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13 07:33:25归属于观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当灯光渐暗,影院中弥漫着一种肃穆的气息,《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在大银幕上缓缓拉开帷幕,将我拽入了1937年南京城那至暗的岁月。走出影院许久,影片里的一幕幕画面仍在我的脑海中放映,心情也久久无法平静。这部电影,不只是光影的呈现,更是一次灵魂的叩问,一段历史的深刻回响。

电影以南京沦陷时期的吉祥照相馆为切入点,聚焦于一群普通百姓。他们原本有着平凡的生活,邮差阿昌为生计奔波,戏伶毓秀在台上演绎人生,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经营着小小的照相馆,翻译官王广海周旋在各方之间。可日军的入侵,彻底打破了这份安宁。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却惊现日军暴行的底片,从这一刻起,这些平凡人被卷入了一场关乎正义与真相的生死较量。

影片中,日军的残暴与虚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摄影师伊藤表面的温文尔雅难掩其内心的凶残,他用相机记录血腥屠杀,还妄图用“仁义礼智信”来美化侵略,这种道貌岸然的行径令人不齿。翻译官王广海在利益与良知间徘徊,他起初讨好日军,协助行事,可在目睹家人、同胞的悲惨遭遇后,内心的挣扎与悔恨愈发强烈,最终在觉醒中付出生命代价,其复杂的转变让人感慨万千。

最令我动容的,是这些普通百姓在绝境中爆发出的伟大力量与人性光辉。阿昌从最初的胆小怯懦、只求活命,到目睹同胞惨状后逐渐觉醒,拼死守护底片;毓秀虽为柔弱女子,却有着坚韧的傲骨,与阿昌默契配合,在日军眼皮底下勇敢周旋;老金一家沉稳坚毅,为守护真相出谋划策,不惜付出生命。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是在生死抉择间,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正义的执着坚守。就像历史上无数默默抗争的无名英雄一样,他们在黑暗中为真相和尊严而战。

影片里有一个场景让我热泪盈眶:众人在照相馆躲避危险时,小姑娘说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老板老金便用照相馆的幕布,展示出各地的名胜风景,从北京故宫到杭州西湖,从武汉黄鹤楼到万里长城。大家一起念着这些地名,眼中闪烁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即便身处至暗时刻,这份情怀也从未熄灭。

《南京照相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加印日军暴行照片,与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最终成为审判战犯的重要证据。影片将这一历史巧妙改编,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在绝境中对正义的坚守和对真相的执着。它让南京大屠杀不再是课本上那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让我深刻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这部电影的上映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传承先辈们不屈的精神。同时,也让世界看到那段真实的历史,警惕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我们应当从电影中汲取力量,努力让国家更强大,让悲剧永不重演。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历史课,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它将激励着我,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生活的期待继续努力!

于微光处,照见历史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当灯光渐暗,银幕亮起,《南京照相馆》将我拽回了1937年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南京城。137分钟的观影,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灵魂叩间,更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历史课。走出影院,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一幕幕画面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底。

影片以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为核心,将镜头对准一群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邮差阿昌,为求活命冒充学徒;戏伶毓秀,坚毅勇敢;照相馆老板老金,沉稳且心怀正义;还有那自私懦弱、在良知与求生间摇摆的翻译官王广海。他们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过着平淡的生活,却因日军的侵略,命运被无情地交织在一起。

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的他们,原以为只是换取生存机会的无奈之举,却未曾想,一张张底片显影后,日军屠城的血腥罪证--砍头、活埋、枪杀、妇女被凌辱的惨烈画面,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些画面,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们的内心,也唤醒了他们心中的愤怒与良知。

