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书笔记之西蒙娜·德·波伏瓦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06 09:26:4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书笔记 之 西蒙娜·德·波伏瓦
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位女性主义思想家的成长、思想与遗产

1 引言:波伏瓦的思想遗产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知识分子,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她以其开创性的思想和多产的写作,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关于性别、自由与人类存在的讨论。波伏瓦不仅是哲学巨著《第二性》的作者,还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传记和自传作品,其中四卷本回忆录更是以非凡的眼界记录了大时代下生动的"个人",还原了人生中的珍贵切片。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瓦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她拒绝婚姻,主张女性经济独立,并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了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存在主义理念。她的生命历程和思想成就,恰恰印证了她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核心,也反映了她的个人成长体验——波伏瓦不是一开始就是波伏瓦的,她是通过不断的选择、反思和反抗,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自我创造的结果。

2 早期生活与教育:反叛的起源

2.1 保守家庭中的早慧童年

        1908年1月9日,波伏瓦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虔诚的天主教徒。波伏瓦家族介于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之间,幼年时期家境比较富裕,她从小生活在巴黎拉斯帕伊大街上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楼下就是著名的圆顶咖啡馆。童年时期陪伴波伏瓦最多的是女佣人露易丝,她仿佛就是为了照顾自己而存在的,波伏瓦两岁半的时候,妹妹埃莱娜出生了。每年夏天,父亲都会带着全家人去她的爷爷、姑姑家休假,老家的花园就像一座丰富多彩的宝藏,永远探索不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五岁半那年,家里送她到私立学校读书,她各科成绩优异,是有名的小才女。

        1914年,德国向法国宣战,父亲丢了工作,波伏瓦一家生活日益拮据,战后,一家人搬到了雷恩街71号,波伏瓦也长大了,进入了青春期,幸福的童年似乎一去不返,父亲似乎有些嫌弃她,而母亲总是对她显示权力,也是在这期间,她学会了独立思考,开始以不同于大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开始允许自己有一些无关紧要的不听话的行为,常有意识地想反抗一些东西,譬如有些书父母不让她读,她偏要读,那些书弥补了波伏瓦的性教育,让她告别了童年, 踏进了一个复杂而新奇的世界。波伏瓦很早就表现出独立思考和反叛精神,她生活的圈层非常保守,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毫无营养,世界的大门是靠阅读打开的。尤其是当她目睹家道中落、家庭关系恶化的过程后,更加强化了她对经济独立和人格自由的追求。

2.2 性别意识的觉醒与早期反叛

    波伏瓦10岁那年,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她的同桌扎扎,扎扎坚强乐观、自信幽默、活泼机灵、独立不羁,而自己却内心虚弱,模糊又不确定,循规蹈矩,学校放假后,波伏瓦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扎扎对自己若即若离,自己对扎扎的喜爱是狂热的,波伏瓦很快说服了自己,不再强求扎扎对她也怀有同样强烈的感情,只要扎扎能把自己当成好朋友,她就很满足了。

    跟扎扎在一起的日子里,她开始变得不听话、爱吵闹和犟嘴了,她感到社会的不公,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她已经不再信奉上帝,她想当一名作家。高中毕业后,她继续留校深造一年,接触到了哲学,她发现哲学能够直截了当的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对不爱关注细节的她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2.3 高等教育与思想转折

        1925年,17岁的波伏瓦被索邦大学录取,成了一名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波伏瓦,迷恋表哥雅克,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不再觉得他自命不凡,他对世界、人类、绘画和文学,所知道的东西比我多得多,我真希望他让我分享我对他的感受……就是说我爱上了他”,接着她又渐渐对学院法国文学课的老师加利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待命运,加利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选择,他的生存有目的、有意义,加利克的存在照亮了她。波伏瓦不知疲倦的努力学习,同时攻读文学、数学和哲学三个学士学位,在这种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她获得了许多真知灼见,掌握了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哲学的熏陶训练了她的洞察力、概括力和判断力。哲学会考中,她结识了梅洛-庞蒂,他的外貌、性格、才华和价值观很快引起了她的好感,跟他在一起时,她总是感到轻松愉快,他教会了她快乐,使她忘却了精神上的烦恼。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波伏瓦认识了马厄,马厄非常自信,但又对自己满不在乎,这种自大与自嘲的混合性格让她着迷,与马厄的相处让她更喜欢她自己。通过马厄,波伏瓦终于认识了影响她一生的人——萨特。这期间,好朋友扎扎和梅洛-庞蒂的爱情悲剧使她好长时间都在想,扎扎的死是为我的自由付出的代价,也使她更坚定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扎扎的死被她视为社会习俗压制下的悲剧,强化了她对个人自由追求的执着。

