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歌》读后感
《大地飞歌》是凤翔籍青年作家王小勃老师的散文集,也是他的第一部文学著作短篇小说集《虹》之后出版的第二本图书。
我一直关注王小勃老师,认为他是我们家乡凤翔的文学新秀,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具有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风格,故事情节离奇,善于描绘刻画青春少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凤翔籍其他作家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截然不同。王小勃的小说常常发表在文学大刊杂志上,在文学界有些影响和知名度,真有专业作家的潜力和实力,我希望他以后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长篇小说文学作品。
读完《大地飞歌》,我有四个深刻印象:
第一个印象是他对亲情的真挚表达。这本书中他对他的父亲一往情深,他的父亲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从甘肃逃难到陕西凤翔的,所以,具有甘肃人的血统文化基因,因而他也有了寻根意识,但他父亲生前只在八十年代回去过一次甘肃老家,王小勃出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当然没有记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再也没有联系,但是王小勃后来还是走了一次去甘肃的寻亲之旅。
王小勃对祖母(凤翔方言叫婆)和母亲的记忆是清晰而深刻的,他的父母在前面生了几个女孩后老来得子,视作掌上明珠,家族的荣耀,当年生了儿子的弄璋之喜的心态很难被当代人理解。在计划生育国策宣传生儿生女都一样和高房价时代丈母娘买房需求产生的生女胜生男畸形社会心态影响下,青年人的生育观与以前很不相同。王小勃的童年是幸福的,但由于作为家中独苗,出于安全考虑,父母对他的管教也是严厉的,他偷着了小伙伴去水池中游泳回来遭到父母暴揍打屁股也是活该的。爱之深则恨之切,夏天溺水而亡的小孩几乎年年有,父母为了孩子生命安全打他是为了长记性。
第二个印象是他对童真童趣的描绘。王小勃的童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中国乡村还处于现代化的黎明之前,土地财政还不明显,房地产热城镇化也没有大规模扩张发展,农村生活还是田园牧歌欣欣向荣,王小勃与同龄人在乡下的广阔天地中自由奔跑,挖野菜,打猪草,追逐游戏。他虚构了一个柳树湾地名和人物形象,他对大人为了让小孩害怕听话虚构的嘛呜仔细解读研究,让人既了解凤翔方言,又让人对当地民俗风情有了身同感受。
第三个印象是他对南指挥镇白家凹村的文化抒情。作者对他的故乡生养之地情深意厚,缠绵悱恻,一唱三叹,含蓄隽永。南指挥镇是农艺花卉水果之乡,又是先秦国公陵园区,其中的秦公一号大墓秦景公墓从1975年文物考古发掘至今已有五十年,成为著名参观游览景点,也使得南指挥镇名满天下。白家凹传说是因白居易侄孙白行简后代居住而得名,1991年版《凤翔县志》著录家族史料有《白氏宗谱》,但是现在白家凹村没有姓白的,白姓人居住在邻村太尉村。王小勃的家乡白家凹村因王小勃而著名,真是与“今天我因学校而著名,明天学校因我而著名”同出一辙。
第四个印象是《大地飞歌》这部书中充满着历史文化温情。作者对我国西部地域历史文化古迹充满民族文化自豪感,他对甘肃敦煌莫高窟的道士塔抒写了自己的独道见解,可以说是与余秋雨隔空对话,道士王圆禄对藏经洞的发现导致了文物流失海外,可谓过大于功,余秋雨先生曾予以道义上的谴责,然而文物的出土发现如同一个人的出生也是没办法选择时机的,后人对前人的评价也只能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改变不了既成事实。
王小勃的《大地飞歌》我是在西安阅读完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这几天我回凤翔老家避暑,书不在手边,论述难免挂一漏万。凤翔区南指挥镇与已撤销的郭店镇毗邻,都是困发现周宣王田猎石鼓而命名的石鼓原上,白家凹村犹其邻近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石鼓在天兴县二十里”的石鼓所在地,石鼓文是史籀书大篆,石鼓诗《车攻》篇在《诗经》中分类在“小雅”,石鼓文化传承诗书礼乐之道是中华优秀健统文化精华,先秦石鼓历史所在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层出不群,王小勃年龄虽然才三十九岁,已经崭露头角,气象峥嵘,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我于王小勃深有期盼,希望他取得更大文学成就!
诗曰:
《大地飞歌》才看完,奉献家乡文字谈。
致敬亲友情真挚,赞美物产意长绵。
春花秋月东湖柳,儿趣童真西村莲。
著作出版第二册,厚积薄发精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