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马伯庸的小说读过几部,《长安十二时辰》、《太白金星有点烦》,读书会又读了《食南之徒》、《长安的荔枝》,本文就《长安的荔枝》写一写读后感。
2025年4月马先生在山西省图书馆讲座,与朋友去听了,名为《历史中的大与小》,通过秦简黑夫的书信、砖石上的铭文等文物,讲述其历史发展观,是人民史观:一个小人物就像长江里的一滴水,无足轻重,但如果千千万万水滴都有着同一种愿望,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那便可以汇聚成大江大河,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潮流。历史的走向,终究是由广大人民的意志所驱动。(来自友Q的笔记)
这样的历史发展观是很有说服力的。他的小说也是从小人物着手,通过历史的缝隙,以小见大,探索一些可能发生过而没有记录下来的历史。
一、《长安的荔枝》梗概
话说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给杨贵妃做寿,要岭南的鲜荔枝。这样作死的任务落到了长安房奴、上林署官员李善德的头上。他费尽心血研究运输荔枝,其中得到了胡商苏凉、岭南姑娘阿僮的帮助,终于把鲜荔枝运到了长安,但也看到了运输荔枝造成的人民的苦难,愤而抗争,被流放岭南。
二、关于“长安的荔枝”的考证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一大特点是——并不凭空虚构,所言皆有所据,体现了他深厚的历史功底。
关于长安荔枝的真相,历史上多有考证,考据癖发作,查阅多文,汇总如下:
1、长安的荔枝从何而来?
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的印象,来自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可惜杜牧没有明确说杨妃所食荔枝从何而来,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历代诉讼不止。
唐代荔枝产地有三:
涪fú州(今重庆涪fú陵区)、岭南(产地在广州或潘州,潘州在今广东高州市)、福建。
福建所产唐代不出名,学者们争辩的焦点在前两个地方。运输荔枝很难有实物的证据存留,所以大家都是通过古籍和事理进行推论。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中说:“杨妃生于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犹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热,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南海即南海郡,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时设立的,郡治在番禺pānyú(广州),李肇明确说荔枝来自岭南,也说到荔枝易腐。
《新唐书·后妃传》中写:“岭南节度使(驻地为今广州)张九章,广陵(今扬州)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妃嗜荔支(古代文献中荔支、荔枝通用),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正史上说岭南节度使因为奉献珍物得到赏识而升官,杨贵妃能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唐代史料都说是岭南荔枝。
但到了宋代,说法有所改变。苏轼《荔支叹》诗自注:“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进入。”诗里说:“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永元是东汉汉和帝的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hòu(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所以汉代时就有从岭南进贡荔支的记录,苏轼诗里说东汉时候荔枝来自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地区),不知道根据什么推测说唐代天宝岁贡荔枝来自涪州。
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记录了“荔枝道”,说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在四川涪州建荔枝园,专门修路称“荔枝道”,直达长安,全程2000多里。
古代蜀中到长安的路途,中间节点是汉中,道路称“北四南三”,从长安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有四条通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tǎng luò道、子午道;从汉中进入四川盆地有三条通道,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认为荔枝来自涪州,主要是其路途较近,从涪州走荔枝道接子午道,到长安2000多里,而岭南番禺pānyú(广州)到长安路途5447里(《旧唐书·地理志》),如果说产自更南边的潘州(今高州市,潘州是高力士的老家,可能是他向杨贵妃推荐家乡的美味),则更远,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很难把鲜荔枝送到长安。
还需要考虑的一个情况是道路行进的难易程度,蜀道难,从重庆到长安崇山峻岭,怕是难以疾驰。
杜文玉先生《杨贵妃、高力士与荔枝的情况》一文中,认为唐代驿站系统完备,快马昼夜不息,一日可行五百里,从岭南到长安,11天可至。从岭南到长安有五岭和秦岭的阻隔,也未必能达到日行五百里的高速。
马伯庸书中的11天运到长安,是水陆联运。从广州走梅关道到吉州,奔潭州乘船,沿汨mì罗江、洞庭湖、渡长江,沿汉水而上到商州,再换马冲入长安。
以古代的交通能力,到底需要多少天能从岭南到长安?尚需校验。
2、荔枝的保鲜技术
另一项影响长安荔枝的关键因素,就是保鲜技术,因为我国古代重道轻术,关于科学技术的记录非常不完备,唐代如何保存荔枝史料阙如。
据《旧唐书·白居易列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保鲜最可行的方法当然是冰镇,这种方式传承久远,唐人是一定会用的。其他如书中所述,剪下枝条,以土培植,以及“盐洗水隔之法”,也是很有道理的方法。
明末清初的《广东新语》中记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
现代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荔枝可储藏30天左右。
相信唐人一定有可行的保鲜方法,再加上唐代强大的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必然是真实的历史。只是享了食荔枝的福,旋即身死马嵬坡,祸兮福之所倚,未免令人咨嗟。
三、感想
马伯庸的小说很让人称道的是写出了职场打工人的感受,《长安的荔枝》也是这样。
李善德是被同事陷害才接了这个苦差,为了完成任务绞尽脑汁,费尽心血,解决方案却成了贵人们争宠的筹码。为了推动荔枝转运,在官僚系统中打转,绕成一个无解的圆,但杨国忠的一面金牌,就让所有衙门通行无阻。皇宫要一串荔枝,到了基层就要砍倒十颗百棵的荔枝树,KPI层层加码。
当李善德深入思考要如何运送荔枝时,连提了十一个问题,友D感叹:蒲松龄《促织》里说:“故天子一跬kuǐ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书中没有明确的批判社会制度,但这十一个问号蕴含了无穷的力量,让人深思。
因为这些情形是普世存在的,跨时代存在的,现代人读起来也感同身受,给小说增色不少。
说起职场,书友有不同的感受,固然职场有苦辛的一面,但也给人带来了安稳感,有一个工作忙碌也让人觉的有价值,不要光说自己是牛马,也可以把自己当做光荣的劳动者。
我觉的说的很好,生活不可能所有的事都顺心如意,吃得了苦,享得了福,才是有滋味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