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何处不平凡——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记得以前在老家上高中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趴在被窝里看了好几遍,从早到晚,不离左右,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里面的情节仍让人记忆犹新。
此刻再重温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窗外淄博的夜色正温柔,霓虹不似上海那般刺眼,喧嚣不及北京那般鼎沸,但它有一种刚刚好的暖意,如同家中书桌上那盏为你常亮的台灯。
指尖掠过书页上“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这句话,仿佛瞬间拥有了温度,与我十八岁后的生命轨迹灼灼共鸣。
回首半生,我从泰山脚下与孔子故里中间的乡村来到齐文化的厚土淄博,一路辗转多地,风景流转,但却未曾改变家乡的声音,在这具平凡的肉身里,始终奔流着一股“想,然后去做”的思想。
远山与城市:世界的序幕在身后拉开
我的世界,始于一片与孙少安、孙少平兄弟无异的乡土。那里,天空被山峦裁剪成固定的形状,日子如同田埂上的犁痕,年复一年,清晰可见。我深知,那片土地能给予我淳朴、坚韧,却无法安放我日益膨胀的梦想。十八岁高中毕业后,是一道门槛,更像一个决绝的起飞点。背起行囊的那一刻,我没有回头。火车轰鸣着,将熟悉的风景飞速抛向身后,前方,是迷雾笼罩而又充满诱惑的“更广阔的世界”。
从郑州到重庆,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逆袭,来到这座山城,到处可见的阶梯和弥漫的麻辣火锅香气,给了我关于大城市的第一课。在校园里,我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不仅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更是重新认识自我的镜子。我从同学口中听到了从未听过的名词,从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从未想象过的风景。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汲取着一切。彼时,《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县城揽工、在煤矿掏煤,他对于精神世界的渴求,与我此刻对未知世界的贪婪,何其相似!我们都在用身体的劳顿与精神的跋涉,去争取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行旅与求索:在漂泊中锻造“自我”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行走的开始。我的足迹,开始在中国地图上星罗棋布地散开。
郑州的厚重,让我触摸到中原大地的脉搏;济南的温润,让我领略了“泉城”的从容。在青岛,我面朝大海,第一次懂得了何为“开阔”,海风咸湿,仿佛能吹散所有来自内陆的困顿与狭隘。在北京,我穿梭于高楼大厦的丛林,在天安门、颐和园的人潮中感受大城市的繁华,也被后海胡同里的烟火气深深抚慰。我见过凌晨四点上海外滩的璀璨,也曾在东方明珠的高塔上里,俯瞰黄浦江的广阔。
这些城市,像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巨人。我行走于它们的血管与神经之间,时而感到自身的渺小如尘,时而又因征服了某个挑战而意气风发。我到过不同的地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有时,我也会在深夜里,对未来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迷茫,如同孙少平躺在煤矿的工棚里,望着顶棚,思考着生活的意义。
但我始终记得,“你要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我从未将自己视为城市的过客。每一份经历,我都全力以赴,争取做到最好;每一个城市,我都用心生活,将其视为成长的课堂。这不断的“争取与奋斗”,并非只是为了温饱或虚荣,它更是在为我自身注入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无论身处何地,我都能活下去,并且活出样子来”的笃定。这段岁月,锻造了我的韧性,明晰了我的渴望,也让我最终看清,我想要的,不是一座最繁华的城,而是一个能让我称之为“家”的地方。
扎根与安然:在“平凡”中寻得“世界”
命运的手,最终将我引向了淄博。
初到淄博,它没有一线城市的逼人气势,却有一种沉稳从容的气度。齐国的古风遗韵,悄然沉淀在城市的肌理之中。我在这里,遇到了那个让我想要停泊下来的人。婚姻,像一颗温暖的铆钉,将我与这片土地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选择在淄博扎根、工作,这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妥协,而是在遍历山河后的主动选择——此心安处是吾乡。如同孙少安最终将事业扎根于双水村,他的奋斗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尊严与价值。我亦然。在这里,我过去的经历都成了宝贵的财富。
夜晚,我带着家人漫步在随处可见的小公园,灯光温柔,广场舞无处不在,人声鼎沸;周末,与三五好友围坐在烧烤摊前,炭火噼啪,小饼卷着肉串与香葱,滋味酣畅淋漓。这市井的烟火,与陶瓷琉璃馆里的静默古物,共同构成了淄博的生活美学。它告诉我,奋斗的最终归宿,或许正是这份可触摸的、热气腾腾的安然,正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回首与展望:此身已在平凡中
如今,回首来路,从十八岁的青葱岁月,到今天在淄博拥有自己一片天地的中年不惑,我所有的轨迹,无一不是“自己想,然后去做”的结果。路遥说:“不论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一场。” 深以为然。
我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平凡人的缩影。我们没有显赫的背景,唯一的资本就是自己,和那一股不服输、不停歇的劲头。我们争取接受教育的机会,争取一份体面的工作,争取一份真挚的爱情,争取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一切,都不是等待来的,是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一步一个脚印争取来的。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颂扬的不是奇迹,而是这种在平凡中坚守、在苦难中奋进的凡人史诗。孙少平没有成为伟大的作家,孙少安也没有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但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精神的成长与生命的价值。
于我,亦是如此。我最终没有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拥有了选择的权力,建立了温暖的家庭,并在一个我深爱的城市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力量。我的世界,因我的争取而变得广阔;我的平凡的生活,因我的奋斗而充满了意义。
淄博的夜空,星辰寥落,却清晰明亮。它们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的兴衰,也见证着我这个异乡人,如何将根须深深扎进这里的土壤。我俯身,拾起儿子掉落在地上的一个小鸟口哨,温润的釉面反射着灯光,透露出些许俏皮,而此刻的儿子圆嘟嘟的小脸煞是可爱,睡得香甜。我知道,我已经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活成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