    萨特经常鼓励波伏瓦,让她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自己身上最值得重视的东西,保持好奇心和写作的热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是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哲学只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一种工具和方法,他们是一样的人,在萨特身上,她找得到自己的全部爱好,而且达到极致。萨特崇尚自由,他认为作家不会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身边停下。为了不被婚姻束缚,他们不必结婚,但他们是最亲密的生活伴侣,在真诚相爱的同时,保持着各自的独立生活和自由。这份满足与快乐,掩盖了扎扎的早逝。遇到萨特之后,她相信自己赢得了一切,与他在一起,肯定能实现自我。

        1931年,萨特被分到勒阿弗尔的一所高中教哲学,而波伏瓦被指派到马赛,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萨特建议结婚以便于给他们分配两个位置相近的职位,波伏瓦虽然内心很想同意,但又担心结婚会使家庭责任和讨厌的社会义务增加一倍,她不想放弃二人的初衷,于是她果断拒绝了,同时,她也不想要孩子,有有一个孩子并不会使他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她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达到她想要的那种忘我的自然状态。

    马赛是个美丽的地方,远足是马赛人最喜欢的运动,波伏瓦对远足的爱好近乎疯狂,她总是一个人,其他时间就去看新上映的电影,去听音乐会,去歌剧院看歌剧,她最热衷的还是读书,她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而又幸福地生活。

        1932年,在教育部总督学的帮助下,波伏瓦被调到了鲁昂,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争吵也多了,不过,由于他们都热爱写作,也都喜欢生活,这些分歧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1935年,27岁的波伏瓦突然觉得自己老了,感觉身边的一切都褪色了,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重复,想到人类奋斗的虚妄和死亡的在所难免,她泪如泉涌。萨特也感到失望无聊,甚至开始脱发,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精神错乱,波伏瓦安排学生奥尔加来照顾萨特,奥尔加让波伏瓦体验到了给予的快乐,原来被需要和对别人有用是如此令人感动和幸福的事,奥尔加给状态低迷的萨特带来了青春与活力,但三重奏的关系使每个人都身心俱疲,当生活乱了套,文学就出现了,波伏瓦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女宾》,她也因此找回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1938年,波伏瓦和萨特都已调回巴黎任教,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外省执教生涯。波伏瓦与萨特的学生博斯特保持着长达10年之久的情人关系,博斯特在波伏瓦心中的位置很特殊,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波伏瓦在情感上的空缺,他们之间不光是情欲,还有彼此的欣赏和爱慕。而波伏瓦和萨特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爱情,或者说是友谊大于爱情,她更在乎的是萨特的思想和他们的共同爱好。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每一个爱慕波伏瓦的女孩,萨特都想得到手,正如波伏瓦的学生比安卡在书中所说,波伏瓦是一个狩猎者,在自己的女学生中寻找年轻的新鲜肉体,自己品尝后拱手送给萨特享用。

3 思想成就与代表作:自由的理论与实践

3.1 存在主义与文学创作

    波伏瓦的文学创作是她哲学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一战期间,波伏瓦和萨特继续沉浸在写作中,并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女宾》出版,书中探讨了自我意识与他人存在的哲学问题。1943年,她和萨特把写作的阵地转移到了花神咖啡馆,在那里,他们认识了加缪、毕加索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进步文人,在战争的氛围下,这些聚会如同一束光,让他们暂时忘记了家园被侵占的痛苦。

    二战结束后,波伏瓦的《皮洛士与齐纳斯》出版后广受好评,一时间,存在主义风靡法国,萨特与波伏瓦名声大噪,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波伏瓦和萨特都抵达了人生的巅峰。1945年,波伏瓦与萨特合办的杂志《现代》开始发行,主要刊登文学、哲学和政治,在当时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两种声音成为主流,而《现代》成了第三种声音。

        1947年,波伏瓦怀着激动的心情飞往纽约开展战后巡回讲座,在这里,她结识了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共同的志趣让他们很快坠入情网,因为是跨国恋他们的关系只维持了三年,阿尔格伦在信中说,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保持着感情,但不能让这种感情控制并干扰其全部生活,如果一个人爱上一个不属于你的女人,而你又永远成不了她的唯一,这是无法接受的事,我对我们俩在一起的那所有的时刻都不遗憾。他们之间的思念和爱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完全消失,波伏瓦去世时,是戴着阿尔格伦送给她的戒指进入坟墓的。

3.2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哲学体系

        1946年,《人都是要死的》出版后,波伏瓦在创作上有过一段迷茫期,心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做一个女人有什么意义?1949年,波伏瓦出版了代表作《第二性》,这部作品给她带来了国际声誉,也被视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这部著作分为上下两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和文学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和地位。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第二性》的核心观点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认为,女性气质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社会文化和习俗建构的结果。她通过这部作品揭示了女性如何在社会和历史过程中被塑造为“他者”,成为相对于男性的“第二性”。波伏瓦指出:“在父权社会下,女性从未被给予自主主体的地位,她总是被定义为'他者',是相对于男性的偏离”。

