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10 09:51:12归属于观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南京——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典雅与繁华在此交融,经济和文化在此繁盛。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咏叹: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秀丽秦淮,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江南烟雨,是“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夕时斜阳……南京,始终张开她包容、博爱的双臂,热情地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然而,那个寒冷的冬日,她也曾像以往那样张开双臂,挤进怀抱的却是列强倭寇。从前来的客人多对她以诗文相赠,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笑容,而今,那份“赠礼”却是一声声尖锐的呐喊和一柄柄锋利的刺刀。尖刀挥舞着,烈火燃烧着,一夜间,昔日的繁华落尽了,化作一堆废墟。南京,这位美丽的女子,也瞬间毁了容。她曾温柔地庇佑着的子民,也被这群豺狼虎豹吞食干净。

    处在如此绝望的境地,我想,没有人会不绝望,因为早已四面楚歌。电影里的王广海,给日本军官作翻译,他错了吗?那么他只是想活着,他错了吗?天真地以为日本人会当他是朋友,会善待他,在战争结束后就能体面地活在被日本战领的土地上,这件事,他错了。当时,一定有千千万万个王广海,每天做着同样的打算,想象着同样的美好未来。但是,像林毓秀一样,问出“万一呢”的人也存在着千千万万个。为了这句“万一呢”,他们不惜丧命,不怕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不愿苟且偷生,不愿就此放弃。万一呢?万一呢?哪怕万分之一,也要用生命去尝试。这时,是中国人,是这群敢想敢做的中国人,是这群有着惊人力量的中国人,是这群宁死不屈的中国人,是这群有着刚硬脊梁的中国人,是这群用血肉筑成钢铁长城的中国人,他们站了起来,用千万条生命在敌人的钢刀下抢回了这片大好河山!当电影中老金拉下一幅幅挂画,熟悉的图景在眼前显现:北平故宫,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我忍不住落泪。这,或许就是他们拼死守护的东西——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中国,这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她的文明,岂是那个暴击残忍的民族能随便学会的?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仍然普遍存在的。仁,是苏柳昌两次放弃离开,让给老金一家的善者仁心;义,是宋存义为报答救命之恩,在照相馆即将被日本人接管时舍生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谢恩之义;礼,是赵宜芳临走前把食物留给毓秀的待客之礼;智,是把底片缝在衣服里也要带出去,将倭寇的暴行公之于众的镇定睿智;信,是林毓秀出去后立马将底片交到记者手中,并把金家小儿子抚养长大的重信守诺。这五个方正雄浑的正楷,岂是那个处在小岛上的民族所能书写的?这份中国人独有的自信,岂是那个狭隘的民族所能拥有的?

    如今的中国,已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践踏的中国,但我们要永远铭记那段沉痛的历史,铭记先辈为了我们如今能自由地看遍这大好河山,为了我们能像孩童一般无忧无虑地哼出那首“城门城门几丈高……”的童谣,为了我们能自豪地说出那句“我是中国人”而作出的牺牲。

    读书的意义依旧未变,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中国的明天,要靠我们这一代去书写。所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笃学明志,只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