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29 11:02:23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01
又重读一遍《包法利夫人》,艾玛的困境和200年后我们的困境似乎也有许多共通性。正如小说的第一句话: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

我们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或者说人人都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

小说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艾玛嫁给了老实平庸相当钝感的包法利先生,婚后百无聊赖对木讷的丈夫相当不满。为了满足心中的幻想和激情,艾玛先是与有同样文学艺术兴趣的年轻学生莱昂暧昧,后由于青涩不了了之,后成了浪荡子罗多夫的情妇,最后被甩开。再后来见到了在巴黎历练了三年的莱昂,再续旧情。但不过只剩欲望,每一次偷情都痛苦压抑。彻底放开手脚花钱,欠了许多债务,最后服毒自尽。

听上去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放荡的女人追求刺激,放着家里真心疼爱他的丈夫以及自己亲生女儿不顾,到处偷情,还借高利贷,以至于自取灭亡,十分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这样理解小说就太过于表面了,福楼拜的野心也不止于此。

不妨进一步想想,艾玛所谓的追求浪费和激情到底什么意思?她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其实艾玛知道他的两个情人并不爱她,偷情也并没有那么幸福。但为什么又何以至此,弃家而不顾呢?

生活和婚姻的百无聊赖,一潭死水的根源在哪里?200年的今天,尽管我们周遭充满了各种消遣方式,也很难说我们不无聊,无聊总是飘然而至。或者用一个流行的词来说叫做倦怠。

反抗这种平庸无聊的生活,尼采也提倡追求激情要做超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浪漫主义有什么错?艾玛又有什么错?问题出在哪?

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艾玛追求浪漫爱情,甚至一次一次给包法利先生机会要重新爱他,这恐怕不单单是虚妄的幻想!某种程度上,她渴望浪漫,也渴望理解,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度的连接。但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丈夫和两个情人,这种连接的建立都惨淡收场。这不禁让我们发问排除欲望之外,人与人之间的难道没有建立深度联系的可能吗?

带着上述几个问题,我们再一次走进艾玛的一生,希望能有一个积极的回答。

02 艾玛结婚前

艾玛是农家女,家境殷实,小时候被送到修道院学习,那个年代的法国通常如此。

在修道院里,艾玛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这没有什么意外,在那个年代读小说是普遍的消遣方式,换做今天大概是看网文和刷短视频。

十五岁的艾玛就这样双手沾满了旧书店的灰尘。后来她读司各特[10],爱上了古代的风物,梦中也看到过苏格兰乡村的衣柜、卫士的厅堂、吟游诗人。她多么希望像腰身细长的女庄主一样,住在一座古老的城堡里,整天在三叶形的屋顶下,胳膊肘支在石桌上,双手托住下巴,引颈企望着一个头盔上有白羽毛的骑士,胯下一匹黑马,从遥远的田野奔驰而来。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第六节
修道院里并不是正规的教育,何况后面艾玛由于反感修道院的约束退学了。可见艾玛内心并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学生,有自己的悸动和想法。换做今天大概是很早辍学,对爱情的浪漫想象主要通过短视频和网文。

可以说艾玛先天不足,对书籍、小说的可能只是处于最为浅显的认识。

小说给我们营造了瑰丽的想象和起伏的情绪,何况是文笔优美,感情热烈的浪漫主义文学!即使受过更多教育,也有很多喜欢读书的人沉浸于书中那个现实中永远不会出现的幻想的独属读者自己的小世界,沉醉于中,久久不愿走出去。

那时,她内心崇拜的是殉难的玛丽女王;狂热地敬仰的是出名的或不幸的妇女。在她看来,以身殉教的女杰贞德、同老师私奔的爱洛伊丝、查理七世的情妇阿涅丝·索蕾、美丽的费隆夫人、女诗人克莱芒丝·伊索尔,像是灿烂的彗星划破了历史的漫漫长夜,而在栎树下审案的路易九世、宁死不屈的勇士巴亚、毒死索蕾的路易十一、圣·巴特勒米之夜对新教徒的大屠杀、头戴白缨冲锋陷阵的亨利四世,还有艾玛难忘的、晚餐盘子上的彩画所颂扬的路易十四,虽然也在黑暗的天空中发出闪烁的光辉,但和那些受到宗教迫害的妇女,似乎没有什么关系[11]。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第六节
与艾玛不同是,更多的人也许会把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分开,不会把书中的故事套用到现实中来。(果真如此吗)

