不能去杀了那些屠戮者;也不会让你轻拿轻放甩过这一段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就是闷闷的让你不上不下。


       日本人杀害我们的同胞,他们固然可恨 ,后面我还没说,女儿就说:“我们自己也太弱了才会被人欺负。”你看,她也是还能懂一些的。
        是的,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太弱了才被欺负,不论何时,只有国家强大,国民才能有尊严的生活。这个认知,貌似家庭内部还是比较统一的,深感欣慰。


       我对儿子说:“你知道整部影片留给我最深的是哪个镜头吗?就是阿昌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朋友,不是。'”儿子认同,对,不是朋友。


       是的,我可以不无差别的痛恨日本人;可以理解日本也有好人;可以理解日本老百姓也是老百姓,军国主义横行不是日本普通老百姓能够决定的;也知道国家交往的利害,建交往来肯定是有决策者的智慧。


        但我真的做不到去接受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不会的,永远不会。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也算是观影后感吧,夜深人静,睡不着,就写一写,要不,明天睁开眼的柴米油盐,就都跟着鸡毛蒜皮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