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孟子的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01 09:23:4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关于“知言”
        ——《孟子的理想国》读后感
《孟子》第三卷第2章,记录了孟子和弟子公孙丑共14次对话,前7次对话中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由于其“仁义理智”根于心,其外在气质也“生色睟然(清和润泽)”,令人敬仰。今天来说说“知言”,内容涉及这一章第8、9、10次对话。
第8次对话。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知晓言辞?孟子说,偏颇的话,知道它遮蔽了什么;过分的话,知道它的缺陷在哪里;歪曲的话,知道它与正道的分离在哪里;躲闪的话,知道他理亏在哪里。这些言辞从人的心里产生,对做事和治理国家都是有害的。如果贤人再出现,一定相信我的话。
所谓“知言”,何伟俊老师说,就是理解语言,辨别话语,能洞察语言背后的意思,不被语言的表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听话要听言外之音”。
文学作品的语言,正因为它的言外之意,才耐人寻味,含蓄,有意蕴。如王小波《青铜时代》里的《万寿寺》,在上世纪谈“性”色变的年代,作者通过描写对纯真、自然、美好的性爱的追求,讽刺当时社会的假道统。那时,伪善控制着社会的主流舆论,压抑桎梏着人天性的释放。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言背后的意思,就会误解作者的本意。
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了解他说的话,也因为语言太过于直接表露心迹,所以,心理上有障碍的人,就容易遮蔽自己的真实语言。心理咨询师就不仅仅要听来访者说,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怎么做,通过沙盘游戏这种无声语言推测其隐藏着的内在的有声语言,来判断其真实的想法,从而进行心理干预。
某人说,“工地上就是我一个人在干”,他想表达其他人工作上被动应付,固然他主动能干,却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一个房屋中介公司的人说,外国人让老百姓住在平房里,而中国政府把老百姓挣来的钱都吸进了高层住宅,让老百姓没钱花。表面上听他说得没错,仔细一想,中外国情不一样,管理方法也应该不同。安置房分配制度一家一户,一个人说,我儿子也快成人了,要成家的话没地方住,你们不给我再分一套房,我就不搬。村干部怯于他的霸道也毫无办法。
这样的“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要善于分析识别。
公孙丑从老师的话“圣人复起,必从无言矣”联想到老师和孔子都是圣人。
第9次对话。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甚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孔子既具有前两个弟子的善于言辞,又具有后三个弟子的德行好,却谦逊地说他不善于辞令。公孙丑问自己的老师“您是圣人吗?”孟子说,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是不是圣人,孔子也不敢以圣人自居。你问我是不是圣人,这是什么话?
可见,孔、孟子对“圣人”的要求都很高。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自己善学,善教,其思想“具体而深”,影响深远,弟子来自于各个阶层,数量众多,贤人众多。孟子善言,善学,善教,其思想深邃,弟子众多。他们都不敢自称为圣人。从孟子的话里,还可以看出子贡反应快,善言辞。他能立刻看到实质并给老师定性,“学不厌”就是有智慧,“教不倦”就是有仁心。仁爱又有智慧,那老师当然是圣人了。“学不厌、诲不倦”这两个方面,做好一个方面都极不容易。做到“学不厌”容易吗?多少人工作、成家以后,进阶的学就停止了;做到“教不倦”容易吗?面对智力、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教师始终如一能诲人不倦吗?孔子被子贡称为圣人,是首当其冲。公孙丑想到孟子称自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接着说。
第10次对话。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公孙丑说,他从前听说前三个弟子都具备了孔子的一方面长处,后三个弟子都具备了孔子的水平,但没有孔子那样博大精深。请问老师,您处于什么程度?
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一点吧。
孟子为什么避而不谈?何老师说,可能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过了孔子的所有弟子,但是又不好挑明。何老师这样说有根据吗?读完《孟子》《孟子的理想国》,认为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都是巨匠。

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都在告诉我们,不了解一个人的语言就不能了解其内心,所以“知言,方可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