艾玛聪明,悟性很高,能够读懂小说中情感与情绪,换句话来说,艾玛爱的其实不是小说,而是情绪。她并真关心小说里面人,她享受到是小说人物行为卓越带来的情绪的喷发。

因此福楼拜写道:

过惯了平静的日子,她反倒喜欢多事之秋。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第六节
这样对情绪的追求贯穿了艾玛的一生。也许很多人会批判这样行为。但我觉得这也很合理,我们读文学作品,所谓的感受、思索和悲哀,不就是在追求文字带来的情感和情绪吗?我们做一件事原因在于这事能办成还是做这事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两者有何区别?倒是挺值得思考一下。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究竟是图什么?周礼注定不可能恢复了,去做这么一个注定不能完成的事情。感觉他追求的(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和艾玛追求本质并没有区别。

偏题了,回来。艾玛的少女时代是修道院里读书,还有打理农庄,对了艾玛的父亲不善于打理农庄善于做生意,艾玛母亲早逝。于是农庄被艾玛打理的井井有条,后面艾玛照顾丈夫以及他的病人(丈夫是医生)做的极其到位。这和她后面的败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修道院回来不久后,急于改变现状的她遇到了包法利先生,她要抓住爱情。包法利先生是来给艾玛老爹看腿的,这个机会他俩认识了。

下面这一段感觉是福楼拜在写两人的暧昧氛围,语言很平实,画面静中含动。

她又坐下来,再拾起女红,那是一只白线袜,需要织补;她就埋头干起来了,不再说话,夏尔也不开口。风从门底下吹进来,吹起了石板地上的微尘;他看着尘土沿地面散开,只听见自己的太阳穴一蹦一蹦地跳,还有母鸡下了蛋在院子里咯咯啼。艾玛不一会儿就张开巴掌摸摸自己发热的脸,然后再摸摸壁炉前铁架上冰凉的小铁球。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第二节
不管怎么样,也许是出于对包法利医生体面身份的认可还是医术“高明”的崇拜,艾玛成了包法利夫人。

03 夏尔

“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呀?”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第七节
很快艾玛就腻了,平淡如水的婚姻完全不是她理想的样子,太枯燥太乏味,最令人恼怒的是他丈夫还觉得很幸福!

夏尔谈起话来,像一条人行道一样平淡无奇;他的想法,也和穿着普通衣服的过路人一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笑声,更不会使人浮想联翩。据他自己说,住在卢昂的时候,他从来没想过上剧场去看看巴黎的名演员。他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击剑,更不会开手枪。有一天,她读小说的时候,碰到一个骑马的术语,问他是什么意思,他竟说不出来。一个男人难道不该和他恰恰相反,难道不该无所不知,多才多艺,领着你去品尝热情的力量、生活的三昧、人世的奥秘吗?可是这位老兄,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能教你知道,甚至自己根本不想知道。他以为她快乐,不知道她怨恨的,正是这种雷打不动的稳定、心平气和的迟钝,她甚至于怪自己不该给他带来幸福。

《包法利夫人》第一章第七节
他们压根是两类人,艾玛也没有对丈夫诉说自己的苦闷和烦躁。夏尔就那么享受着“美好”的婚姻生活,妻子把家务都料理得很不错,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妻子的不对劲。

夏尔的迟钝和笨拙贯穿始终,他自始自终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多次主动把包法利夫人送到情人手中,对妻子无限的包容,始终疼爱妻子。毕竟夏尔出身也不太好,资质平庸,根本不理解妻子的那种浪漫小说中浪漫爱情的幻想,更无从满足了。

在整本书中完全没见夏尔和艾玛有过深入的交流,两人完全没有共同的兴趣,其实我疑心包法利先生就没有兴趣爱好,最搞笑的是带艾玛去听浪漫主义歌剧,夏尔、搞不清楚剧情,艾玛简直无语懒得理他。

直到艾玛死后,过了很久夏尔才只能艾玛背着他干了什么!自己无奈的痛苦抑郁死去。至死也没有怪艾玛也没有怪他的情人,非常窝囊。但是他除了艾玛父亲唯一爱着艾玛的人。

夏尔真的爱艾玛吗?表面上看起来如此,什么都想着艾玛,无比信任和宽容。但是如此深爱一个人难道不会夹杂着嫉妒和占有欲吗?我没有见过如此博大的爱。

换句话说,夏尔只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他所谓的爱艾玛只不过是爱一个他脑海中的艾玛。作为一个正常人,妻子的异常绝对不可能发现不了,迟钝绝不是借口。

