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呐喊》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0-20 09:32:02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呐喊》读后感


        最近,因缘巧合下,细细品读了鲁迅的《呐喊》。部分作品的部分章节,可以算是重读,因为我们中小学时期已经接触鲁迅的不少作品,例如《药》、《孔乙己》、《阿Q正传》和《少年闰土》等等。不过个中的深意,要到最近“重读”才慢慢品味到。

        虽然我们小学时期读的《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就已经被灌输“国民党反动派”之类,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以前听上一辈说过“国民党”,但他为什么是“反动派”?“反动派”又是什么意思?不懂。语文老师叫我们记下来,我便记下了。同样,读鲁迅的《药》、《孔乙己》和《阿Q正传》已经中学阶段了,但是“革命党”是什么?不懂。只觉得“人血馒头”血淋淋的画面很可怕。而且吃人血,会不会有冤魂索命?至于“孔乙己”和“阿Q”是底层人?怎样算是底层人?依旧不懂。我只知道,没钱生活没钱交学费没钱去旅游,是有失自尊和难以启齿的,仅此而已。

        觉悟这个社会上都是“吃人的人”的狂人最终“病”好了,加入了这个吃了四千年人的社会的行列;无论是勤勤恳恳过自己的小生活还是立志革命唤醒国民,结果华夏两家的儿子都死了;考不上秀才,脱不下长衫,又改不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终究是被人打断了腿消失于众人的视线之下。——我们时常希望结局完美、圆满,但鲁迅笔下的结局,都是令人绝望、心酸、悲恸的冷冰冰的结局。

        鲁迅曾写文章说过,中国人都有一种通病,就是“十景病”,至少也得“八”。因为中国人追求十全十美的美好结果,所以“十”或者“八”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实则,是中国人不愿接受和不敢直视现实的残酷和骨感,进而退却为一种寄望。但是这样,中国人就不能直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莫说有勇气去改变。因此,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是以悲剧收场,借此唤醒愚昧的群众。

        在《狂人日记》里,狂人最终“病”好了,到外地当官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多少这样的人?抱怨社会不公,但没想过改变或者自觉改变不了,最终接受现实,加入到制造不公的队伍。在中国几千年来吃人的制度之中,有些人曾经反抗,但最后还是加入其中;有些人被吃却心悦诚服,然后向比自己更弱小的举起屠刀;有些人完全不思考不发声,就像待宰羔羊。事实上,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影响下,在“计划生育”下只生了一个女儿,备受家姑的冷眼旁观和睥睨,当自己的女儿想进修时她却一句“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绑架了女儿。自己曾经“被吃”,最后更成为了“吃人”的一员。更可悲的是,女儿也全然接受母亲的思想,也全然接受社会类似的思想——认为女人月经期不应进出佛寺,进而惋惜自己生为女儿身。

        《药》中说的“人血馒头”虽然似是有点夸大的说法,但又有多少人盲目相信偏方?《明天》里,多少人病急的时候还是花了大价钱找了“半人半鬼”的“小仙”看病?这些也令我想起鲁迅的另一篇文章《父亲的病》:父亲的病,陆续看了S城两位“名医”,每次诊金所费不菲,个别所谓的药引也难寻,但最终还是呜咽了。当然,套用名医的话语,“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该如此,又或许是造了什么冤孽,只能找神婆或者道士做做法事了。更何况现代医学也认为,世间万物皆敌不过衰老、死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没有在欧洲不断流行传承,却在中国传承和流行了几千年,到底是古代的智慧(“阴阳五行”)博大精深,还是这片土地的人不思进取、抱残守旧?

        《阿Q正传》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其不彻底的革命,严重脱离群众。其一,阿Q并不知道“革命”是什么,以为不过是简单的造反和改朝换代罢了,只想着自己能从“革命”中获得什么好处;其二,赵大少爷和钱大少爷(假洋鬼子)也并不清楚“革命”是什么,也只是打着“革命”的旗号把掠夺之手伸向更弱者;县老爷还是原来的县老爷,也只是换了个称呼而已。这场所谓的“革命”经历几番风雨依旧是几番失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白色恐怖⋯⋯归根结底,若是底层的大多数没有“质”的改变,下一个上来的当权者也都还是那样,走不出中国式朝代更替的循环。没有真正的体制改革和监督制衡的力量,曾经的勇士永远压制不住内心的私欲,化身成为恶龙。

        《风波》里提及“换了的皇帝又当了皇帝”(张勋复辟),人们不但没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思想觉悟,还表现出对当权者的盲目顺从、服从,只想安安稳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没有拯救自己的思想觉悟,只想着被拯救。——这正正就是《药》里的华氏夫妇。他们以为他们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做“看客”,也不想与当权者有什么交集,就可以躲过社会的“吃人”。实质不然。华氏夫妇何尝不是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因此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经营好他们的茶馆。可惜,事与愿违,生活在这个社会,就会被这个社会包围,因为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你不去改变社会,社会就会改变你,最终把你吞噬。当今社会,又有多少这样的人?

        当下中国社会失业率越来越高,一些人自嘲说“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其后,官媒更是批评“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困境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己的处境”。其实,鲁迅的《孔乙己》并没有直接而且仅仅批判“孔乙己”,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双重情绪的。“孔乙己”的境遇,并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问题,更有社会的问题,谁也妄想推卸责任。当下的大学生,到底为啥要活得像“孔乙己”?是不是社会仍旧还在“吃人”?

        当下社会,一百多年了,好像变了很多,又好像没变什么。《药》中最后,鲁迅被编辑强行加了“花圈”,说是要求不能太消极。虽然鲁迅本来想让悲剧就是纯粹悲剧,但我认为这个“花圈”的确加得好,我还是相信我们的社会会变好,会不断进步,哪怕是曲折的。要“质变”首先要“量变”。今天的社会,又怎能说没变什么呢?我说的是“革命”、“科学”、“民主”思想已经渐入民心,而非简单的物质世界的改变。我们的思想、人格将会越来越独立,不再愚昧地受某些人或者某些当权者支配;我们的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普遍,识字率也越来越高⋯⋯只是尚未到“质变”。

        加油吧,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平民,而非“贫民”或“愚民”!加油吧,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不要想著有人来救我们,“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加油吧,只要我们好好改变自己,我们将可以改变世界!加油吧,无论我们是“孔乙己”还是“阿Q”,我们正一天天改变!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甚至缺点,直面自己的不足,允许他人的批评和监督,这是第一步;面对他人的批评,不要只想着“封口禁言”或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针对自己的不足作出改变,这是第二步。

        不管是否如一些人所言,鲁迅其实是因为学医不及格才转写点文字,他写的东西无论是在修辞手法还是写作手法,抑或是人物的刻画,都很是深刻到位,都值得我们深思,足矣。

        感谢鲁迅给后世的我们留下这么有价值的文学瑰宝,也感谢因缘巧合下我再次读了鲁迅的那么多作品,包括《呐喊》。

        改变吧,中国的平民百姓们!一百年前,鲁迅为我们“呐喊”;一百年后,我们自己为自己“呐喊”!