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都在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但可能只是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质上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佐藤学在走访了很多的学校课堂,与老师们就课堂录像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课堂教学应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构成。课堂上很重要的是互动、交往,是如交响乐般思维的碰撞。他认为教师要倾听学生,“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学生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这种观点与新教育提到的共读共写共生长类似,强调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结,教室里的课程创生与学习。
第二章
第二章 教学改变 学校改变
佐藤学的观点,以如今的视角来看并不新鲜,但我们依然没有做到。
1.每位老师每年都应上公开课,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针对公开课一起来研讨,研讨的内容不仅是教材教法,更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老师的应对。
2.老师要学会倾听,真正地去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形成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
3.学校的教学研讨改革,至少应进行三年,三年才可能有成效。
4.不要妄想一次培训和讲座就能改变学校,改变教师的观念,(可能培训讲座是最方便的方式,所以才在学校流行吧)
5.减少学校不必要的组织和机构,让教师解放出来关注教学。
6.利用家长参与教学,不能过分注重课堂的完美呈现,而是让家长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第三章
第三章 设计课程
关于课程,我们幼儿园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了,老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是班级真实开展的活动。
就如佐藤学书里所说:课程既不是教育目标的展示图,也不是教学大纲的一览表。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创造课程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
佐藤学说: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具体说来,就是把与对象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学生的接触与对话,与自我的接触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之前的课程是以“目标 达成 评价”为单位构成,而今后课程应以“主题 探求 表现”为组织,来展开活动、合作的、探究的学习。这种有点类似于幼儿园所说的生成主题,根据幼儿需要和兴趣,围绕问题而开展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但在二十多年前,佐藤就针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这样的思考,可见其深刻性。
第四章
第四章 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通过五所中小学的实践与改变,反映了公开教研、参与学习等对学校的积极影响。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课堂,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边远学校,无论是老牌学校,还是新建学校,只要坚持开始,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五所学校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后分享佐藤学的几句话,特别打动人。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听见到听懂与理解)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强调关注个体)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不同的人,更需要去尊重与理解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