另外一种可能行是认知的问题。认知是一种工具,人不是天生就有的。我记得以前有一个朋友买了一个红色的书包,我很震惊,世界上怎么会有红色的书包?从来没见过,但是自从见到了这一个红色书包后,接下来几天我发现我到处都有人背红色的书包。原来不是没有红色书包,只不过我以前从来没有“红书包”这个概念,因此就当作不存在了。

或许亲爱的妻子出轨对于打小老实的包法利先生来说是不可能想象的,因此他压根不往这方面想。但是这样的解释说明了夏尔认知方面也是有缺陷的,对夏尔也不是好的评价。

另一方面,从来也没看到夏尔觉得生活太无聊或者抱怨写什么,有可能是他需要忙着工作,而艾玛没有工作闲暇很多。

总的来说这对夫妻性格差的太大,夏尔更适合过日子,也更无趣。

04 莱昂(1)

尽管身为医生的夏尔医不好包法利夫人的心病,他选择搬家到荣镇,换换空气,兴许能治好妻子的病。

于是遇到了莱昂,精神出轨。

莱昂和艾玛太像了,无论是当时的心境还是兴趣。都对当前生活很不满。荣镇是一个乏味的地方,整日郁郁寡欢,没有能够打起兴趣的事情做。于是艾玛这个少妇一到,莱昂就注意到了,盯着看。

在壁炉的另外一边,一个头发金黄的青年人在不声不响地瞧着她。

·······
“钉在一个地方不动,”实习生叹口气说,“真是无聊透了!”

《包法利夫人》第二章第二节
两个人都无聊!

很快就聊到一块去了,两个人都喜欢宏大的景象,都喜欢音乐。

“啊!我真爱海。”莱昂先生说。“难道你不觉得,”包法利夫人接过来说,“在无边无际的海上遨游,精神也更自由?只要看海一眼,灵魂就会升华,内心也会向往无穷,向往理想!”

艾玛接着问莱昂:“你喜欢什么音乐?”“啊!德国音乐,使人梦想联翩的音乐。”“你去过意大利歌剧院吗?”“还没有。不过我明年要去巴黎,读完我的法律课,那时就要看歌剧了。”

小说在这之前没有那么大段大段的对话,这个对话非常的自然,两个人志趣相投有无穷的话题。后面聊到了书。

莱昂分享读书的体验,艾玛忙说“说得对!说得对!”莱昂继续分享,艾玛说“有的,有的。”

“不过,诗读久了也会生厌。”艾玛反驳说,“现在,相反,我倒喜欢一气呵成、惊心动魄的故事。我最讨厌平庸的人物、有节制的感情,那和日常见到的人一样。”

和日常见到的人一样,怕不是指的是他丈夫。

头一天的晚餐,对他来说,是一件大事:在这以前,他还从来没有同一位女士一连谈过两个小时。怎么能用这样美妙的语言,把这么多从没讲清楚的事情,对她讲得一清二楚呢?他一向胆小,非常保守,一半由于腼腆,一半由于害怕出丑。在荣镇,大家都认为他“规规矩矩”。

这个时候的莱昂还是一个学生,对感情没有什么经历,懵懵懂懂。

后面在药剂师家晚上的聚会上,玩牌聊天。

他把手搭在她的椅子靠背上,眼睛盯着像牙齿一般咬住她发髻的梳子。

打完牌,他们一起看艾玛带来的时装杂志,艾玛让莱昂朗诵诗。在其他人入睡时,他们低声谈起话来,显得情意绵绵。

这样,他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联系,不断地交流看书和唱歌的经验;包法利先生妒忌心不重,并不觉得奇怪。

莱昂已经上头了,深深的恋着艾玛。毕竟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如此痴迷一个女人。

莱昂折磨自己,想方设法,如何对她“吐露衷情”。他既怕惹得她不高兴,又恨自己胆小,老是犹豫不决,又是气馁,又是跃跃欲试,他痛苦得哭了起来。

这种胆怯的爱恋大概无法直接动摇艾玛,尽管已经有所动摇了,毕竟艾玛还没有出过轨,心里还绑着道德枷锁!

