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电影之前,双丰妹子告我说需要提前准备好纸巾,还说终于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票房高。没有任何剧透,带着期许进了电影院。
因为是提前订的票,落座的时候发现两边坐着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有种神奇的感觉。之前在群里聊天的时候,有朋友说带娃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当时没多想,但从电影院的座位上发现老中青三代皆有,到最后看完全程,所有的人面色严肃,就有种感受——原来历史故事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深层次地共情。
电影基调一直是压抑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冷兵器与热武器的对抗、穿着制服却因为太像当兵的,不得不脱下躲避、前一秒还是活生生的同事,喊着说“快脱制服,码头有船可以走”,下一秒就会因为从天而降的炸弹而车毁人亡……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普通人在面对有武力装备的日军时,要么战要么逃要么死……反抗这个词好像比较遥远,或者说在没有武力的条件下,能反抗的人几乎都已经死亡。
站在后世视角,就会想拿起菜刀也要拼一把。可当时数十万民众去哪里找那么多的菜刀?
电影里日军占领南京后开始大规模地屠戮。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武器的普通民众只是可以被屠杀的玩具,亦或是别的什么,总之不是能够被平等对待的人。
所以会有因为哭闹被摔死的婴童,会有被火烧全身的躲起来的人,会有伤痕累累却又不得不艰难求生的无数普通人。鲜血染红河水 根本没有人道主义可言。
当一方处于低位,上位者伪善,那结果可想而知。
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很多。
第一个是日本摄影师需要有人冲洗照片,当他找到可以冲洗照片的人写下纸条时最后添加的那个“两日内”期限。立场的天然敌对,此刻我需要你便给你写附期限的“保命符”,如若在这个时间段内无法证明你的价值,照样会杀你。乃至到后来出现了可以接替的冲洗照片的人时,主角团就已经很危险,所以电影的小高潮便是藏身照相馆的中国军人趴在车底,以纯物理的方式杀掉可以替代他们冲洗照片的日本人,以此来保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