    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深深植根于“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中。她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同“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并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女性问题的分析。在波伏瓦看来,没有固定的“女性本质”,每个女人的经历都是一个成为的过程,女性是社会建构的范畴而不是生物学的命运。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承认自己是自由的主体,并承担起作为主体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将荣誉置于两性差别之外,置于自己自由的生存难以达到的荣耀中的时候,女人才能将自身的历史、自身的问题、自身的怀疑、自身的希望与人类的历史、问题、怀疑和希望等同”。

        1954年,《名士风流》出版发行,主要描述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与求索奋进,展现了他们在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心路历程。这本书还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波伏瓦的最后一个情人是杂志社的小伙子克洛德·朗兹曼,有了朗兹曼的陪伴,波伏瓦忘记了自己的年岁,烦恼、忧愁也一扫而光,他们住在一起,她不再热衷于社交,甚至连从小就欣赏的福克纳也不愿结识,当萨特与毕加索、卓别林一起吃晚饭时,她却选择与朗兹曼一起看电影。在精神上,萨特依然是波伏瓦的依托,但波伏瓦觉得他们不像以前那么近了,萨特人没有变,但他的成就改变了他的生活。由于介入政治,萨特变成了一个工作狂,波伏瓦对政治的疏淡,让她无法和萨特的步调保持一致,她非常怀念两人年轻时的那些时光。波伏瓦越来越感叹老之将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她与朗兹曼的感情由于年龄的差异和其他原因,几年后无疾而终,变成了深厚的友情。

4 社会活动与晚年影响:思想与行动的融合

4.1 社会参与与政治立场

    波伏瓦的政治立场始终“左倾”,她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积极参与反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1955年,波伏瓦和萨特应邀来到中国,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请他们登上了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在北京的两个月,她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战胜贫穷所做的努力,回国后,她写了一本长达四十万字的随笔——《长征》,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诚挚友好的感情。

        1958年,波伏瓦完成了个人回忆录的第一卷《端方淑女》,描述了她前20年的生活,扎扎的死对波伏瓦触动最大,接着用时两年,她又写完了回忆录第二卷——《岁月的力量》,记述了她从1929年与撒他相识、相知及两人的教师生涯、三重奏的发生、亲历二战直到1944年巴黎解放。紧接着是回忆录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书中所写的这段时间1945-1962年可谓是波伏瓦的人生巅峰,她发表了一生中的重要著作《第二性》和《名士风流》,她和萨特由默默无闻变成了知名人士,他们开始涉足政治,为正义而战,当然还有波伏瓦经历的两段爱情,与阿尔格伦的跨国之恋和与朗兹曼相爱并同居的忘年恋。1972年,她又发表了最后一卷回忆录《清算已毕》,她自己一生都在满怀焦虑地对抗现实世界的恐怖,再想想自己少女时代的那些梦想,她感到自己被捉弄了,她觉察到人类的不幸,生存的失败又夺去了她青年时代对永恒的信念,“我上当受骗了”。

    波伏瓦晚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女权主义运动”中。她的理论和实践为全世界女性争取权益提供了有益的斗争经验。波伏瓦作为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女性形象研究的批评道路,为女性主义批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4.2 晚年作品与最终之地

        1980年,萨特去世,波伏瓦心力交瘁,几乎停止了写作和各种政治活动,她开始慢慢回忆和梳理萨特最后的10年生活经历,写成了《永别的仪式》献给萨特,而后,她把保存了50年的萨特书信也整理出来,以《致海狸》公开发表,萨特生前曾经说过,他的书信可以发表,他活得很坦荡,从不去刻意隐瞒和遮掩什么,以至别人说什么他从不在乎。萨特去世后,波伏瓦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她得了肝硬化,手术后又感染了肺炎,1986年4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在蒙巴纳斯公墓与萨特合葬在一起。

5 波伏瓦的思想遗产与当代回响

    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不仅影响了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也对当代的性别研究和身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强调自我和他者的交互关系,认为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形成的,本真的生活需要承认自我和他人的自由。波伏瓦的生活艺术在于不断追求本真的存在,通过选择、行动和承担责任来创造自我。女性解放不仅是法律和政治问题,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心理革命,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开始改变。

6 结语:成为波伏瓦,成为自己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生是对她核心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人是一个形成的过程,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我们不断创造和重塑自我。从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出身,到享誉世界的知识分子;从早期文学作品,到开创性的《第二性》;从与萨特的复杂关系,到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波伏瓦始终在践行她自己的理念——“拒绝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坚持自由思考和独立生活。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不断挑战社会规定的角色和期待,承担起自由带来的重负与荣耀,通过行动和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如她在《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中所写:“做我自己,我愿意开始这伟大的历险”。成为波伏瓦,最终意味着成为自己——在自由与责任的平衡中,不断创造和超越自己的存在。

以上资料摘自《波伏瓦传》殷茹著、《波伏瓦传》阿洛伊斯·普林茨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