阿昌的转变令人印象深刻。起初,他只是个胆小怯懦、只求保命的邮差,面对日军时恐惧到颤抖。可当亲眼目睹同胞的悲惨遭遇,尤其是看到无辜婴儿被日军残忍摔死,他内心的爱国之火被瞬间点燃,开始勇敢地与日军抗争,为守护罪证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从平凡到英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绝境中的觉醒,也让我们相信,即使再渺小的个体,在正义与良知面前,也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电影里,有一幕让我热泪盈眶。众人在照相馆躲避危险时,小姑娘说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老板老金便用照相馆的幕布,展示出各地的名胜风景,从北京故宫到杭州西湖,从武汉黄鹤楼到万里长城。大家一起念着这些地名,眼中闪炼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那一刻,即使身处黑暗,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骨子里深深扎根的家国情怀,这情怀从未熄灭。

影片中,日军强迫百姓拍摄“亲善照”,一边是假笑的摆拍现场,一边是同步发生的街头枪杀。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日军的虚伪与残暴揭露得淋漓尽致。阿昌利用“双重曝光”技术在“亲善”底片上叠加暴行画面,每一张胶片都成为了射向日军谎言的子弹,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平凡人在绝境中的智慧与勇气。

《南京照相馆》的意义,远不止是一部电影。它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大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它更是一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南京大屠杀,那不是课本上冰冷的“30万”数字,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在战争中受苦受难的同胞,更不能忘记无数先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我们要从电影中汲取力量,传承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的街道,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时,更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只有珍惜当下,才能不负先辈们的牺牲;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大地。

黑白影像,不灭记忆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片尾字幕缓缓落下,银幕的最后一抹黑渐渐褪去,灯光重新洒满影厅。可空气中依旧沉甸甸的,观众们都没有立刻起身,仿佛被某种力量牢牢留在座位上。这份沉默,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凝望,投向那段铭刻血泪的历史。

《南京照相馆》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克制。影片没有用喧嚣的爆炸声,也没有用冲锋陷阵的大场面来烘托战争的残酷,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小的切口——吉祥照相馆,暗室、底片、相片成为串联故事的线索。在这间并不起眼的照相馆里,几个普通人于动荡中相遇、生存、挣扎。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只有在恐惧中寻找活路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些普通人,让历史有了真实的体温。

影片中最具力量的,是那些照片。暗室中显影出的影像,承载的不只是画面,更是凝固的真相。照片中,有侵略者摆拍的亲善场景,也有血腥的屠杀画面——杀人比赛、血染河流、遍地尸骸。导演选择不以嘶喊代替表达,而是用持续的沉默让影像自行发声。这种方式,比任何声嘶力竭都更能穿透人心。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导演选择这样的角度去讲述南京的故事。影片并不是单纯的历史重演,而是一次提醒——提醒我们历史为何必须被记住。南京大屠杀已过去八十余年,时间无法抹平创伤,反而让它在代代人的记忆中沉淀得更深。然而,随着幸存者的一个个离去,历史记忆不可避地在被淡忘;与此同时,娱乐化表达和信息碎片化的风险随之而来:热搜替代常识,段子稀释疼痛,复杂被切成十秒短视频。此时,照片的意义重新被点亮——它是证据,也是尺度。它提醒我们,历史不应被裁切成零散的情绪,更不该被流量驱动的叙述偷换。它们把真相交付给后来的人,告诉我们,这些事曾真实发生,这些痛苦与牺牲不容遗忘。

影片里每一张面孔,都令人难忘。历史不仅属于课本上的数字与宏大的叙事,也属于那些无名之人,属于每一位在乱世中求生、在危险中默默守护真相的人。他们或许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名字,却是我们今天能够记住真相、享受和平的重要原因。

影片最后呈现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像无声的问询,也像一份庄严的嘱托。照片中的眼神穿越八十年的时光,依旧凝望着今天的我们。历史的苦难换来了今天的安稳,历史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不是一句口号,它存在于我们每一次自由呼吸、每一次坦然出行、每一次无忧团聚之中。而珍视和平,正是对他们最真诚的告慰。

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伤痛重演;缅怀先烈,是为了让他们的牺牲得到回应。只有不忘过去,我们才能守护现在,更能走向更好的未来。黑白影像或许会褪色,但和平与记忆,永远不应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