至于艾玛,她并没有问过自己是否爱他。爱情对她来说,应该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骤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丈深渊。她不知道,屋檐的排水沟如果堵塞的话,雨水会使屋顶上的平台变成一片汪洋的湖泊,她自以为这样待在屋内安然无事,不料墙上已经有一条裂缝了。

但艾玛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喜欢莱昂了,因为她发现她觉得莱昂“可爱”,大概是一个人如果喜欢另外一个人就会觉得对方可爱吧。

艾玛因为莱昂喜欢她很欣喜。

但是就在此刻,艾玛对莱昂突然冷淡,对夏尔更好了。

突然还是扮演起贤妻良母的角色来,不再订阅一直订的音乐杂志,开始强调自己作为母亲,开始把家务事放心上。

这样行为把莱昂逼疯了,本来他还以为他能得手,现在看来,包法利夫人与丈夫关系那么好,自己绝无机会。

莱昂对没有结果的恋爱感到厌倦了,再说,他开始觉得毫无变化的生活成了沉重的负担,既没有兴趣来引导,又没有希望来支持。

因此莱昂逃离了,离开了荣镇,去往了巴黎。

莱昂哪里知道包法利夫人是在压抑自己强烈的情感。

艾玛越是发觉自己堕入情网,越是压制自己的感情,好不流露出来,让它慢慢削弱。

艾玛深深的知道自己行为在出轨的边缘,道德告诉她这是不对的,她努力压制,避开莱昂,做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她的自尊心,自封“贤妻良母”带来的喜悦,无可奈何的顾影自怜得到的安慰,总算聊胜于无,可以弥补一点她自认为做出了的牺牲。

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不过是来应付自己心里的愧疚感,她知道她对不起夏尔。夏尔一方面没有起疑心,另一方面竟没有感受到艾玛此时此刻焦灼的心理。

她恨不得夏尔打她一顿,她才好理直气壮地憎恨他,报复他。有时她会大吃一惊,自己居然会起这样无情的念头。然而她不得不继续露出笑容,自己骗自己说:“我很幸福。”然后装出幸福的模样,骗别人相信自己真幸福。

本来如果丈夫发现了并且骂她一顿,她可能心里就没那么难受了,但是丈夫没有发现。这种羞于启齿的愧疚感折磨着艾玛以至于更讨厌丈夫了。

这一段感觉就像青涩的校园爱恋,两个人都对对方有所看法,但是莱昂年纪太轻没有经验,艾玛同样,硬生生的憋回去了。这样的爱情其实是非常单纯的,有点柏拉图式。两人总体上来看也是出于志趣相投,聊一下文学、艺术、音乐,抱有对巴黎的幻想。

下一段就没有那么单纯,相反,恶劣的多。

05 罗多夫

罗多夫34岁,在荣镇附近有块地,有钱。第一眼看到艾玛就断定她一定很无聊。

“我想他一定很蠢。不消说,她对他感到厌倦了。他的指甲很脏,胡子三天没刮。他在外头看病人的时候,她待在家里补袜子。她一定很无聊!想住到城里去,每天晚上跳波尔卡舞!可怜的小娘儿!她渴望爱情,就像砧板上的鲤鱼渴望水一样。只要三句情话,她就会服服帖帖!她一定温柔!可爱!……是的,不过事成以后,怎样摆脱她呢?”

对于罗多夫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怎样摆脱艾玛,一个渣男的形象跃出纸面。

罗多夫使用经典套路,各种撩艾玛,和莱昂傻乎乎的画风完全不一样,又不经意之间表明自己的优势地位。首先通过自己一直忧伤,没人关心,博取同情和好奇,然后攻心,夹杂一堆道理使得艾玛放下道德枷锁,最后欲情故纵,故意消失了六周。

这段描写太经典了,言语无法表现出其精彩。

不出意料的艾玛沦陷了。

我们发现这段关系中,艾玛越陷越深,越来越主动,以至于以至于罗多夫说她来的太多了,后面甚至要和罗多夫私奔。罗多夫自然不会这么干,一封信就打发了艾玛,以至于艾玛精神崩溃在床上躺了40多天,全靠夏尔的照顾。

但是艾玛是真爱罗多夫吗?从她送的礼物可以看得出来。

除了银头镀金马鞭以外,罗多夫还收到了一个印章,上面刻了一句箴言:真心相爱。另外还有一条披肩,可以作围巾用。最后还有一个雪茄烟匣,和子爵的那个一模一样,就是夏尔在路上捡到、艾玛还保存着的那一个。然而,这些礼物使他丢面子。他拒绝了好几件。她一坚持,罗多夫结果只好收下,但认为她太专横,过分强人所难。

