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北方的空地》如常笔触下的极致探险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06 09:25:5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北方的空地》如常笔触下的极致探险

我总会时不时“丢书”,要么忘了借给谁,要么随手落在某处。《北方的空地》已经找不见一次,因为绝版了,只能在孔夫子旧书上高价再购入。现在它又在跳海的酒友手中传阅,可不能再丢了。

《北方的空地》原本只是8264户外论坛的一篇帖子,是互联网还不发达的2010年小众圈子里的轰动事件。杨柳松,行者+作者,在挑战穿越羌塘无人区前,已完成了贵州溶洞探险和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区穿越等探险壮举。他在人类文明和荒野自然之间“活着—生死不明—活着—不知死活—活着”来回切换。

从他的文字中,是读不出太多决绝壮烈,狂野刚猛的,或者是天赋异禀下的自信从容。他从不是人群里的焦点,就是个跟你我同样的普通人,按他说的,日常他并不热衷运动,即使是在穿越羌塘前也不刻意锻炼。穿越的装备,更是东拼西凑成的普通货。当他从拉萨坐上前往阿里地区的大巴车,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的计划。他只是出发了,像下楼在社区里散步买菜;但他又没给自己留退路,即使是出发前有各种不吉的预兆,身体状态也不佳。

大部分的人,是更习惯于吹气球式的叙事,把干瘪软塌夸张,演绎得硕大饱满。刻意吹嘘和故作病态,是层隐形的保护罩,跟河豚豪猪虚张声势,墨鱼壁虎求生逃遁是一个道理。当人不得不在“要强-----示弱”的跷跷板之间起伏摇摆,张弛有度和允厥执中就成了稀有的品性。

整本书是杨柳松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在穿越羌塘无人区的日常。主线任务就是一人一车(自行车,驮着所有的生活物资)自西向东步行1000多公里。支线任务可就多了,修不好的装备,找不到的水源,迷不完的路,扛不住的饥饿等等。

自信爆棚的人更适合蓄力后一击致命,悲观点或者慵懒点,在面对长途漫漫时,反而不至于力竭败落。爱幻想和憧憬的人也要避免置于熬人的险阻之中,想象多了飘了,要么让自己陷入眩晕,要么破灭后无以适从。

杨柳松最终历经77天走出荒野,幸运吗?肯定是的,至少在所有客观不利变量的累加后没有使得“人力不可为”。但他本性的淡然和强行的克制才使得他耐住了几十天不见人的寂寞和对食物本能的渴望。《徒手攀岩》里的亚历山大杭诺德在经专业医疗检测后发现,他有异于常人的“不敏感性”。他对于危险的感知度和应激反应是远低于普通人的。因此当他在无保护的状态下攀爬酋长岩时,他表现出的专注和淡定,很大程度是源于他的漠然。杨柳松也是类似,书中,他有许多顽皮甚至无厘头的表述,大概率是天性使然,如果是耿耿于怀或者苦大仇深的,那一路上就都有消不掉的气。快速接纳不可弥补的厄运,不带情绪地去解决问题,螺丝断了就难受一点推车,找不到水源就忍着,遇到洪水断路就等水退去。

无人区里会有致命的意外,但绝大多数是一个接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跟活在文明社会中无异。杨柳松只是没了我们熟悉可依赖的众多资源而已。我们在社区散步,在路上开车同样会遇到他的多数问题。我们只是无法将日常的从容带到险峻的环境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