她送的礼物根本不是罗多夫所想要的,尤其是那个和子爵一样的雪茄烟匣,这分明是送给自己的爱情。子爵对于艾玛来说是一个幻梦,曾经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包法利夫妇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包法利先生倒是对聚会没有什么感觉,而艾玛因此深深迷恋,福楼拜花了大把便服写艾玛聚会后的怅然若失。倒不是她爱上了子爵,而是爱上了背后的生活方式。

艾玛不爱罗多夫,正如罗多夫也不爱他一样,爱的是自己脑海中的爱情幻影。

06 莱昂(2)

三年后,又与莱昂见面,彼此心照不宣的不提过往。莱昂追求艾玛,并不是因为仍然爱着艾玛,而是三年前没有追到。

这次比罗多夫的更为过分,为了一周见一次的长远之计,艾玛和外人欺骗丈夫自己每周一次去学弹琴。

起初一周见一次还算正常。但随着债务的累积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自己挥霍无度,另一方面是放债人的欺骗,债务越滚越多。

莱昂眼里的艾玛变了。

下一个星期四,在他们旅馆的房间里和莱昂在一起的时候,她是如何心花怒放啊!她又笑又哭,又唱歌又跳舞,又要果汁又要香烟,他觉得她太过分了,但是风流可爱。他不知道她的生命起了什么变化,居然越来越拼命追求生活的享受。她变得容易发脾气,贪吃好东西,越来越放荡;她同他在街上走,头抬得高高的。她说,不用怕人家说三道四。

这样的变化让莱昂感到可怕。

和被罗多夫的关系不同,艾玛这一段关系里要强势的多。

她每回都要莱昂讲清楚,自从上次幽会之后,他都做了些什么事。她要他写诗,要求他写一首献给她的“情诗”;他才写到第二行就押不了韵,只好从纪念册上抄一首十四行诗,敷衍了事。这与其说是爱面子,还不如说是要讨她欢喜。她说什么,他从来不争辩;她喜欢什么,他都全盘接受;仿佛她不是他的情妇,而他反倒成了她的情妇似的。

看到没,艾玛让莱昂写诗,莱昂其实并不乐意。写诗这一行为非常典型,在艾玛理想的爱情肯定是要有诗,要激情澎湃。但此时的莱昂不是三年前莱昂了,艾玛会不知道吗?艾玛肯定是知道的,但是又能改变什么呢?莱昂不过是满足自己三年得不到的。

她能做的无非是迫使情人接受,装作自己仍然还在自己的幻想中。看到这我想到《色戒》还有王佳芝,当然这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但这样的一周一次的偷情看的压抑非常,我并觉得她不是快乐的,莱昂或许是,但莱昂看起来太懦弱了。

这种疯狂有种破罐破摔的感觉,完完全全沉醉于欲望,只求当下不求未来。

他们之间没有爱,只有欲望。

07 结语

回头开头的问题,受教育不多而又感情充沛的艾玛毕生追求一种感觉和幻想,和虚荣不同,虚荣是切实不存在的东西 ,但你我都不能否定艾玛追求的东西不存在。这份情感,这份情绪,这份骚动恰恰是反抗百无聊赖墨守成规生活的最大生命力。

这也是启蒙时代以来无数先哲所倡导的激情。但艾玛何以走向悲剧!?难道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难道我们只剩包法利那样的平庸之路?抑或药剂师那条世俗成功之路?

我不知道,我不想否认激情,我一直以来认为是否还有激情来区分有没有对生活低头。我们也不想简简单单的说艾玛作为小市民,中产阶级,不应该追求这种上流社会的生活和浪漫,我们要安其位,固然,这话太正确了。

福楼拜想说的绝对不是这个。一个坚守道德,平庸乏味度过一生的艾玛恐怕艾玛自己也不会满意。

另外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太难了,夏尔不理解艾玛,艾玛与另外两个情人也不过是空洞的欲望。卡夫卡笔下的变成甲虫而遭到家人厌弃的推销员难道不是清晰明了的告诉我们,抛开社会关系和价值,没有人愿意真正理解另一个人。我始终认为包法利夫人渴求与人建立深度的关系,但她失败了。

谁又不是包法利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